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古称“秀容”,简称“忻”,别称“欣”,新石器时代境域就有人类活动。 ![]() 一、忻州市(古称秀容) 忻州市历史悠久,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多属晋地,战国时归赵,因南拒中原、北控大漠,素有“晋北锁钥”之称。秦汉以来,一直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碰撞融合的重要区域。 据史书记载,忻州之名源于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被困平城(今大同)白登山七天之久,后用陈平秘计得以突围,退至忻府区与原平市交界处(今忻口)方摆脱追兵。汉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与“忻”通,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古城是按照中华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 二、下辖各县古称 1. 忻府区(古称秀容、忻州) 忻府区作为忻州市的驻地,其历史与忻州紧密相连。因曾是忻州治所,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忻州市(县级)更名为忻府区。忻府区不仅承载着忻州的历史记忆,还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五台山、芦芽山等。 2. 原平市(古称原平、平寇县,崞县) 原平市历史悠久,西汉时置原平县,北魏置石城县,隋称平寇县,后改名崞县。1958年县治移至今原平镇,县名亦恢复为原平。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平县,设立原平市。原平市名称一般认为出自《崞县志》“形势”中“原隰宽平”语。原平市地理位置重要,地处晋北地区,是连接中原与塞外的重要通道。历史上,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贸往来的重要节点。如今,原平市已成为忻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发展。 3. 代县(古称代国、雁门,代州) 代县历史文化悠久,上古时为代国,故得名。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立广武县,西汉广武县属并州太原郡。东汉改属雁门郡,三国时为雁门郡治。隋开皇五年雁门郡改称代州,明洪武二年始改代州为代县。代县境内有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雁门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要塞。此外,代县还是杨家将的故地,现存杨家祠堂,香火甚旺。代县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4. 繁峙县(古称繁峙) 繁峙县春秋战国时为霍人邑,秦汉时始称繁峙。关于其县名来由有两种说法:一是谐音讹传说,因原平县南有板寺村,《崞县志》称繁峙县故治在县南五十里之繁峙村,板寺即繁峙之讹;二是地形说,据《迁城记》记载:“繁峙,雁门塞下邑也。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故曰繁峙。”繁峙县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宜人,植物茂盛。同时,这里矿藏丰富,黄金产量可观。繁峙县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如岩山寺壁画等,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5. 宁武县(古称娄烦,宁武关) 宁武县因境内有宁武关而得名。“武”者,兵家必争之地也;“宁”者,安宁也,体现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宁武县历史悠久,汉置楼烦县,魏、西晋因之,永嘉年废。北宋置宁化军,金称宁化县,为宁化州治。明洪武年间设镇西卫,属太原府管辖。成化四年立宁武关,嘉靖十九年宁武为山西镇,统领雁门、宁武、偏头三关军事。 宁武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要塞之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宁武关见证了无数次的战争与和平,也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宁武县已成为忻州市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6. 静乐县(古称汾源县、静乐) 静乐县春秋为晋国汾阳邑,西汉为汾阳县。晋置三堆县,北魏为三堆城。隋开皇三年属岢岚县,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四年改称静乐县,取“宁静安乐”之意。唐代另置北管州,五代、北宋均属宪州治,元为管州治,并废县入州。明洪武年间复置静乐县。静乐县地处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温和湿润。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如静乐八景等。同时,静乐县还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区之一,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 神池县(古称神池堡) 神池县因境内有神池而得名。据明《文昌祠记》记载:“宁武北距黄花岭,皆祟岭叠嶂,乌道虬盘。逾岭而下,自巅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浤,生于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不生,名曰神池。”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神池县。 神池县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寒冷干燥。这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如煤炭、铁矿、莜麦等。同时,神池县还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以养殖羊、牛等牲畜为主。 8. 五寨县(古称五寨堡) 五寨县因境内有五座堡垒而得名。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五寨堡,以堡辖东、西、南、北、中五大堡寨屯牧于此,故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五寨县。 五寨县地处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温和湿润。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如五寨沟等。同时,五寨县还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以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为主。 9. 岢岚县(古称苛岚、岚州) 岢岚县因境东北苛岚山而得名。隋大业年间置岢岚镇,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岢岚县因境东北岢岚山得名。明洪武七年(1374年)设苛岚县。“苛岚”一词是从北狄突厥语演化而来,其意为猛风。 岢岚县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寒冷干燥。这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如煤炭、铁矿、莜麦等。同时,岢岚县还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以养殖羊、牛等牲畜为主。此外,岢岚县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如宋长城、钟鼓楼等。 10. 河曲县(古称河曲) 河曲县因地处黄河流曲处而得名。金贞元元年(1153年)置河曲县。县城西濒黄河,恰当河之弯曲处,因名河曲。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县城西濒黄河,恰当河之弯曲处,因名河曲。” 河曲县地处黄河岸边,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温和湿润。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如黄河风情区等。同时,河曲县还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以种植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为主。此外,河曲县还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艺术遗产,如河曲民歌等。 综上所述,忻州市及其下辖各县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古称不仅承载着各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还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和平、安宁、繁荣等美好愿景的向往和追求。如今,这些地区已成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领略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