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陂(bei第一声)是位于福清市龙江之上的一座唐代水利工程,因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而得此名。为闽东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 我是在福建博物院知道的天宝陂,在一组农耕技术介绍时,所以对这座唐代留存至今并且仍在使用的水利灌溉工程很是好奇。福清的最后一站选了天宝陂。 ![]() 这儿已经建成天宝陂公园,但沿路没有停车位,需要停到天宝书屋那儿,再沿江滨步道行六七百米到达。天宝陂已在2020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从书屋方向走过来,平缓的水面忽然出现一块镜面时,就到了天宝陂。陂的首部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拦河坝、泄洪的闸口、进水的闸口。 ![]() 大坝的轴线顺着水流的方向突出一个拱桥状的造型,跟河道相互交错,在河的右侧形成漏斗状,不仅可以控制河道上水流的流速,还可以增加大坝的轴线长度,减少了海浪和洪水对大坝的侵蚀和压力。 ![]() ![]() 坝体以条石砌筑,成台阶式结构。现存总长289米,其中130米为唐至明代所修旧坝,坝高3.5米。 ![]() ![]() 天宝陂右岸建有一座高2.3米、宽1.5米引水闸,水流量1.5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19000多亩。此渠因了天宝陂而得名“唐渠”。 ![]() ![]() 从渠首到下游灌区的东阁华侨农场五孔闸,全长引水干渠为19.4公里,除了1963年末端延伸到农场的四公里渠道是新修的,其余的都是历史渠道。天宝陂千年以来从未淡去自己的初心,始终如一。 ![]() 离开天宝陂上高速回家,一路都在回味这一日游的所见,确实刷新了我对福清的认知。这座1326年的古城,历久弥新。 PS:相关资料来自于景点介绍及百度百科。 ![]() 记录是最长情的陪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