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 震 一 乾隆年间,扬州文人、名士雅集最为流行。郑板桥在一幅画上题有长款,记载他召集朋友雅集的事:时间在乾隆21年2月3日,即1756年,参加聚会的有八人,时间为一天。 八人中有“三老五少”,三老,程绵庄、黄慎、郑板桥。五少,李御、王文治、于文𣿰、金兆燕、张宾鹤。吃过午饭,朱文震也赶来,共九人。 临近傍晚,郑板桥画九畹兰花,以喻九人,并题诗:天上文星与酒星,一时欢聚竹溪亭。何劳芍药夸金带,自是千秋九畹青。这九人中程绵庄的岁数最大,就把这幅画送给了程绵庄。 程绵庄和吴敬梓是好朋友,吴敬梓写《儒林外史》时,将程绵庄写进书中,书中的名字叫庄征君,而其余七人都是当时知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篆刻家。 ![]() 郑板桥 兰竹图 二 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因擅自开仓赈灾,救助百姓,得罪了当地的豪绅和官僚,于是,两者勾结,联合起来搞掉了郑板桥。郑板桥无奈,称病辞官,返回了老家兴化。 郑板桥“弃官”也有他自己的原因,他恃才玩世,不拘小节,比如他当县令时,经常夜出,每次都让役卒执灯在前,举着一块木牌,上书“板桥体板桥”两字。为此,有人就检举他的行为太放诞了,堂堂一个朝廷命官,在公共场合如此放肆,哪像一个县官? 郑板桥返回故乡后,以卖画卖字为生,自己刻了一方印章,告知乡人:二十年前旧板桥。他为人慷慨,心地善良,走在大街上,常常背着一个大布囊,里面有钱、布、食品,遇到故人子弟或者同乡贫困者,都会倾囊相助。 他要面子,在乡人眼里,他毕竟是“大人”。 ![]() 郑板桥 墨竹图 三 郑板桥性格疎放不羁,中进士之后当了范县县令,因贪求诗酒,放浪形骸,就把他调到山东潍县。在潍县任上他依然不改,上司就狠狠的斥责了他,他干脆更加恣情山水,经常与落魄的骚人和衣衫褴褛的僧徒同游同醉。他经常在寺庙里的墙上,画兰花瘦石,随手题诗,看到的人都赞不绝口。 这段时间,他结交了道士,喜欢上了道士用于传道募捐的音乐,并创作了道情诗,后来,又多次创作和修改,变成了著名的民间音乐《板桥道情》,直到今天在扬州一带广为传唱。 郑板桥书画出名以后,有钱人经常站在他家门口,请乞寸笺尺幅,一度时间他并不缺钱,但他极度不会理财,所得的卖画钱,都被他随手散尽。晚年,他竟无立锥之地,寄住在好友另一位扬州八怪之一李鱓家中,尽管如此,他仍旧性格不改,豪气不减。当时清朝重要的文化人物卢雅雨,调到扬州掌管两准盐运,非常欣赏郑板桥,就写了一首诗给他:一代清华盛事饶,冶春高讌各分镳。风流暂且烟花在,又见诗人郑板桥。 卢雅雨在扬州任上,因盐政亏空卷入贪污案,最终被判绞刑,死在扬州狱中。此案还牵连了他的亲家纪晓岚,纪晓岚因通风报信被流放新疆。 ![]() 郑板桥 墨竹图 四 笔榜,就是张贴出来的文告,郑板桥贴过卖画的笔榜,但很快就被别人小心翼翼的揭去,收藏起来。 郑板桥的笔榜,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那篇——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为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不能陪君子作无益语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写此笔榜时间是1759年,此笔榜是在拙公和尚的建议下写成,拙公和尚当时在扬州,是郑板桥的好朋友。拙公和尚是当时的高僧,他主要功绩是在越南传教,在越南的知名度更高,是越南佛教史上重要的人物。 几十年以后,清朝学者吴山尊在扬州校注唐文时,见到这份笔榜,觉得很有意思,就把这份笔榜通过石印印刷岀来。后来,清朝的画家周闲、金石家吴云,又在上海重刻,所以,这份笔榜一直被后人读到。齐白石以及后来的许多画家,敢于详例润格,都是因为郑板桥开了先河。 ![]() 郑板桥 墨竹图 五 清朝交通不好,通讯不便,常有信息误传的事情。郑板桥与金农关系很好,郑板桥在山东当县令时,听说金农死了,立即穿上缌麻丧服,立了金农的牌位,哭泣。郑板桥的好友诗人沈房仲到山东来,说金农是生了场大病,但已经好了。 郑板桥听后非常高兴,立即提笔写信,让沈房仲带回。金农知道这事后,大为感动,立刻赋诗报答。金农画了一张画,并在寄给郑板桥的信中说:板桥之竹,绝似文同,乞你画一杆竹,以洗我满目尘土。 郑板桥没有见过袁枚,但二者神交多时。郑板桥在山东,听说袁枚死了,立即大哭,捶胸顿足。二十年以后,在扬州,两淮盐运使卢雅雨请客,在宴会上郑板桥见到了袁枚,说了这事,袁枚哈哈大笑,指着郑板桥说:闻死误抛千点泪。 袁枚随即作诗赠于郑板桥——郑虔三绝闻名久,相见邗江意信懽。晚遇共怜双鬓短,才难不觉九州宽。红桥酒影风灯乱,山左官声竹马寒。底事误传坡老死,费君老泪竟虚弹。 ![]() 张震作品 *作者:张震,独立文人画画家,知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喜欢独立思考、写作、画画,避热闹,轻粉华,忌悖德,不向往混的好,只想平和平静地与纸笔交朋友,南山种豆,东篱采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