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案来了|企业转型十大陷阱之四::别用旧优势对抗新游戏——英特尔启示录

 转型刚刚好 2025-04-11 发布于北京


01

企业曾经的优势

可能会成为转型最大的障碍

对企业而言,转型从来都不只是“跟上趋势”,而是一次主动换跑道的勇气考试。然而,现实中最难转型的,恰恰是那些曾经非常成功、拥有巨大战略资源和系统优势的企业。

因为优势本身就是“诅咒”:它本身是一座金矿,吸引所有组织的注意力,然而,与此同时,它也强化了所有的激励机制,支配了企业关键的人才结构。于是,企业在决定转型之时,那些曾带来辉煌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打法、组织架构、人才梯队,像一张看不见的地图,会不自觉的引导企业重复过去的路线,在全新的地形里绕来绕去。

当你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当你曾经靠一套打法赢得天下,就更容易相信“只要再打一次,也许还行”。但新游戏不是旧战场的延伸,而是规则完全不同的一局棋。

这正是企业转型最深层次的障碍——不是方向错了,而是还在用过去的成功逻辑,来规划未来的生存方案。然而,那些真正成功的企业转型,往往敢于放弃自我的旧优势(至少是部分放弃),甚至会主动“自我拆解”。因为这些企业都明白,如果不敢脱离既有优势打造新能力,所谓的企业转型最终就会沦为对旧逻辑的修修补补。

这一点,在英特尔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02

英特尔启示录:

看见趋势,但却选择留在过去

曾几何时,英特尔一直是全球计算行业的“皇冠上的明珠”。x86架构主导了PC时代的每一次性能飞跃;从奔腾系列到酷睿处理器,几代人都记得“Intel Inside”的金属铭牌。它不仅技术领先,供应链、品牌、标准制定权也牢牢握在手中。

但也正是这份光环,成为了它走不出舒适区、错失关键转型机会窗口的根源。尤其是在过去的十五年,英特尔至少错失了四次关键的战略抉择,每一次“错过”似乎都重复印证了一个结论:英特尔看到了未来趋势,但却一次又一次选择留在过去。

第一次选择:移动芯片,出手太晚

2007年iPhone发布,标志着全球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启。彼时的英特尔,仍在押注笔记本芯片的高端路线,忽略了低功耗、高兼容的ARM架构所带来的范式转变。尽管早年持有的XScale移动处理器已具雏形,但为避免干扰x86主业,英特尔在2006年将其出售。随后几年,英特尔曾试图通过“Atom”处理器重返移动战场,但却因性能瓶颈、系统不兼容和生态缺位,彻底败给高通、联发科等ARM生态厂商。

第二次选择:先进制程制造窗口被台积电反超

2010年前后,英特尔在制造制程上仍领先全球,但其坚持“设计+制造一体化”的战略,不愿开放代工业务。相比之下,台积电专注纯代工模式,选择与全球设计厂商合作,建立出强大的客户生态系统。结果是:当英特尔被卡在14nm制程延迟多年之时,台积电已在7nm、5nm上实现量产,并吸引了包括苹果、NVIDIA、AMD等行业巨头。此时,“工艺优势”这一英特尔自认为的最强壁垒,反成了发展的累赘。

第三次选择:失去苹果Mac芯片订单,跌出生态核心

2020年,苹果宣布终止与英特尔在Mac系列电脑芯片的合作,自研基于ARM架构的M系列芯片,并全面部署于Mac产品线。这一举动标志着,英特尔彻底失去了在高端PC生态中的“盟主地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苹果M系列芯片不仅性能和功耗优异,更是在“软硬融合”能力上完成了一次平台级颠覆。这样看来,英特尔与苹果的这次“分手”,代表的不仅是一次“合作终结”,更是传统CPU厂商与“自研系统派”之间的深层决裂。

第四次选择:AI芯片架构革新被边缘化

这两年,随着AI人工智能的应用爆发,GPU架构从游戏硬件一跃成为深度学习与生成式AI应用的基础设施。在这方面,英特尔虽早有察觉,并斥资数十亿美元收购AI行业的一众芯片公司(如Habana Labs、Nervana等),但在产品成熟度、软件支持和生态构建上远远落后于NVIDIA。与此同时,其通用CPU架构在训练和推理环节中的能效比,暂时无法与GPU抗衡,导致其在AI芯片市场持续缺位,至少看起来,英特尔正在失去了下一个计算时代的主动权。

用旧优势对抗新游戏,英特尔的转型之旅注定不平坦。

03

“旧优势综合症”:

转型失败的四大症状表现

英特尔的故事并非个例。尤其是那些从财富500强榜单上滑落或上上下下的企业,都呈现出类似英特尔的“旧优势综合症”症状:

症状一:资源调配依旧偏爱旧业务,新项目长期营养不良

很多企业嘴上说要“押注未来”,但在实际的资源分配中却仍然偏爱老产品与老市场。新业务即使立项,也得去找诸多部门“借人借钱借时间”。英特尔在推动AI芯片研发时,Habana团队始终处于边缘状态,预算不稳、资源不足,连人才激励方案都不能自主制定。

其实,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故意冷落,而是整个公司的人财物与运营管理系统还停留在“传统主航道优先”的惯性里,新业务像是寄居蟹,被迫在旧壳中生存。

症状二:对“非传统标准”的误判与排斥

“我们的产品更强,为何市场不用?”这是老牌企业面对新游戏最常见的疑问。英特尔在x86与ARM的对抗中,多年将后者视为“低端替代”,忽视了其“轻架构+高扩展+低功耗”的生态优势。

事实上,企业越是偏向于技术导向,就越容易陷入“我比你技术更好”的逻辑陷阱,而忽略最重要的一点:让客户选择的,永远是自身需求的满足度,而非那些冷冰冰的技术参数。

症状三:高层偏爱“自己信任的人”,而非“理解新业务的人”

企业转型项目往往被是由资深高管带队,看起来,这似乎印证了公司的战略重视度。然而,这位负责人选谁参与新业务团队,会决定转型的速度和质量。有些高管,往往喜欢用“自己信任的人”,而非“理解新业务的人”,这本身就是对“安全感”的一种追求,但到底最后能否给安全感,结果往往是相反的。比如,在英特尔的转型中,很多新业务团队成员大多来自传统业务线,缺乏对AI、移动生态、软硬融合的实战认知。结果是,项目推进流程冗长、协作效率低、资源流动慢。转型业务没有“速度感”,就不可能赶上战略窗口。

症状四:企业品牌仍沉迷过去的“核心标签”

曾经赫赫有名的英特尔“Intel Inside”标签,至今仍保留在许多计算机终端设备中。然而,现实是,越来越多的用户已转向“体验为先”、“全栈整合”、“生态打通”的其他品牌体系。而英特尔仍坚持“硬件为王、架构为尊”的品牌心智,在软件生态、平台协同、终端整合上投入不足,导致品牌形象在年轻用户和创新应用市场中逐渐边缘化。

04

破局三条路:

摆脱旧优势,构建新优势

想要摆脱旧优势带来的路径依赖,不是靠一场动员会或者一次战略汇报就能完成的。对企业而言,必须要在三个层面建立打破僵局,构建新优势:

第一,资源去标签化:以客户为锚重构资源调配规则

资源是意志的体现。资源不动,转型就是空话。不要按“业务历史地位”分配资源,而是以“客户(新)价值”作为主轴,重算资源配置逻辑。比如:

  • 基于客户价值权重,对不同业务在满足客户价值中的作用进行打分;

  • 取消“传统业务优先权”,要求所有部门参与资源公开“竞标”;

  • 每年设立5%-10%“资源池”,只向新增用户、新场景、新问题倾斜。

第二,组织空间隔离:为新业务构建“决策自主区”

为了避免新业务被旧系统干扰,新业务必须拥有“制度性脱钩”机制,包括:

  • 独立人才评价系统,不纳入传统绩效模型;

  • 独立报表与财务流,允许亏损但要求增长逻辑;

  • 决策权限直接连接核心高层,减少中间过滤。

需要明确的是,此类组织结构不是“(权力)特区”,而是“业务治理异构区”,真正尊重创新的不确定性,而非要求其“按传统节奏长大”。

第三,决策预警机制:及时识别预警信号

可以每半年,由公司战略部门盘点企业的旧优势,是否正在成为转型的阻力,让企业及时察觉“我们是不是又想当然了”。这些信号包括:

  • 市场新入局者是否绕过你而构建了新生态;

  • 原有客户是否开始在用新方式(手段/工具/方法)解决问题;

  • 原先的竞争对手是不是突然成了你的合作者或上游替代。

就转型而言,企业真正要做的,不是放大过去的强,而是识别未来的弱。

别再用旧优势对抗新游戏了。现在开始,转型刚刚好。

参考文献:

1、《三位一体:英特尔传奇》,马隆,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
2、《战略是简单的》,菲利克斯.奥伯霍尔泽.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2年
3、《开放式创新》,亨利.切萨布鲁夫,广东经济出版社,2022年
(全文完)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视频号

转型刚刚好 热点文章
TOP1: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1篇:不能引领增长,战略就成扯淡(6大增长方式)
TOP2: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2篇:三大增长战略之一——客户价值向增长
TOP3: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3篇:三大增长战略之二——持续创新向增长
TOP4: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4篇:三大增长战略之三——卓越运营向增长
TOP5: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5篇:增长需要“顺势而为”之一——风口在哪里
TOP6: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6篇:增长需要“顺势而为”之二——如何利用“势”
TOP7: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7篇:增长需要“顺势而为”之三——警惕三个“假趋势”
TOP8: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8篇:多快好省,选哪个?
TOP9:方案来了|“战略导向增长”系列第9篇:上下同欲,可能吗
TOP10:方案来了|企业转型十大陷阱之一:别被过往的成功绑架——柯达启示录

转型新观察  热点视频
TOP1:新年献辞|2025:如果做不成“风口上的猪”,那就做“扎根向下的竹”
TOP2:真相来了|雷军千万年薪“挖人”背后:优秀的人才是免费的,平庸的人才是昂贵的
TOP3:大咖来了|任正非:不能一边救今天的火,一边埋明天的雷
TOP4:方案来了|五个抓手:在“先活下来”的当下,企业如何坚守“长期主义”
TOP5:京东变法记(下):京东的三大变革
TOP6:方案来了|日产汽车渡劫(下):4种活法,挥刀自宫
TOP7:真相来了|马斯克:我的“五步工作法”如何让特斯拉跨越“量产地狱”
TOP8:遇到责任先推诿,这样的员工怎么管(上)
TOP9:MEGA这场仗,理想要打赢(上)
TOP10:真相来了|小米创下史上单季最强业绩背后:三大战役与四大竞争优势(深度长文)

管理麻辣烫  TOP 10 视频
TOP1:战略解码不复杂,三个抓手是关键
TOP2:目标刻在钢板上,计划写在沙滩上
TOP3遇到“等靠要”员工,管理者该怎么办(中)
TOP4:从管理向经营转型,三个策略非常重要
TOP5:警惕职场更年期,三个策略来应对
TOP6:方向只能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TOP7:业务创新无响应,团队沉默为哪般
TOP8越勤奋的管理者越低效?(上)
TOP9:要远离大公司病,字节跳动有三招
TOP10: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聚焦目标避免花心

管理避坑指南  TOP 10 视频
TOP1:授权这事不简单,先过自己那道坎
TOP2:新员工留不住,真的是因为薪资低?
TOP3:怨天怨地怨空气,为何总是外归因
TOP4:新年又定新目标,讨价还价为哪般
TOP5:绩效面谈有障碍,根源还在面谈外
TOP6:警惕管理近视症,资源导向打胜仗
TOP7:复盘不是走过场,表面文章没效果
TOP8:争功诿过伤团队,透支信任难复原
TOP9:潜力要变真绩效,人岗匹配是前提
TOP10:总有员工想躺平,不想进化是假象

转发,点赞,在看,一起“转型刚刚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