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670年:双星陨落,初尝丧子之痛 ![]() 康熙九年,后宫接连经历两次丧子之痛。正月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诞下嫡次子承祜,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皇子却在四岁时早夭(《清圣祖实录》卷35)。更令人唏嘘的是,同年三月惠妃那拉氏所生的承庆,未满周岁便夭折。故宫档案显示,两位皇子均未序齿,葬入黄花山皇子园寝。康熙为此特谕礼部:“皇子丧仪,视亲王例。”这年康熙仅17岁,却已初尝丧子之痛。 ·康熙9年1.3孝诚仁皇后生承祜(夭折) ·康熙9年3.21惠妃生承庆(夭折) 二、1672年:生死交错 ![]() 康熙十一年上演生死对照。正月荣妃马佳氏生下皇三子赛音察浑,这个带有蒙古名字(意为好命运)的皇子却命运多舛,三岁夭亡。转年三月,惠妃再产皇长子胤禔(《爱新觉罗宗谱》甲册)。值得玩味的是,胤禔后来成为九龙夺嫡的重要角色,而同年出生的赛音察浑却连序齿资格都未获得。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满文奏折显示,康熙对胤禔的教养投入远超其他皇子。 ·康熙11年1.24荣妃生赛音察浑(夭折) ·康熙11年3.12惠妃生胤禔皇长子 三、1674年:多事之秋 ![]() 康熙十三年堪称宫廷生育高峰。三月庶妃张氏生皇四女(未封即夭),五月荣妃再生长华(当日夭折)。最具戏剧性的是,六月初六孝诚仁皇后难产诞下胤礽后血崩而亡,三日后兆佳氏产下皇五女端静公主(《清皇室四谱》)。这种生死交织的巧合,导致胤礽刚出生就背负克母之名。现存康熙朱批中提到:“朕于皇后丧期内,强忍悲痛处理三藩军务”,足见当年的特殊局势。 ·康熙13年3.16庶妃张氏生第四女(夭折) ·康熙13年5.11荣妃生长华(夭折) ·康熙13年6.6孝诚仁皇后生胤礽皇二子 ·康熙13年6.9贵人兆佳氏生端静公主 四、1675年:殇子之年 ![]() 康熙十四年的宫廷弥漫着悲伤。八月荣妃所生长生、十一月那拉氏所生万黼相继夭折(《康熙起居注》)。值得注意的是,万黼生母那拉氏原是宫女,因生育晋为贵人,但孩子夭折后再无晋升。清东陵出土的皇子葬具显示,这些早夭皇子使用简化葬仪,陪葬品仅含银质长命锁各一。当年正值三藩之乱,康熙在平定吴三桂的军报上朱批:“闻皇子殇,心痛如绞,然国事为重。” ·康熙14年8.12荣妃生长生(夭折) ·康熙14年11.24贵人那拉氏生万黼(夭折) 五、1679年:悲喜交织 ![]() 康熙十八年地震余波未平,四月那拉贵人所生胤禶夭折。但七月郭络罗氏生下皇六女恪靖公主(《玉牒》副本)。这位公主后来成为康熙朝最有作为的和亲公主,远嫁喀尔喀蒙古。故宫现存《康熙帝行乐图》中,可见年幼的恪靖公主身影。有趣的是,其生母郭络罗氏因这次生育由贵人晋为嫔,而同年生育皇子却夭折的那拉氏始终未获晋封,反映康熙对子女性别差异态度。 ·康熙18年4.10贵人那拉氏生胤禶(夭折实际的十二子) ·康熙18年7.4贵人郭络罗氏生恪靖公主 六、1680年:德妃崛起 ![]() 康熙十九年见证德妃乌雅氏的崛起。正月宜妃生皇五子胤祺,三月德妃生皇六子胤祚(夭折),八月成妃生皇七子胤祐(《清史稿·后妃传》)。胤祚的夭折刺激德妃更加用心培养后来出生的胤禛(雍正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档案显示,德妃此年获得的赏赐突然增加,包括珍贵的朝鲜人参,暗示其地位提升。而“祚”字在文言中有“帝位”之意,这个孩子的命名耐人寻味。 ·康熙19年1.5宜妃生胤祺皇五子 ·康熙19年3.5德妃生胤祚皇六子(夭折) ·康熙19年8.19成妃生胤祐皇七子 七、1683年:生育高峰 ![]() 康熙二十二年堪称生育大年。七月孝懿仁皇后生皇八女(夭折),九月郭络罗氏生胤䄔(夭折),十月宜妃生皇九子胤禟,十一月德妃连生皇九女温宪公主,月底温僖贵妃生皇十子胤䄉(《康熙朝满文朱批》)。值得玩味的是,温宪公主后来成为唯一留在京城的和亲公主,而胤䄉在九龙夺嫡中支持胤禩。台北故宫藏《康熙帝万寿图》中,可见这群同龄皇子公主的童年形象。 ·康熙22年7.13孝懿仁皇后生第八女(夭折) ·康熙22年9.13贵人郭络罗氏生胤䄔(夭折) ·康熙22年10.17宜妃生胤禟皇九子 ·康熙22年11.10德妃生温宪公主 ·康熙22年11.28温僖贵妃生胤䄉皇十子 八、1685年:命运分野 ![]() 康熙二十四年呈现鲜明对比。三月通嫔生皇十女纯悫公主(下嫁蒙古),六月宜妃生皇十一子胤禌(夭折),十月温僖贵妃生皇十一女(夭折)(《皇朝文献通考》)。纯悫公主的额驸策凌后来成为雍正朝名将,而胤禌的夭折导致宜妃多年未再生育。北京雍和宫保存的往生牌位显示,康熙为夭折子女做法事的频率在此年达到高峰。 ·康熙24年3.20通嫔生纯悫公主 ·康熙24年6.8宜妃生胤禌(夭折) ·康熙24年10.24温僖贵妃生第十一女(夭折) 九、1686年:祥瑞降临 康熙二十五年迎来重要转折。正月定妃生皇十二子胤祹,六月德妃生皇十二女(夭折),十一月敏妃生皇十三子胤祥(《清皇室四谱》)。胤祥后来成为雍正朝怡亲王,而胤祹则因抚养于苏麻喇姑而躲过政治风波。故宫博物院藏《康熙帝读书像》中,背景书架暗藏“十二”和“十三”数字,被学者认为是暗示对这两个儿子的期许。 ·康熙25年1.18定妃生胤祹皇十二子 ·康熙25年6.14德妃生第十二女(夭折) ·康熙25年11.16敏妃生胤祥皇十三子 十、1691-1701年:晚年得子 ![]() 康熙三十年以后,随着皇帝年龄增长,子嗣存活率明显下降。三十年生皇十三女敦恪公主和早夭的胤禨(《玉牒》)。四十年密妃生胤祄(夭折),和妃生皇十八女(夭折)。特别的是,胤祄夭折时康熙正在塞外巡幸,御医奏折记载:“皇上闻讯,掷杯于地,久默不言。”这些晚年子女大多体弱,反映近亲婚配的遗传问题。清史专家冯尔康指出,康熙晚年皇子的高夭折率,间接导致了继位人选难题。 ·康熙30年2.3敏妃生敦恪公主 ·康熙30年2.23平妃生胤禨(夭折) ·康熙40年9.10密妃生胤祄(夭折) ·康熙40年11.17和妃生第十八女(夭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