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下之盟

 谷山居士 2025-04-11

01

成语解释及出处

城下之盟:拼音是chéng xià zhī méng,指在敌军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盟约。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二年》。

图片

城下之盟 |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原文节选及翻译

原文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jǔ,山东)也。公欲平宋、郑秋,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会于虚。冬,又会于龟。宋公辞平,故与郑伯盟于武父。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

翻译十二年夏天,在曲池举行盟会,目的是调解杞国和莒国之间的矛盾。鲁僖公想要调解宋国和郑国之间的冲突,于是鲁僖公和宋公在句渎之丘结盟。但宋国是否愿意和解还不能确定,所以他们又在虚地会面。冬天,他们又在龟地会面。宋公拒绝和解,于是鲁僖公和郑伯在武父结盟。随后,鲁僖公率领军队讨伐宋国,双方发生了战斗,因为宋国不讲信用。君子说:“如果诚信不能持续,结盟也是没有用的。《诗经》说:'君子多次结盟,只会助长混乱。’这正是因为没有信用。”

原文: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hàn)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翻译:楚国攻打绞国,军队驻扎在绞国的南门。莫敖屈瑕说:“绞国小而轻浮,轻浮就缺乏谋略,请不要保护砍柴的人来引诱他们。”楚国采纳了他的建议。绞国人抓了三十个楚国人。第二天,绞国人争先恐后地出来,把楚国的劳役人员赶到山里。楚国人在北门设伏,并在山下伏击,大败绞国人,迫使他们在城下结盟后才返回。

03


成语应用

唐·杨炎《大唐河西平北圣德颂·序》:“二月乙丑,皇帝以五命之服诏太仆崔偁(chēng)总中权,专上将,誓军前之士,却城下之盟。”

明·刘基《春秋明经·晋郤缺帅师伐蔡戊申入蔡诸侯盟于扈》:“今以孤军攻之,而城郭失其守,甲兵失其卫。使蔡侯泥首受罪,以为城下之盟。谓晋师不强而若此乎。”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


点击关注,每天进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