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黄帝内经》为什么以黄帝为名?

 咸鱼片 2025-04-09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传统中医理论著作,最初被认为是黄帝所作,因此得名。褚征在《褚氏遗书》说:《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医家类。《黄帝内经》分上、下两部分,一部分叫《素问》,一部分叫《灵枢》,《素问》是81篇,《素问》也是81篇。然而,现代学者普遍认为,《黄帝内经》的作者并非黄帝,而是后人托黄帝之名而作,可能是多人集体创作的结果。其主要内容成书于战国时期,自秦汉以来有补充,最终成书估计在西汉中后期。现在看来,《黄帝内经》这部著作是是先秦至西汉时期多位医家集体医学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提炼,内容十分丰富。《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无《素问》之名。东汉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引之,始有此名。晋皇甫谧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卷之数合,后人多宗此说。《隋书·经籍志》首次著录,然只载八卷。隋初全元起注释此书时,已阙其第七卷,唐王冰补注本谓得旧藏本补足此卷,共八十一篇,改为二十四卷。北宋嘉祐二年(1057)经林亿等校注刊行,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而流传至今。

从现存的《黄帝内经》可以看出,除后人的部分增补外(例如唐代王冰对《素问》的增补),其内容有许多学术观点不一和自相矛盾之处。从书中所引用的《奇垣五中》、《阴阳从容》、《揆度》、《明堂》、《上经》、《下经》等久已失传的古代医经著作来看,它的写作时代又很久远。所以《黄帝内经》应当是我国古代医家对秦、汉以前各医学家之医学理论的结论A编,而假以黄帝之名,来提高其学术地位。
该书包括阴阳、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则以及针灸等内容,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脏腑、经络、体质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
有一个医家说过,如果能读懂《黄帝内经》一句话,可以让你吃一辈子饭。但吃饭只是谋生,要想明道,显然读懂一句是不够的,我们要尽可能地多读,然后终身学习,不断升级自己的认识。个人认为,读懂《黄帝内经》也不是非要当医生不可,而是要让自己在先哲智慧的引导下了悟性命之道,做一个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拥有审美情趣的人。杨绛在《将饮茶》中写道: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个人认为,潜心细研《黄帝内经》,悟透其精义,可以通慧感,保天真,成其自然。这是因为精通《黄帝内经》后,明道了,从此不再害怕疾病和死亡,人生变得更加明确和快乐了。
我经常鼓励身边的朋友,希望大家能在家里备一套中国古代经典,比如《道德经》、《易经》或《诸子集成》。万一哪天你的孩子看了、读了、喜欢上了,中国的文脉,就在你的家脉上有了那么一缕美好的传承……我们正式开讲,首先我要介绍一下《黄帝内经》。
第一个问题就是:《黄帝内经》为什么以黄帝为名?
《黄帝内经》的书名之所以冠以黄帝,其一,是敬重人文始祖,假借黄帝之势,传一本经典。
黄帝本是我国历史上原始社会末期生活在中原一带的民族之一,与“神农氏”并称为汉民族始祖。由于神农、黄帝两个民族对华夏文化形成有着深远影响,所以作为炎黄子孙的汉民族,为了巩固黄帝的崇高形象,就把黄帝塑造成祖宗,于是先祖们的一些发明创造、典章制度等都假讬于黄帝之名。这么做的目地,一方面是为了把黄帝塑造成华夏各族独尊的人物,另一方面,在当时,“黄帝”二字,是个天大的名号。能借黄帝之势,传一本经典,岂不妙哉?!所以给这本书起名字的人无非是在借势,但至少没有给自己留名的私心。
其次,就是道统问题。
中国文化讲究“道统”,就是一切都要按五行生克来,比如关于谁做皇帝这件事,古人认为是天定的,按五行相生来说—— 第一代帝王一定具有东方生发之特性,故称之为青帝,青帝的代表就是伏羲氏;木生火,然后就是赤帝(炎帝),也就是神农氏;火又生土 ,就是黄帝(轩辕氏);土生金,就是白帝(少昊);金生水,然后就是黑帝(颛顼)……刚开始是一个相生的系统,再往后,就又有相克的秩序,比如明代为火,清代就属水,有意无意之间,有了水克火之意。我们不管帝王学,只说道统,黄帝就代表“中央之神”,所谓“中央之神”在我们身体里的表现,就是脾土,所以《黄帝内经》一书,重在中央脾土。人,出生之前为先天,父精、母血、灵魂等至关重要;出生之后为后天,脾胃运化就重要了,所以脾胃又称“后天之本”。道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实际上源于我们身体里的五脏:肝、心、脾、肺、肾。
《黄帝内经》之所以以黄帝为名,就是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的思想。从胎儿的生命系统讲,肾是先天,脾是后天。出生后的生命,脾胃又成了先天。所以所谓先天、后天,都应该灵活看,一旦拘泥,就不明了了。人活着,要靠后天养先天,先把脾胃调好了,你的肾就好,因此脾胃最重要,伤什么都不能伤脾胃之气。为什么我特别反对小孩吃西药?因为吃了西药,首先损伤的就是脾胃。甚至可以这样说,人在20岁之前,40岁之后,代谢化学药物的能力很差,所以能不吃就不吃。
要想弄懂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时刻牢记中国文化核心要素:一是气,二是阴阳,三是五行,四是中庸思想。如果你能把这四样东西弄明白的话,古书看起来就容易了,而把这几个概念讲得最透彻的,就是《黄帝内经》。
总之,《黄帝内经》的作者以黄帝命名,一是重视“中央之神”—— 脾胃;二是敬重人文始祖,借黄帝建立中国一统之势,表达了以这本书一统天下之医学的决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