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万历科举(30)

 资料全录 2025-04-08

1598 年 3 月 15--21 日(万历二十六年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会试

1598 年 (万历二十六年二月)确定为会试考试官 

会试日期:  

第一场: 1598 年 3 月 15 日(万历二十六年二月初九)  

第二场: 1598 年 3 月 18 日(万历二十六年二月十二)  

第三场: 1598 年 3 月21 日(万历二十六年二月十五)

1598 年 (万历二十六年二月)礼部最终录取了会试中式举人顾起元(会试第一名)等300人。

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殿试 

1598 年 (万历二十六年三月) 确定为殿试读卷官。

1598 年(万历二十六年三月)中举顾起元(会试第一名)等296人参加殿试。 

神宗 朱翊钧的考题: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名实关系) 具体内容不详。

1598 年 (万历二十六年三月),神宗 朱翊钧赐状元赵秉忠 、榜眼邵景尧、探花顾起元等3人为第一甲进士及第,梅守和等61人为第二甲进士出身,吕图南等232人为第三甲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共3名:分别是状元赵秉忠 、榜眼邵景尧、探花顾起元 

赵秉忠【1574~1626】字: 季卿  号: ■阳  山东益都(今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父赵禧。赵秉忠万历二十五年(1597),乡试中举。翌年,廷对以文笔流畅,文章秀美,切中时弊而夺魁,时年25岁。他在策对之中,一方面指陈时弊,主张改革,同时又对皇上大加奉承,溢美之辞随处可见。万历皇帝阅后十分欣赏,在卷首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

据载,赵秉忠在应举之初并不走运,当年参加县考时,就因为有考生被查出在鞋内藏有挟带,害得他被考官逼令脱光鞋袜,赤脚站在冰天雪地中听候检查。

赵秉忠登第后授翰林院修撰。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会试同考官,取中后为抗清名将的孙承宗。万历四十年(1612),赵秉忠又出任江南乡试主考官,所录张玮、姚希孟、周顺昌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赵秉忠也因取士得人而倍受后人称道。天启六年(1626),因刘钟英案被削官夺俸,终至愤懑气郁而死,享年53岁。崇祯初年,追赠加太子太保衔,按大臣之礼厚葬。

赵秉忠贵为礼部尚书,可正史无传。但在明代只有他的殿试状元卷被完好的保存下来,而且他的《状元卷》也是我国科举制度一千三百余年惟一得以保全的原件。其册页、纸本封底、封面全绫装裱。卷长3.3米,宽38厘米,共计2460个字,以馆阁体小楷书写。正文共十九折,每折六行,朱笔断读,典型的八股文。1983年由他的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将其捐献给国家,使我们今天有幸目睹其“状元卷”的风采。现在这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保存在山东省青州博物馆内。

邵景尧  【1560~?】字: 熙臣 号: 芝南  浙江象山(今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顺天府乡试第二十名。翌年夺得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四十年(1612),他与状元赵秉忠一同出任南京考试官,以振拔孤寒之士为己任。此科考生张炜家境贫寒,但很有才华,父亲早亡,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培养成人,邵景尧将他列为前茅;又选取华亭同胞三兄弟张拱端、张履端、张轨端中举,一时传为美谈。

顾起元(1565年~1628年),字太初,一作璘初、瞒初,号遯园居士,应天府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乡试第十二名,第二年会试第一人,殿试一甲第三人,时年三十四岁。授翰林编修 崇祯元年(1628年),顾起元去世,享年64岁。葬于江宁云台山,谥号文庄。

顾起元他们兄弟四人,一个进士,官光禄,一个举人,官主事。

山东青州博物馆陈列着一幅价值连城的文物,这就是距今已经427年的历史,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这是中国近1300年科举考试历史上目前国内外仅见的明代状元卷真迹。它不仅是国家的一级文物,也是青州博物馆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赵秉忠状元卷横长共268厘米,每折通高47.6厘米,宽14.1厘米。试卷由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为全绫装裱。试卷共23折折册页,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简历,为仿宋体书写,共四折。

首折上方钤有篆书“礼部之印”四字方印,这一部分是被弥封的。封条上盖有“弥封关防”的长印。占一折。 也就是说考生的名字和简历部分是密封起来的,以免泄露。后一部分是正文,为15折册页,每折6行,为1厘米见方用馆阁体小楷,共2460字,精辟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主张“实心先立”、“实政继举”才能天下太平安乐,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洋洋洒洒,无一误笔。

在卷首顶天有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为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亲笔御批。卷尾后3折列着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等9位读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职衔与姓名。 

状元赵秉忠殿试卷: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何谓实政? 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着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发乎渊微之内,起于宥密之间,始于宫闱穆清,风于辇毂邦畿,灌注于边疆遐陬,沦之洽之,精神意虑,无不畅达,肌肤形骸,毫无壅阏者是也。实政陈,则臣下有所禀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视听不乱,无散漫飘离之忧,而治具彰;实心立,则职司有所默契,苍赤有所潜孚,意气以承,轨度不逾,无丛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则不徒驭天下以势,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维相制,而雍熙以渐而臻。有此治本,则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劳而至。

译文:我听说帝王统治天下,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治国政策,这样才能约束百姓,处理纷繁复杂的政务,从而实现太平盛世;必须有倡导和表率的真诚心意,这样才能激励百官,整顿各项事务,进而达到繁荣昌盛的境界。

什幺是切实可行的治国政策呢?就是确立国家的纲纪,整饬法令制度。将这些政策公布于朝廷的宫阙之外,记载在重要的法令条文之中。从朝廷的决策核心开始推行,再分散到各个职能部门,直至遍及郡国和偏远的海边。对这些政策进行精心规划和安排,无论重大的事务还是细微的细节,都要完备周全,严密周到,没有任何疏漏。

什幺是真诚的心意呢?就是振奋懈怠懒惰的风气,激励官员精明能干。这种心意发自内心深处,起始于宫廷的静谧之处。从宫廷开始形成良好的风气,然后影响到京城及周边地区,再传播到边疆的偏远角落。让这种精神和意念广泛渗透,使每个人的思想都能顺畅通达,就像肌肤和形体没有任何阻塞一样。

切实可行的治国政策得以实施,臣子们就有了遵循的准则,百姓们就有了行为的规范。大家的耳目就会统一,视听就不会混乱,不用担心政策的散漫和百姓的离散,国家的治理体系就能彰显其作用。真诚的心意得以确立,官员们就能心领神会,百姓们就能暗自信服。大家在意气上相互承接,行动上不超越规矩,就不会有事务杂乱、懈怠懒惰的弊病,国家治理的根本就能稳固。

有了这样完善的治理体系,就不仅仅是凭借权势来统治天下,还能向天下人展示坚守的原则。通过相互维系和制约,太平盛世就会逐渐到来。有了这样稳固的治理根本,就不仅仅是依靠文辞来掌控天下,还能以精神来感化天下人。大家相互引领、相互勉励,繁荣昌盛的局面就会不费力气地实现。

自古帝王,所为不下堂阶而化行于风驰,不出庙廊而令应于桴答,用此道耳。厥后,崇清净者深居而九官效职,固以实心行实政也。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而专意于检察,则检察之所不及者,必遗漏焉,故伪增受赏所从来也;语玄默者,首推汉文,彼其简节疏目,可谓阔矣!而注精于修持,则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盖治具虽设而实心不流,则我欲责之臣,臣已窥我之怠而仿效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窥我之疏而私议之。即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而上以文,下以名,上下相蒙,得聪察之利,亦得聪察之害。实心常流而治具少疏,则意动而速于令,臣且孚我之志而靖共焉;神驰而慑于威,民且囿吾之天而顺从焉。凡注厝、规画悬焉不设,而上以神,下以实,上下交儆,无综核之名,而有廉察之利。彼汉宣不如汉文者,正谓此耳。

译文:自古以来的帝王,不用走下宫殿台阶,教化就能像风一样迅速传播;不用走出宗庙朝堂,政令就能像鼓槌敲击鼓面一样迅速得到响应,靠的就是这种治国之道。此后,崇尚清净无为的帝王深居宫中而九卿各司其职,这本来就是以实心来推行实实在在的政策。

后世说起精明治国的帝王,首先会提到汉宣帝。他在位时官吏称职、百姓安居乐业,这可以说是他治国有效的证明。然而,他一心专注于检查督促,那幺检查督促所覆盖不到的地方,必然会有遗漏。所以,才会出现虚报政绩而受到奖赏的情况。

说起沉静无为而治的帝王,首先会提到汉文帝。他为政简约宽疏,可以说是非常宽松了。然而,他专心于自身的修养,那幺这种修养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必然会广泛传播,所以天下太平就是这样实现的。

如果治理国家的制度虽然已经设立,但没有以实心去推行,那幺当我想要要求臣子时,臣子已经察觉到我的懈怠而加以仿效;当我想要要求百姓时,百姓已经察觉到我的疏忽而私下议论。即使法令制度灿烂完备,但是上面只注重形式,下面只追求虚名,上下相互蒙蔽,虽然能获得明察的好处,但也会遭受明察带来的弊端。

如果实心能够一直贯穿于治国之中,而治理国家的制度稍有欠缺,那幺心意一动就比政令还迅速,臣子会信服我的志向而恭敬地履行职责;精神所至就能威慑他人,百姓会处于我的恩泽之下而顺从。即使规划、谋略暂时没有完全设立,但是上面以精神引领,下面以实际行动响应,上下相互警戒,虽然没有全面核查的名声,却能收到廉洁明察的实效。汉宣帝比不上汉文帝的原因,正是在这里。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睿智原于天授,刚毅本于性生。草昧之初,即创制设谋,定万世之至计;底定之后,益立纲陈纪,贻百代之宏章。考盘之高蹈,颍川之治理,必旌奖之,以风有位;浚民之鹰鹤,虐众之枭虎,必摧折之,以惕庶僚。用能复帝王所自立之,称联之理政务尚综核者,欺蒙虚冒,总事空文。人日以伪,治日以敝,亦何以继帝王之上理,后隆古之休风,而称统理民物、仰承天地之责哉?恭惟皇帝陛下,毓聪明睿智之资,备文武圣神之德,握于穆之玄符,承国家之鸿业,八柄以驭臣民而百僚整肃,三重以定谟猷而九围式命,盖已操太阿于掌上,鼓大冶于域中,固可以六五帝、四三王、陋汉以下矣!乃犹进臣等于廷,图循名责实之术,欲以绍唐虞雍熙之化,甚盛心也!臣草茅贱士,何敢妄言?然亦目击世变矣。顾身托江湖,有闻焉而不可言,言焉而不得尽者。今幸处咫尺之地,得以对扬而无忌,敢不披沥以献!

译文:伟大啊,我们的太祖高皇帝,他的睿智是上天赋予的,刚毅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在国家草创、局势混沌不明的初期,他就开始制定制度、谋划策略,确定了影响万世的长远大计;在天下平定之后,更是建立纲常、订立法纪,留下了惠及百代的宏大典章。对于像隐士般高洁隐居(考盘之高蹈,指隐居避世)以及像颍川太守那样善于治理地方的人,必定给予表彰奖励,以此来劝勉在位的官员;对于那些像恶鹰、猛虎一样残害百姓的贪官污吏,必定坚决打击,以此来震慑众多的官僚。因此能够恢复帝王所应有的统治秩序。

我认为如今处理政务崇尚综合考核,如果只存在欺蒙造假、只做表面文章的现象,人们就会日益虚伪,治理就会日益衰败。这样又怎幺能继承帝王的完美治理,延续远古盛世的美好风尚,又怎幺能承担起统理百姓万物、仰承天地的责任呢?

恭敬地想到皇帝陛下,您拥有聪明睿智的资质,具备文武圣神的品德,掌握着深沉而神秘的天命,继承了国家的宏大基业。您用爵、禄、予、置、生、夺、废、诛这“八柄”来驾驭臣民,使得百官整肃;依据“议礼、制度、考文”这三重之道来确定谋略,使得天下都服从命令。您已经如同将宝剑握在手中,在天下施展着强大的治理能力,本来就可以与五帝并驾齐驱,超越三王,而将汉朝及以后的帝王视为不足称道的了!

然而陛下您仍然将我们这些臣子召到朝廷,寻求循名责实的方法,想要继承唐尧、虞舜时期的和乐升平之治,这真是非常美好的心愿啊!我只是一个出身草野的卑微士人,怎敢妄加言论?然而我也亲眼目睹了世间的变化。只是我身寄江湖民间,有时有所见闻却不能言说,即便言说也不能尽情表达。如今有幸身处离陛下咫尺之近的地方,能够毫无顾忌地回答陛下的问题,怎敢不坦诚地奉献自己的想法!

臣闻:人君一天也,天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故所寄其责者,付之人君。君有统理之权,而实有所承受。故所经其事者,法之昊天。用是所居之位,则日天位;所司之职,则日天职;所治之民,则日天民;所都之邑,则日天邑。故兴理致治,要必求端于天。今夫天,幽深玄远,穆然不可测也;渺茫轻清,聩然莫可窥也。而四时五行,各效其官;山岳河海,共宣其职。人人沾浩荡普济之泽,在在蒙含弘广大之休。无欠缺以亏其化;无阻滞以塞其功者,盖不贰之真默,酝酿于大虚,不已之精潜,流衍于无极,故实有是化工耳。人君法天之治,宁可专于无为,托以深密静摄哉!是必有六府三事之职司为实政者;人君宪天之心,宁可专于外务,强以法令把持哉?是必有不贰不已之真精为实心者。粤稽唐虞之世,君也垂裳而治,贻协和风动之休;民也画象而理,成《击壤》从欲之俗。君臣相浃,两无猜嫌,明良相信,两无顾忌,万古称无为之治尚矣!事考言,敷奏明试,三载九载,屡省乃成,法制又详备无遗焉。盖其浚哲温恭,日以精神流注于堂皇;钦明兢业,日以志虑摄持于方寸。故不必综核,而庶府修明,无事约束。底成古今所未有之功,干坤开而再辟,日月涤而重朗。盖以实心行实政,因此实政致弘勋。

译文:臣子听说:君主如同苍天,天有覆盖养育万物的恩德,却无法亲自管理天下,因此将责任托付给君主。君主拥有统理天下的权力,但实际是继承天道的使命。因此,君主所承担的事务,都效法上天的法则。因此君主所处的地位称为"天位",所承担的职责称为"天职",所治理的百姓称为"天民",所居住的都城称为"天邑"。所以要实现天下大治,必须从天道中寻求根本。

苍天幽深玄远,肃穆不可测度;渺茫清虚,寂静无声难以窥探。但四季更替、五行运转,各自遵循规律;山岳河海,共同履行职责。人人沐浴浩荡恩泽,处处蒙受宏恩福泽。没有缺漏导致教化受损,没有阻滞妨碍功业成就。这是因为天道永恒不变的真精神,在浩瀚宇宙中酝酿;生生不息的精微之道,在无形无极中流动。因此才能成就如此精妙的造化之功。

君主效法天道治国,难道可以一味无为,借口深奥玄妙而静默不言吗?这需要六府三事(六种事务管理与三种职事)的职司作为实际政务。君主效法天心,难道可以只抓表面事务,依靠严刑峻法强力约束吗?这需要持守"不贰不已"的真精神作为治国根本。

追溯唐尧虞舜时代,君主垂衣拱手而治,留下和谐风动的美谈;百姓画象为图自行治理,形成《击壤》民谣所描述的无忧之俗。君臣之间相互信任,没有猜疑;贤君与良臣彼此信赖,毫无顾虑。这种君臣相得的境界,成就万古传颂的"无为而治"。但史书记载,当时的政务流程严谨:三年考核,九年总结,反复核查才最终定案,法制详备无遗。君主们智慧谦和,每日将精神倾注于朝政;勤勉谨慎,每日将心志凝聚于方寸之间。因此不必事事核查,而百官事务自然清明;无需严加约束,便能成就亘古未有的功业。干坤因此重开生面,日月得以重放光明。这正是以真诚之心行实在之政,凭借实际政绩建立不朽功勋。

其载在《祖训》有曰,诸臣民所言有理者,即付所司施行,各衙门勿得沮滞,而敬勤屡致意焉。列圣相承,守其成法,接其意绪,固有加无坠者。至世宗肃皇帝,返委靡者,振之以英断;察废弃者,作之以精明。制礼作乐,议法考文。德之所被,与河海而同深;威之所及,与雷霆共迅,一时吏治修明,庶绩咸理,赫然中兴,诚有以远绍先烈,垂范后世也。今我皇上,任人图治,日以实政,望臣工矣!而诞谩成习,诚有如睿虑所及者。故张官置吏,各有司存。而越职以逞者,贻代庖之讥。有所越于职之外,必不精于职之内矣!则按职而责之事,随事而稽之功,使春官不得参冬署,兵司不得分刑曹,此今日所当亟图者也。言过行,古昔有训,而竞靡以炫者,招利口之羞。有所逞于外之靡,必不深于中之抱矣,则因言而核之实,考实而责之效,使捷巧不得与浑朴齐声,悃幅不至与轻浮共誉,又今日所当速返者也。巡行者寄朝廷之耳目,以激浊扬清也。

译文:《祖训》中记载:“各位臣民所说的话有道理的,就交付相关部门执行,各衙门不得阻碍拖延。”历代圣明君主相继继承,遵守既定法规,延续其精神,只有不断完善而无废止。

到了世宗肃皇帝时期,他以英明果断扭转了萎靡不振的局面,以精明强干让被荒废的事务重新焕发生机。他制定礼仪、创作音乐,讨论法令、考订文章。其仁德之广被,如同河海般深邃;威严之震慑,如同雷霆般迅疾。一时间,吏治清明,各项事业都得以妥善治理,呈现出赫然中兴的景象,确实能够远承先辈功业,为后世树立典范。

如今皇上任用人才、谋求治理,每日都期望臣下能推行切实可行的政策。然而,欺瞒虚妄已成为陋习,正如皇上所忧虑的那样。朝廷设置官职,各有职责范围。那些超越职权行事的人,会招来越俎代庖的讥讽。一旦超越了本职范围,必然无法精通本职工作。所以,应当按照职责分配事务,根据事务考核功绩,使礼部官员不能干预工部事务,兵部官员不能插手刑部工作,这是当今应当立即解决的问题。

古人曾有“言过其行”的训诫,那些竞相以奢侈铺张来炫耀的人,会招致口舌之羞。一旦在表面的奢华上用心,内心就必然缺乏深厚的涵养。因此,要根据言论核查实际情况,依据实际情况考核成效,使投机取巧之人不能与淳朴实在之人获得同样的声誉,诚恳笃实之人不至于和轻浮之人得到相同的赞誉,这也是当今应当迅速纠正的现象。

巡视官员肩负着朝廷赋予的了解民情、监督官吏的重任,其职责在于惩恶扬善、激浊扬清。

而吏习尚偷,既使者分遣,无以尽易其习。为今之计,惟是广咨诹、严殿最,必如张咏之在益州、黄霸之在颍川。斯上荐剡焉,而吏可劝矣。教化者,齐士民之心术,以维风振俗也。而士风尚诡,即申令宣化,无以尽变其风。为今之计,惟是广厉学官,独重经术,必如阳城之在国学、胡瑗之在乡学,斯畀重寄焉,而士可风矣。四海之穷民,十室九空,非不颁赈恤也,而颠连无告者,则德意未宣;而侵牟者有以壅之,幽隐未达;而渔猎者有以阻之,上费其十,下未得其一。何不重私侵之罚,清出支之籍乎?四夷之内讧,西支东吾,非不诘戎兵也。而挞伐未张者,则守圭纨绔之胄子,无折冲御侮之略;召募挽强之粗才,暗驰张奇正之机。兵费其养,国不得其用,何不严遴选之条,广任用之途乎?

译文:如今官吏们的风气仍十分懈怠,即便派遣使者去督察,也难以彻底改变这种风气。当下的办法,唯有广泛地咨询意见、严格地考核政绩,一定要像张咏治理益州、黄霸治理颍川那样卓有成效。只有这样,才向上举荐他们,如此一来官吏们便会受到激励。

教化,是要统一士人和百姓的思想,以维护良好的风气和习俗。然而如今士人的风气依然诡异不正,即便颁布政令、宣扬教化,也无法完全改变这种风气。当下的办法,唯有大力激励学官,尤其注重经学,一定要像阳城在国子监、胡瑗在地方学府那样,委以重任,如此一来,士人就能受到良好风气的影响。

天下的穷苦百姓,十户之中就有九户家徒四壁。朝廷并非没有颁布赈济抚恤的政策,可那些困苦无依的百姓却得不到救助,这是因为朝廷的仁德之意没有传达到基层;还有些人侵占救济物资,使得救助无法落实;百姓的疾苦无法上达天听,是因为有人从中作梗。朝廷耗费了十分的财力,百姓却连一分都得不到。为何不加重对私自侵占救济物资行为的惩罚,清理支出的账目呢?

四方少数民族发生内乱,局势错综复杂。朝廷并非没有整顿军队,可征伐却未见成效,这是因为那些守卫边疆的多是纨绔子弟,他们没有抵御外敌的谋略;招募来的那些只会拉强弓的粗人,又不懂得用兵的奇正之法。国家耗费钱财供养军队,却不能让军队发挥作用。为何不严格选拔人才的标准,拓宽任用人才的途径呢?

民氓之积冤,有以干天地之和,而抑郁不伸,何以召祥?则刑罚不可不重也。故起死人、肉白骨、谳问详明者,待以不次之赏;而刻如秋荼者,置不原焉,而冤无所积矣。天地之生财,本以供国家之用,而虚冒不经,何以恒足?则妄费不可不禁也。故藏竹头、惜木屑、收支有节者,旌以裕国之忠;而犹然冒费者,罪无赦焉,而财无所乏矣。盖无稽者黜则百工惕,有功者赏则庶职劝,劝惩既明则政治咸理,又何唐虞之不可并轨哉!而实心为之本矣!实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应我;实心以图政,而政不至惰窳而弗举。不然,精神不贯,法制虽详,无益也。而臣更有献焉:盖难成而易毁者,此实政也;难操而易舍者,此实心也。

译文:百姓积累的冤屈,会干扰天地间的和谐之气,若这些冤屈被压抑而无法伸张,又怎幺能招来吉祥呢?所以刑罚不可不加重。因此,那些能让死人复生、让白骨长肉(比喻能平反冤狱)、断案详细明察的人,应该给予破格的奖赏;而那些执法苛刻如秋荼(形容法律条文繁密)的人,要严惩不贷,这样冤屈就不会积累了。

天地所生的财富,本来就是供国家使用的,但如果存在虚冒浪费、不合理的开支,国家的财用怎幺能长久充足呢?所以浪费不可不禁止。因此,那些像陶侃藏竹头、惜木屑(形容节俭)一样,收支有节制的人,应该表彰他们为使国家富裕的忠诚;而仍然肆意冒领浪费的人,要毫不赦免地治罪,这样国家的财用就不会匮乏了。

大概把那些没有实际能力、荒诞无稽的人罢黜,各类工匠就会警惕;对有功之人进行奖赏,众多官员就会受到激励。奖惩明确,政治就会治理得井井有条,又怎幺不能和唐尧、虞舜时代的清明政治相媲美呢!而真心实意是这一切的根本。用真心实意去任用人才,那幺人才就不敢敷衍了事地应对我;用真心实意去谋划政事,那幺政事就不至于懈怠荒废而无法推行。

不然的话,精神不能贯穿始终,即使法制再详备,也没有益处。而且我还有进一步的建议:难以成就却容易毁坏的,是这些切实可行的政治举措;难以把持却容易舍弃的,是这一份真心实意。

是必慎于几微,戒于宥密。不必明堂听政也,而定其志虑,俨如上帝之对;不必宣室致斋也,而约其心神,凛如师保之临。使本原澄彻,如明镜止水,照之而无不见;使方寸轩豁,如空谷虚室,约之而无不容。一念萌,知其出于天理,而充之以期于行;一意动,知其出于人欲,而绝之必期于尽。爱憎也,则察所爱而欲近之与所憎而欲远之者,何人?喜惧也,则察所喜而欲为与所惧而不欲为者,何事?勿曰屋漏人不得知,而天下之视听注焉;勿曰非违人不得禁,而神明之降监存焉。一法之置立,曰吾为天守制,而不私议兴革;一钱之出纳,日吾为天守财,而不私为盈缩。一官之设,曰吾为天命有德;一奸之锄,日吾为天讨有罪。盖实心先立,实政继举,雍熙之化不难致矣,何言汉宣哉!臣不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译文: 必须在细微之处谨慎行事,在隐蔽之地自我警戒。不一定非要在明堂处理政务,只要坚定自己的志向和思虑,就好像时刻面对着天帝一样庄重;不一定非要在宣室进行斋戒,只要约束自己的心神,就如同有老师和长辈在身边监督一样敬畏。

要让内心的根本清澈纯净,就像明亮的镜子和平静的湖水,映照万物无所不见;要让内心开阔豁达,如同空旷的山谷和寂静的屋子,容纳万物无所不容。当一个念头萌生时,要能分辨出它是出于天理,就努力扩充它并期望付诸行动;当一种意念产生时,要能察觉它是出于人欲,就坚决杜绝它,务必彻底消除。

对于爱憎之情,要审视自己所喜爱而想要亲近的人是谁,所憎恶而想要疏远的人是谁;对于喜惧之感,要审视自己所喜悦而想要去做的事是什幺,所惧怕而不想去做的事是什幺。不要以为在隐蔽之处别人就看不到,天下人的目光其实都在关注着;不要以为违反规定别人无法禁止,神明时刻都在监察着。

制定一项法令,要想着我是为上天守护制度,而不会私自议论兴废改革;收支一笔钱财,要想着我是为上天守护财产,而不会私自增减数量。设置一个官职,要想着我是为上天任命有德行的人;铲除一个奸邪之人,要想着我是为上天讨伐有罪之人。

只要内心先树立起实心实意,随后推行切实可行的政策,那幺和乐升平的教化就不难实现,何必只提汉宣帝时期的盛世呢!臣不懂得忌讳,冒犯了陛下的威严,不胜惶恐至极。臣恭敬地回答完毕。

1598 年(万历二十六年三月)擢状元赵秉忠为翰林院修撰、榜眼邵景尧、探花顾起元为编修。 

1598 年 (万历二十六年三月)庶吉士21人

1598 年(万历二十六年三月),第二甲进士61人,第三甲同进士232人。

1598 年 8 月 8 日(万历二十六年七月初七)考选庶吉士21人:黄国鼎(第二甲第25名)、杨希圣(第二甲第44名)、李思诚(第二甲第17名)、周大登(周道登 第二甲第39名进士)、温体仁(第二甲第43名)、赵师圣(第三甲第155名)、张文光(第三甲第49名)、丘未寔、王毓宗(第三甲第125名)、张邦纪(第三甲第107名)、盛以弘(第三甲第76名)、洪瞻祖(第三甲第3名)、张凤翔(第三甲第164名)、曾舜渔(第三甲第14名)、杨文莅(第三甲第202名)、黄升(第三甲第112名)、周如磐(第三甲第51名)、孟时芳(第二甲第42名)、张光裕(第三甲第102名)【2人名字不详】占殿试第二、三甲人数:7.17%。送翰林院读书 .

1595 年 8 月 9 日(万历二十三年七月初四)--1597 年 9 月 12日(万历二十五年八月初二)以詹事府掌府事吏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刘元震(1571 年 7 月 15 日隆庆五年六月廿四庶吉士)、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刘楚先(1571 年 7 月 15 日隆庆五年六月廿四庶吉士)为庶吉士导师

1599 年 2 月 25 日(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初一)--1600 年 9 月 8 日(万历二十八年八月初二)户部右侍郎张养蒙(1577 年 6 月 1 日万历五年五月十五庶吉士)、总督仓场右侍郎赵世卿(1571 年 4 月 11 日隆庆五年三月十八第三甲第280名同进士)掌翰林院事礼部右侍郎为庶吉士导师

经过2年另4个月翰林院培训,1598 年 8 月 8 日(万历二十六年七月初七)翰林院庶吉士21人除5人外都在朱中央授职。

1600 年 9 月 8 日(万历二十八年八月初二)授庶吉士黄国鼎、杨希圣、李思诚、周大登(周道登 )、温体仁为翰林院编修,赵师圣、高承祚(1595 年 万历二十三年庶吉士)、张文光、丘未寔、王毓宗、张邦纪、盛以弘授翰林院检讨。(最终留在翰林院11人,占庶吉士21人的52.38%,占庶吉士授职16人68.75%。)

梁有年(1595 年 万历二十三年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洪瞻祖(第三甲第3名)授兵科给事中、张凤翔(第三甲第164名)授给事中

林秉汉(1595 年 万历二十三年庶吉士)授浙江道监察御史、曾舜渔(第三甲第14名)授山西道监察御史、杨文莅(第三甲第202名)、黄升(第三甲第112名)授监察御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