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奖巡礼丨龙少:在诗歌里打着灯笼寻找自己的文字

 安然自得888 2025-04-08

编者按

“柳青文学奖”是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批准、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承办的陕西省最高级别的文学奖项,旨在弘扬柳青先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推进陕西文学发展。“柳青文学奖”获奖作品代表着陕西作家群体的创作成果,充分展示了陕西文学的整体实力。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庆祝省作协成立70周年,“文學陝軍”推出系列专题栏目“柳奖巡礼”,邀您共同品读各届柳青文学奖获奖作品。今日,为您推荐第六届柳青文学奖之诗歌奖获奖作品《推窗有鸟鸣》,并继日接续。

图片
诗歌 

《推窗有鸟鸣》龙少

授奖辞

00:36
《推窗有鸟鸣》从生活中的微小事物出发,精细地描摹着一个人内心的沟壑和精神生活,可以看到语词与生活之间互相攀援的痕迹。语言表达自然舒展,清丽流畅,既有生活的简素之心,又有思考者超越和探索的质感。
有鉴于此,授予《推窗有鸟鸣》第六届柳青文学奖之诗歌奖。
龙少
图片


1985年生,陕西西安人。第二期“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扶持计划”入选作家,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理事。出版诗集《推窗有鸟鸣》《星辰与玫瑰》。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十月》《诗潮》等报刊杂志。参加《诗刊》社第38届青春诗会,第十届十月诗会等。获柳青文学奖,中国春泥诗歌奖,陕西青年文学奖,莫干山首届国际诗歌节金奖等。


获奖感言

感谢省作协,感谢柳青文学奖评委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和肯定,也谢谢诗歌用它独特的方式,开阔和丰富着我的人生,它就像我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的连接之处,让我在这里慢下来,感受生活和理想之间的远方。

米沃什说,如果不是我,那么另一个也会来到这里,试图理解他的时代。写诗也是我理解和靠近时代的一种方式。我的写作很慢,有时候我等着诗歌来找我,有时候我又不停地寻找诗歌。我也曾在写作中寻找理想和生活之间完美与不完美的部分,并将它们记录下来,这记录就像自己和它们之间的再一次凝视或者是相互看见。我喜欢用诗歌将我的生活,生活的环境记录下来,记录也就是想告诉自己,曾经有这样一种生活,有这样地存在过。谢谢在我写作道路上给我鼓励和支持的老师们,他们的温暖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再次感谢。

创作谈
低垂之音

这个秋天,我认识了一种花,细细的白色花朵,像初秋燃起的灯盏,它们小心翼翼在风中举着自己光亮的样子,让我的喜欢又多了一分。

这个秋天,我的孩子喜欢蓝色的事物,我们去广场散步,他将广场上蓝色的雕塑抱在怀里,那一刻他脸上的笑容,纯真而可爱,真的像个孩子。我们都是对颜色不敏感的人,遇见了自己喜欢的事物依旧做出最朴实的动作。我也时常这样迟钝而缓慢地看一朵云,一束花,看它们在我周围生长,变化,消散的模样,真实的让人怜惜。

我的父亲喜欢侍弄花草和果木,一大片院子里,最先成熟的是樱桃,之后是葡萄,葡萄落了还有枣,核桃,和一年四季行走的鸡,猫和兔子,六十岁之后他喜欢上了这样的生活,沉稳而安宁,仿佛岁月替他轻轻打磨过。我的生活在他们之间交织而行,像两组不同的词汇。我的诗歌也在这样的生活中发生,从这样的生活中出走,再以文字的形式回到我的内心。

我习惯将我的生活以诗歌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或者是人生、现实和精神的合一。他们可能琐碎,不那么具体,但他们真实,纯粹,我愿意为之付出,并将他们记录下来,他们来源我的生活,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提醒我继续写下去。

初秋燥热,朋友说他在咖啡馆里推着日子走。其实我们都是推着日子行走的人,也时常被日子提在手上,像一枚落叶。我们都习惯沉默着生活,沉默着写作,仿佛沉默是语言的另一个空间,在某个固定的时间等我们放下生活,在风声,星辰和落日之间寻找自己的海面,寻找光与光之间低低的声音,或许我们不必知道那声音来自哪里,它们宁静而缓慢地进入我们的文字,为我们构建着自己的语言体系,和生活方式。

这时刻,郿坞的猕猴桃也正在成熟,朋友告诉我,这水果也叫藤玲,他仿佛在说一个古老的词汇,仿佛在为一束光找到最近的落脚点。我喜欢语言中这样沉静的气质,像倾听,像一次愉快的旅行。它们自然而然地发生,让写作也变成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花开的声音,雨落的破碎,都是我倾听并写进诗中的一部分,带着空间的宽度和时间的广度,在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多丽安·雷克斯在她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当写诗的时机来临,你的生命和想象力所能提供的原材料足以够用。甚至,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生活也充满着大片尚未被命名的原野,等待着被发掘。当你对日常生活加以密切的注视,并赋予你在其中的新发现以声音,你就在吁请着那些人生中深层的奥秘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我喜欢自然而然写出的诗歌,它们更像是生活深处流淌出的诗歌,那种自然而然中所包含的我和另一个“我”完美结合,在有限和无限中,在意象和现实中与自身和世界发生着联系。

有人说,诗歌创作即是一种沉思实践也是一种交流实践。我觉得写作是相互的,一首好的诗歌,必是在作者,读者和生活之间产生联系,是我们对生活的一小部分察觉和感知,是引领生活发现新的更广阔的领域和问题。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在诗中写到“他聆听着肖邦/仿佛那首小夜曲/正在与他交谈/解释着什么。”我也时常聆听生活,鸟鸣和风声带给我的“小夜曲”,仿佛我们之间随时在交谈着什么,也是我和“我们之间”相互凝视,发现彼此的过程。他厚重但风轻云淡式的慈悲让人平静,又在平静中依旧蕴含着形而上的维度和力量。而我一直用自己的词语记录着自己灵魂深处的鸟鸣,草木和过眼烟云,它们的细微与平静悬挂在我记忆深处,更多时候它们又不单单是具体的事物本身,它们来自我灵魂深处分裂的另一个自己或者梦境,带我寻找语言的大海和高山。

我是一个在诗歌里打着灯笼寻找自己文字的人,它们教我认得内心和自然之间对应的某种神秘关系,教我找到内心和情感的真实流淌之处。我用我的方式在和虚无对抗,而诗歌正是与虚无相依或者相互较量的艺术。吉尔伯特说:“我相信诗所处理的就是人生,我的人生。它使我的人生更完满,而且帮我找出我必须继续走下去的方向”。是的,诗歌是我人生的另一部分,是我的潜意识,和与世界沟通的某种声响。

有时候我相信诗歌是我的另一种孤独,但我时常因为生活得太过拥挤,而错过它们。“每个人都深埋孤独,想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归处”。这是电影里的话语,却诠释得恰到好处。我们在自己的文字间流浪,在生活的栅栏后奔跑,只为找到灵魂的着力点并将它们记录下来,一切看似平淡的柔软或悲痛之处,都会悬挂在我们生活的某个地方,等着我们去触摸,去将它们落在纸上。

我喜欢平静而缓慢的生活,喜欢在一成不变的安宁中前行,感谢诗歌带给我的沉寂和光亮,让我可以在文字中做一个“浪迹天涯”的人,让我和“我”相互凝视,找寻属于自己的大海和音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