微友提问 凌哥好,辛苦您有时间回复,谢谢啦! 您好! 一、关于单元和Part A的教学重点的定位 尽管这个教学材料中的重点“显示”的内容是There be句型的一般过去时态和一般现在时态,但是,这并不是教学难点,——there be句型的语法重点是was/were,如果五年级学得扎实的话,无论是语义认知还是语法运用,都不会太困难。如果仅仅局限于“There be句型”的话,我们需要从更高位的角度来思考Unit 4的教学重点: 1. 在语言知识上是“过去时态的综合:普通动词、be动词、情态动词、过去时态的否定形式”。 2. 相应的语言能力除了there be句型的时态综合,还涉及到其他句型的一般过去时态和其他时态的综合理解和运用(如:One day I’m going to visit the moon. / How do you know that? / 戏剧现在时态(drama present tense)You’re wearing a pink T-shirt (in the old photo). / Now, I go cycling every day. 在P35的Find the mistakes的气泡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换言之,要培养学生应对复杂语言结构、时态的能力。 3. 在文化意识上是“今昔对比,感受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以及“科学视野(美国登月、互联网技术)”。 就A部分的Let's talk和Let’s learn而言,主要考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主题下的今昔对比,而B部分则是“人与自我”主题下的今昔对比。 二、关于教学流程的调整建议 建议“the change of WBB’s school -- the change of our school -- the change of our city--the change of our country”的流程,“从教材到现实,从小地方到大地方,从学校到国家”。 而将教材中的“月亮、美国登月、互联网技术”的内容作为对话技巧中的“转换小话题”的示范,而不是将这一些作为目标教学内容(即您提到的第5点)。在这样的示范下,学生在讨论自己学校、城市、国家的时候,也可以模仿着“转换话题”。 三、关于“画一画,说一说”的建议 您的设计中的Draw到底是什么样的活动?凌哥想象不出来。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尽量少一些“画一画”的活动,能用文字关键词、思维导图、图表来表现的,就不必用画画的方式。如果要画,是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的时候才采用的做法,比如讨论学校布局规划的时候,需要画一幅地图来表现自己的规划。也就是说,画的内容也要有变化的空间。但是,那所学校的过去和现在,对于学生来说一定是一模一样的,又何必让学生自己再画呢?直接供图,即可。 四、关于豆包、DeepSeek的运用 您想要学生使用他们解决什么关于“今昔”的“语言运用”问题呢?显然,在您的设计中,“找学生当场运用DeepSeek”是难以实现这个目标的,让学生当场读豆包解答,要么是中文的,要么是下面的学生们听不懂的英语。 还不如讨论:How did people use the Internet 10 - 30 years ago? How do people use the Internet now? 五、高年级对话教学中的“齐读,分角色读,自读”,for what? 读懂(这应该是自读、初读、精读的时候的任务)?读正确语音(含语调、语气)?熟悉内容?强化句型?模拟话轮? 每一次读,都要有一定的语言学习目标。如果听课教师能够明显感受到这些不同的目标,如果学生在不同的读的过程中达成不同的目标,那么这些读的环节是有效的,——但不一定是有性价比的。——比如“齐读”除了让听众觉得“学生们会读整齐了”,其他的价值有哪一些?比如,在齐读的时候,对话中应该表现出来的情感往往有可能是缺失的。 那么,所以,建议是“好,则为之”“不好,则弃之”。 更重要的是什么?在高年级中,其实对话中的原词原句尽管很重要(作为素材),但是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作为范例)。更重要的是对话的组织方式,话题的流动等。如果您的教学中能够更加关注这一些,学生的语言自主性会大大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