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人要当时代的引领者 ![]() 那一代中师生都积极上进,毕业后大多边工作边提升学历。罗朝宣也是这样,从本科到研究生课程学习,都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可以说是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理论。 1997年他来到深圳南山区,应聘成为南头小学数学教师,这是当时深圳最受社会认可的一所好学校,坚守素质教育,积极倡导课程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时任校长李先启先生,提出了“教育就是播种爱的”核心办学理念,特别强调八颗爱的种子——爱人、爱自然、爱生命、爱梦想、爱学习、爱真、爱善、爱美。 2015年开始,罗朝宣一边任港湾小学校长,一边筹办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前海港湾学校,后来又和同事们创办了前海时代第一幼儿园。这些新开办的学校都快速成为老百姓认可的好学校,实现“建一所优一所、建新校成好校”的南山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他在前海创办的两所学校和一所幼儿园,被业界誉为未来学校的样板,新优质学校的标杆,学校被评为深圳教育改革创新领跑学校,全国教育创新风向标学校,罗朝宣也被评为2019年深圳教育十大年度人物。 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罗朝宣多年前就开始思考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他10年前(2015年)在前海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差点以“前海未来学校”命名。 “所谓未来学校,就是更加重视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和素养,培养更具未来胜任力的人。” 当然,他也始终记得李先启校长说的八颗爱的种子。 “人工智能时代,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才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我认为有四大关键要素,首先是价值观,即爱与梦想;第二是审美;第三是反思;第四是创造。” ![]() 观念主导行为。数年前,罗朝宣就在学校布局人工智能教育。今年3月底,由他主编的人工智能系列教材(《Python编程:神秘的代码世界》《人工智能应用:未来之旅》《创客工具:勇士大冒险》)将要出版。当ChatGPT发布后,他就研究如何用来辅助教育教学,近两年与华云天图合作,打造了港湾学校的内部智能体,又与新华三公司(H3C)共同研发了数智屏,两者加持,使得学校的AI教育变得可控、优质、高效。 谈及为何要研发一个ToB端(企业面向企业的销售和服务模式)的学校智能体,罗朝宣称这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原理,即预设生成模式,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回答片面的情况(所谓的AI幻觉),对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另外,有可能出现意识形态问题,或黄色网站等不良信息。而在经过过滤的校内智能体上使用AI工具,则可杜绝上述隐患。 ▲小小建筑师·钢结构博物馆课程 至于新华三的智慧屏,则是身为教育人的罗朝宣与科技企业思维碰撞和实际需求探索的结晶。 近些年所谓的智慧教室中的教学大屏,大多依赖搭载Windows 系统的OPS(开放可编程系统),而Windows 操作依赖鼠标/键盘,与玻璃触控场景严重不适配,导致教师效率低下,因此多数时候仅仅充当一个显示工具,未能真正深度融入教学环节。此外,许多功能简单的设备只是简单堆砌,且各自独立运行,造成硬件冗余和维护成本激增。 而新华三以智慧屏为核心的智慧教室整体解决方案,解决了上述痛点,重构了人机交互的教育新范式。 一是交互革新,沿用手机/平板手势(上滑翻页、双指缩放),迅速上手。手指代替传统粉笔书写,且带笔锋,并支持课表等场景化插件。二是界面设计,实现录播、远程互动、设备管理、教学软件系统的高度融合,老师无需在多个控制面板之间来回切换,基于一套交互逻辑,就能轻松覆盖整个教室的所有系统应用。 三是课堂答题统计,利用嘿板助教功能,只需一个简单的答题本(上有ABCD及✓和×六个选项),学生即可通过举牌的方式提交答案,系统能快速准确地统计对错情况。 四是设备集成,将录播主机、互动主机、教学电脑、教学大屏高度融合,让教室设备统一运行在一套算力平台上。 五是“1+N”远程课堂,搭配数字人技术,仅需一个摄像头,就能实现学生跨越千里与老师同上一堂课的目标,且在互动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助力教育普惠,推进教育公平。 “我们的发心,是让知识传递变得更加简单,让教育数智化为教育教学工作提质增效,让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罗朝宣说。 ![]() ![]() ![]() ▲由罗朝宣主编的人工智能读本已于2025 年春季出版 “运用语言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教材中固然有诸多情境,但AI生成的教学情境、创编的情境故事,更真实,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且语言紧跟时代、时尚,更契合学生的兴趣、审美等,从而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点并学以致用。”皮晶晶说。 当ChatGPT问世时,英语是率先尝鲜的科目,待 DeepSeek出现后,港湾学校其他科目都开始了创新性教学的教育探索,学习方式变得更多元、更灵动。 比如跨学科融合新范式。在六年级语文《数墨江南烟雨色,AI诗心绘鹏城——古诗<江南春>跨媒介创意写作》中,老师巧用AI生成的杜牧虚拟形象,带领孩子们踏入古诗的奇妙世界,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向AI提问的技巧。课堂上,“个人原创诗歌与AI创作大比拼”环节,让学生明晰在信息时代,AI是得力的学习助手,而人始终是 AI的主宰者。最后,借助Molica Ai进行古诗新唱,在歌声中深化知识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笔下的童诗妙笔生花。 比如开拓文化传承新路径。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中,老师开启文字博物馆的线上研学之旅,AI智能体化身“博物馆讲解员”全程陪伴,串联趣味任务活动。学生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智慧课堂上领略古老而优美的汉字力量,彰显了AI赋能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活力。 再比如艺术教育的新形态。五年级音乐课《海鸥》,老师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AI工具进行音乐创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学生可依据自身理解和喜好,输入不同节奏型和旋律风格,创作出个性化的副旋律,在与AI的反复对话中,完善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与学之外,AI替老师“省力”的妙用还有很多。 比如课前,老师可根据 AI的学情前测分析,针对学生生成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学习材料;课中,像当堂作业,学生可在电子终端完成(自动输入智慧屏后台),也可手写,由小组长拍照、上传,再由AI批改、分析。老师讲授过程中,学生有疑问,也可询问AI这一“智能学伴”。 “为避免学生将AI作为百度一样的搜索引擎直接获取答案,智能体的技术人员会把AI的回答方式设置为引导式。”皮晶晶补充道。 课后的作文批改,曾令皮晶晶深感痛苦。而AI可精准找出作文中的错误(单词、语法等),针对错误提出优化建议,并辅以非常细节的例子和范文。“这是我使用AI辅助教学过程中,觉得非常好的一点。” 当AI深入教育,罗朝宣指出一些传统仍需坚守。 “比如手写体,手写的过程是一种文化,书法教育不能放松。再比如传统的面批、答疑,AI生成的结果学生不一定理解,老师讲解过程中的情感教育价值,是AI无法替代的。再比如老师讲课中为活跃课堂氛围的玩笑、鼓励等。当老师被 AI一定程度'解放’后,就可把更多精力用于交流和点拨学生上,更好地因材施教。” 比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使用AI平台的培训,使学生能熟练操作并充分利用AI的各项功能,从而更好地与AI进行互动,提升学习效率。再比如,教师应设计更多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互动活动,鼓励学生在与AI的交流中提出问题、探索答案,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课堂中的AI学伴互动答疑环节,她注意到很多学生只是把AI当成了信息查询工具,深入而有价值的交流并不多。这让她意识到,今后的教学中,可增加学生与AI辩论、AI模拟采访等活动,增强学生与AI的深度交流,帮助学生的深度学习,以及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AI重构了传统的课堂模式。图为英语老师皮晶晶的课堂 数学老师王乔,则如此归纳AI教学的利弊: 一是效率革命。比如减负增效:AI工具(自动批改、学情分析系统等)极大减轻了重复性工作(作业批改、数据统计等)。开学之初,她让AI工具结合每位学生上学期表现情况、综评分数进行分组,使每个组的能力平均,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使平时的工作更高效,从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和学生个性化辅导上。比如精准教学:通过学情分析数据,能快速定位班级共性薄弱点(如某类数学题错误率超60%),调整教学节奏;同时识别个别学生的知识盲区,针对性推送练习。再比如资源整合:AI推荐系统帮助筛选优质教学资源(如跨平台课件、实验视频),节省备课时间。 其次,是伦理与公平性问题。比如数据隐私焦虑,家长对AI收集学生答题记录、课堂表现等数据的安全性存疑,需反复沟通解释。“希望国家尽快建立教育AI伦理框架,制定AI使用公约,明确禁止用AI监控学生课堂表情分析,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王乔说。 “不能什么都交给AI去做”,这是罗朝宣反复警告老师们的一点,“应节制使用AI的部分功能,比如评价。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也是隐私,频繁的评价,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学生的成长是自主发展的过程,不全是评价促进的,就像老百姓说的,'猪是长出来的,不是称出来的’。”罗朝宣说。 作为工具,AI始终没有人性的温暖,这更加考验教师的教育水平。“当一个学生因家庭问题情绪低落,AI心理辅导机器人可能仅仅提供标准化建议,远远不能替代老师当面沟通。再比如价值观引导的困境,AI推荐的阅读材料曾出现隐含性别偏见内容,需要二次审核。”王乔说。 在王乔看来,AI不是教育的“颠覆者”,而是“放大镜”——它放大了传统教育的优势(如个性化),也暴露了固有弊端(如标准化评价的局限)。“教师的不可替代性,恰恰在于我们能以人的温度,引导学生在AI时代既善用技术,又不失独立思考与情感联结的能力。” ▲数学老师王乔的课堂 “AI大规模应用于教学,注定是一段漫长且充满挑战的道路。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却步,我们需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积极探索、合理利用,让AI真正服务于教学,而不是对教学秩序造成干扰。”罗朝宣说。 围绕“育之以爱,学以成人”的核心教育理念,“做有根的现代特区小公民”(“根”有三层内涵:健康之本,中华之情、创新之魂)的培养目标,港湾学校构建了指向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习生态。 “课程是育人的核心,我们采取大课程观,分三大课程模块: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氛围课程,彼此之间交互融合,这些课程也契合学校的办学特征——创新与传统相融,科技与人文互进。”罗朝宣说。 ![]() ![]() S即安全(Safety),在安全体验营学习各种安全常识。比如消防员讲火灾逃生;检察院人员讲预防校园欺凌、毒品危害、行政处罚等法制意识(法商);交通体验营里感受汽车的盲区,体验地震的纵波和横波,学习地震逃生、地铁逃生,常见自然灾害自救等。T即科技(Technology);E即礼仪(Etiquette),学习文明礼貌等,进行生命教育;P即爱国(Patriotism),以军训、观影等形式开展。 ▲STEP综合素养实践课程之安全主题课 ![]() ▲财经素养课程之淘宝节、“生活·实践”教育暨德育地图研学活动、元宵节活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