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花风起正清明,置身芦庄村棠梨树下,纷扬的雪白花瓣如春日细雪,簌簌落在六角纪念亭的灰白石阶上,碎玉般堆积。这座由确山县瓦岗镇芦庄村民自发捐建的纪念亭,以野生棠梨虬结的枝干为天然穹顶,将范长江先生生命最后一跃的水井,化作了永恒的精神地标。“生为民族、英魂永存”的石碑,在斑驳树影中静静矗立,既彰显着历史记忆的苍劲厚重,又暗含着生命逝去的脆弱之美。 ![]() 纪念亭的选址充满民间智慧:每年清明梨花盛放,西北向倾斜的棠梨树冠如垂首默哀,与亭内石碑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村民杨进林曾回忆,2012年初春筹建时,工程队在古井遗址上发现一株破土而出的棠梨幼苗,于是决定保留这株原生植被,让洁白的花瓣年复一年飘落在刻着“我们永远怀念您”的碑面上。这种天人合一的造景,与四川内江范长江故居纪念馆的雕塑长廊遥相呼应——前者是苦难记忆在自然中的悄然铭刻,后者则是人文精神的系统叙事。环绕树根的大理石护栏与六角亭,也仿佛在进行一场时空对话:护栏上“芦庄全体村民敬立”的刻痕,铭刻着民间自发纪念的温热情感;而六角亭,则承载着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范长江新闻奖”的精神源头。 ![]() 漫步于棠梨树影与石亭飞檐交织的光影空间,能触摸到三重历史褶皱:四月纷飞的梨花瓣中,1969年范长江在干校挑粪浇菜的佝偻身影若隐若现;抚摸浮雕石柱上的刻痕,2012年村民们夯土立碑的号子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而当视线掠过枝头新绽的梨花,学生们在此诵读《中国的西北角》的青春面庞又跃然眼前。三个不同的时空,在清明时节的棠梨树下交织融合,让新闻人的风骨与土地的记忆,在此共生共长。 ![]() 行走在干校旧址斑驳的灰砖房之间,“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褪色标语,与食堂水泥槽里干涸的水龙头,将那个特殊年代的集体记忆,凝固成了触手可及的具象。三公里外的薄山湖畔,白鹭掠过当年范长江初见芦庄时的芦苇荡,新时代的乡村旅游线,正将五七干校旧址、村史馆与扶贫基地串联起来,让曾经的苦难记忆,升华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基因。这或许就是对范长江最好的告慰:他为之献身的真实与正义,终将在这片土地上,长出新的年轮。 观看视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