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被人拿捏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你透露太多自身的信息,等让人知道你渴望什么后,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

 mynotebook 2025-04-11

阅天下美书·品百味人生

图片

生活当中,总有些人群,他们被“摸透了底牌”,最后结果就被绑架了情绪,还吃了别人的拿捏,也被索要了好处。
其实这个事儿,要是放在两千年前的《资治通鉴》里,早就被阐述得极为透彻了:想要不被人牵着鼻子走呢,就得学会把自己给藏起来,一定别轻易地就暴露出自己内心的那种渴望。这可不是什么狡诈,而是一种保护自己所必需的智慧。
先来看看一个典型案例——东晋的桓温。
桓温起初,是个雄才大略的将军,但是他最大的“致命点”,就在于对政治权力的渴望,太明显了。
他多次上表,逼皇帝司马昱加封自己大司马的高阶军职,目的昭然若揭。
后来有一次桓温竟然贸然地举行了削除皇族成员的废立仪式,而且把废掉的皇帝装进棺材之后送了回去,这样的举动一时间震惊了整个朝廷。
他以为如此就能试探皇帝底线,获取话语权,但实际结果呢?
反而让所有人——从皇帝到朝臣,全都提防桓温。
司马昱虽然嘴上答应了他的授职要求,却用冷处理的方式迟迟不予实权,使得桓温最终无功而返、郁郁而终。
问题就出在,桓温让所有人看透了他的野心和渴望。皇帝知道你不仅醉翁之意不在酒,甚至有可能直接把“酒杯”抢走,所以只需要稳稳按住你立场偏激的举动,等你疲惫消耗即可。哪怕桓温再想翻盘,也无能为力。
正如《资治通鉴》总结说的,“揣人之符,知其望而制之。一旦你的欲望暴露,人家自然稳准狠抓住这一点对付你。
对比来看,西汉名臣张良的操作就高明得多。
刘邦跟项羽争夺天下那会儿,张良一直都是那样,做事轻松不费力,还一点儿都不声张。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谋略,在这激烈的争斗当中,像一个特别冷静的智者一样,默默地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谋士,他的提议往往直抵核心事宜,可谓妙语连连。
不过对于刘邦称帝之后,或许会分封出去的奖赏,他始终只是表明:“臣愿伴在陛下身旁,以随时听从差遣。”
言下之意,我图的是为君分忧,并不贪求富贵。
正因如此,张良不仅深得刘邦信任,后来被封侯的待遇也是“加无可加”的极致。
而相比之下,韩信不是没才华,他兵法比谁都绝,但因为急功近利,对权力与地位的需求挂嘴边,最后被吕后盯上,压着走到一个无法翻身的结局。
别小看这个对比,结果早已在他们各自“透露的线索”中注定了。
回看《资治通鉴》以及其他人物的命运脉络时,实际上大多都遵循着类似的逻辑。他们的经历,似乎在讲述着相同的道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这种规律的普遍性。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身边的伍参,一个极懂得隐藏目标又能自保的人。
他的“低调智慧”甚至能被后人总结成一句话:“外无显功而内藏韬略。
伍参功劳卓越却常常不争,楚庄王不仅没有怀疑他,反而长久倚重。
相反伍子胥因仇恨情绪过于外显,落得被楚昭王迁怒的下场。
这些案例的深层原因无非是在强调一点:一个人一旦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告诉了别人,就等于交出了被控制的杠杆。
当代的职场上不乏这样的例子。
比如职场上,你拼尽了力气加班,用所谓“996”这般的忠诚,想换取升职机会,而老板就很容易以“再把这个项目搞定”为由将你无止境地压榨;在圈子里,你说你特别想进入某个团队,人家却明明白白地摆出条件来钓你。
那些想操控别人的高手,最擅长的就是做一件事——引导你的渴望,让你失去平衡。
结果真正喘不过气来的,只能是自己。
现在的社交媒体,何尝又不是这样?很多人今天发一条日常,明天发一条情感宣泄,结果就会有人根据你的情绪输出,而分析哪些点可以对你“下套”。
某乎上有句话总结得很到位:“学会沉默,是成长的必修课。”这和《资治通鉴》的智慧对照起来,异曲同工。
当然不必把“隐瞒”理解为不真诚,更不是冷漠,这只是提醒我们:任何时候,欲望是人类的动力,但暴露出来,就容易变成下套的风口。
所以:保持沉默,是最高级的力量!

点个在看·加个星标·谢谢您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