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时期,姓与氏指代的是不同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秦汉以后,姓和氏逐渐合并,不再严格区分。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主要用来表示血缘关系。同姓的人表示有共同的祖先,通常不通婚。姓是固定的,不会因为婚姻或居住地的变化而改变。在先秦时期,贵族中的女子使用姓,而男子则使用氏。
氏是在姓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结果,用于区分同一姓下的不同分支或家族。氏是可变的,随着封地、职位或居住地的变化而变化。氏不仅表示血缘关系,还象征着身份和地位。氏是贵族的专属标志,平民一般没有氏,仅以职业或居所称(如庖丁、弈秋)。
1. 鲁班不姓鲁
常见误解:姓鲁,名班。
真实情况:公输氏,名班。因鲁国人,故称“鲁班”,实为“公输班”,木匠鼻祖。
2. 孔子不姓孔
常见误解:姓孔,名丘。
真实情况:子姓,孔氏。先秦时期“姓”与“氏”分离,孔子属殷商王室后裔,姓子,孔为氏。按当时习惯称氏不称姓,故称“孔子”。
3.屈原不姓屈
常见误解:姓屈,名原。
真实情况:屈原姓芈。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男性贵族有姓也有氏,但通常不称其姓,平时都是用氏。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4. 孟姜女不姓孟
常见误解:姓孟,名姜女。
真实情况:“孟”指家中长女,“姜”为姓。实为“姜家大女儿”,故事原型与齐国杞梁妻有关。
5. 柳下惠不姓柳
常见误解:姓柳,名下惠。
真实情况:姬姓,展氏,名获,字禽。因封地柳下,谥号“惠”,故称柳下惠,是“坐怀不乱”的原型。
6. 吕不韦不姓吕
常见误解:姓吕,名不韦。
真实情况:姜姓,吕氏。先祖为姜子牙,封于吕,以邑为氏,故称吕不韦。
7. 韩非不姓韩
常见误解:姓韩,名非。
真实情况:姬姓,韩氏。韩国公族后裔,以国为氏,实为“姬姓韩氏”。
8. 周公不姓周
常见误解:姓周,名旦。
真实情况:姬姓,名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尊称“周公”,为周礼制定者。
9.项羽不姓项
常见误解:姓项,名籍,字羽。
真实情况:芈姓(楚国贵族之姓),项氏。因封于项地,以“项”为氏,故称项羽。
10. 西施不姓西
常见误解:姓西,名施。
真实情况:施姓,名夷光。因居苎萝村西,与东村“东施”对应,故称西施。
11. 商鞅不姓商
常见误解:因变法被称为商鞅。
真实情况:姬姓,公孙氏。本名公孙鞅,卫国人称“卫鞅”,后封于商地,得名商鞅。
12. 张良本不姓张
常见误解:姓张,名良。
真实情况:原为韩国公族,姬姓。因刺杀秦始皇失败,避祸改姓张。
13. 嬴政应称赵政
常见误解:姓嬴,名政。
真实情况:嬴姓,赵氏。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按礼应称“赵政”,但后世习惯称嬴政。
14. 司马迁不姓司马
常见误解:复姓司马,名迁。
真实情况:司马为官职名(史官),其家族世袭此职,故以“司马”为氏。司马迁实为**嬴姓**,司马氏,与秦国王室同源。
15. 姜子牙不姓姜
常见误解:姓姜,名子牙。
真实情况:姜姓,吕氏,名尚。封于吕地,故称吕尚,“姜子牙”为后世尊称(姜为姓,子为敬称)。
16. 荆轲不姓荆
常见误解:姓荆,名轲。
真实情况:姜姓,庆氏(齐国贵族后裔)。因避祸改姓荆,故称荆轲,实为“庆轲”。
17. 介子推不姓介
常见误解:姓介,名子推。
真实情况:姬姓,介氏(晋国贵族)。因封于介地,以邑为氏,“子推”为名,寒食节起源与其相关。
18. 颜回不姓颜
常见误解:姓颜,名回。
真实情况:曹姓,颜氏(孔子弟子中“复圣”)。先秦以氏为称,故称颜回。
19. 吴起不姓吴
常见误解:姓吴,名起。
真实情况:姬姓,吴氏(卫国左氏人)。因母国卫人不重用他,投奔鲁国,后成为兵家代表。
20. 钟子期不姓钟
常见误解:姓钟,名子期。
真实情况:嬴姓,钟氏(楚国贵族)。因善听琴与伯牙成知音,“子期”为字,本名不详。
21. 俞伯牙不姓俞
常见误解:姓俞,名伯牙。
真实情况:嬴姓,伯氏,名牙(楚国贵族)。因与钟子期故事闻名,后世误传为“俞伯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