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俄罗斯“联盟MS-27”飞船搭载两名俄罗斯航天员和一名美国NASA航天员,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此次任务的特殊之处在于,三名航天员将在太空停留245天,远超国际空间站常规的6个月任务周期。
俄罗斯的这一调整并非偶然,而是俄罗斯航天集团在预算压力下的战略选择。为应对资金短缺,俄航天集团决定将载人任务时长从6个月延长至7-9个月,预计每两年可节省一艘飞船的发射成本,这对资金预算捉襟见肘的俄罗斯航天来说至关重要。
虽然俄罗斯和美国过去有延长航天员太空任务时长的情况发生,但那是因为遭遇突发情况,如飞船出现故障导致航天员无法按时返回,只能延长在空间站的停留时间。
例如,因波音公司“星际客机”飞船技术故障,两名美国航天员于2024年6月5日搭乘该飞船飞赴空间站,原计划8天的任务,最终延长至286天。此外,美国航天员弗兰克·鲁比奥原定乘坐的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在与空间站对接时被微陨石撞击,他的任务时长从6个月延长到12个月,创造了美国航天员单次太空任务371天的最长纪录。
而迄今在空间站单次驻留时间最长的航天员是俄罗斯的瓦列里·波利亚科夫,他于1994年1月8日至1995年3月22日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连续停留了大约437天。
航天员长期呆在失重、高辐射的密闭太空环境,延长任务时长意味着航天员将面临更严峻的生理和心理挑战。
太空微重力环境会导致人体骨骼与肌肉退化,这可能引发骨折风险增加、运动能力下降等问题。并且处于微重力状态下,血液会向头部聚集,导致心脏功能减弱,长期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失调。此外,长期失重还可能引发视力障碍,导致免疫系统紊乱等。
除了失重,辐射影响也不容忽视。尽管空间站和航天服等配备了防辐射层,但空间站位于地球磁场保护边缘,航天员每年接受的辐射量相当于地面的48倍,长期暴露可能导致癌症风险增加,甚至引发基因突变。
此外,密闭环境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不过相较于生理问题,心理问题倒是更容易克服,例如地面团队会通过视频会议、虚拟现实技术与航天员保持日常沟通,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缓解航天员长期待在密闭环境下的心理压力。
尽管延长任务时长是俄罗斯在预算有限下维持航天活动的必要手段,但该做法仍然引起了争议。俄罗斯已开展了几十年载人航天活动,虽然有丰富的太空医学经验,有很强的能力应对太空环境对航天员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但长期太空任务的健康风险尚未完全明确,过度延长任务仍可能导致航天员的身体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
确实!虽然目前中美俄等国的航天员在执行长期任务时,每天都需进行长时间高强度锻炼,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和营养补充剂,以减缓失重带来的骨骼与肌肉退化问题。但像心血管失调、免疫系统紊乱等潜在健康问题仍然难以避免。不然各国也不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将航天员的单次太空停留时长限制在6个月左右。
不过,航天探索向来风险与机遇并存,若俄罗斯能在未来更长期限的太空任务中成功验证健康保障技术,将为人类更长时间的太空驻留,如火星载人任务,奠定基础。联盟MS-27乘组中有一名美国航天员,这意味着该航天员也要在太空驻留8个月。想必美国宇航局也有意开展更长时间的太空任务。
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航天员在太空中因辐射、失重等带来的健康影响,还得从技术革新上入手,比如增加旋转舱段、实现人工重力,研发更加高效可靠的辐射屏蔽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