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典故:黄姑 彝光 猱儿 蹇修 结璘 冰人

 zqbxi 2025-04-11

黄姑

       古诗文中多见引用,为神话传说中"牵牛"的别称。如:明·屠隆《昙花记》第四一出:"不是黄姑先驾鹊,帝孙(指织女)争肯渡河来。"清·吴伟业《无题》诗一:"天边恰有黄姑恨,吹入萧郎此夜会。"

       细考此称由来,古籍中有二解:

       ①黄姑,即"河鼓"之音变。河鼓,乃天上一星座名,与牵牛星相去不远,因文人们引典时不察,遂混为一谈。《诗经/<小雅/大东>》:"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汉/毛苌传:"河鼓谓之牵牛。"《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唐/司马贞《索引》引孙炎曰:"河鼓之十二星在牵牛北,戓名河鼓为牵牛也。"《太平御览》卷三一引《旧纬书》:"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玉台新咏》卷九《歌辞二首诗》一:"东飞伯劳西飞燕,黃姑织女时相见。"清/吴兆宜注引《岁时记》:"河鼓、黄姑,牵牛也,皆语之转。《潘子真诗话》:'古乐府: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予初不晓'黄姑’何等语,因读杜公瞻所注宗懔《岁时记》,乃知'黄姑’即'河鼓’也。"但诸家引用,河鼓,又作"河姑"。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四:"予始知'黄姑’乃'河姑’,为牵牛之别名。”

       ②为“河鼓”一词的音变词。河鼓,本作 "何鼓",而 "何" 字,又为 "荷" 字之省。《诗经/<小雅·大东>》汉·毛苌传:"河鼓谓之牵牛。" 按:河,一本作 "何"。《尔雅·释天》:"何鼓谓之牵牛。" 晋·郭璞注:"今荆楚人呼牵牛为檐鼓。檐者,荷也。” 宋·马永卿《嫩真子》四:"仆友司马文季极知星,尝云《前汉·天文志》'牵牛为牺牲,其北何鼓,大星上将,左右是左右将。’ 此说非也。且何鼓乃牵牛也,今分为二,则失之也。《尔雅》云:'何鼓谓之牵牛。’ 注云: '今荊楚人呼牵牛为檐鼓。檐者,荷也。’ 盖此星状如鼓,左右两星如檐鼓状,故谓之何鼓。'何’ 者,如 '何天之休’ 之 '何’,人但见何鼓在天潢(天河之别称)之间,故易为 '河’ 也,非也。" 檐,当为 "担" 字之讹。担,繁体作 "擔",二字形近。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一 "河鼓" 条下收有 "担鼓" 之别名,下引《尔雅》注语云:"今荆楚人呼牵牛星为担鼓,担者,荷也。" 正由于这样,后因称牵牛星为扁担星。清·朱起凤《辞通》卷一三:"河鼓,即牵牛也。郭注《尔雅》作 '担鼓’,今我乡农彦有七七扁担星之语,即 '担鼓’ 也。何、河,形之近,河、黄双声,'鼓’ 读平声即 '姑’ 也。"周立波《禾场上》:"扁担星又叫牵牛星,他的堂客叫织女星。"

     西施

      【先施】清·贾茗《女聊斋志异/姮儿》:“捧心一顾粉黛空,先施要宠压六宫。”清·梁溪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第二二回:“珏尊期小晤,珠玉慰先施。”柳亚子《夜话次韵和莘安四章》诗四:“多情红拂轻杨素,无主先施逐子胥。”

     【夷光】宋·范成大《馆娃宫赋》:“左携修明,右抚夷光。”明·沈自晋《望江亭》第七出:“俺只说夷光和郑威,(旦)是吴楚美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五五回:“但见:……左右玉屏风,一个个夷光、红拂。”明·孙仁儒《东郭记》第五出:“想那夷光困守,何异咱每此情,想那陶朱闲访,未必他每此行。”清&李渔《十二楼·〈合影楼〉第三回》:“男同叔宝,女类夷光。”柳亚子《浙游杂诗》:“越山隔岸青青色,抵得夷光眉黛无。” 

     【彝光】清·陆进《瑞龙吟》词:“因忆彝光当日,苎萝村舍,轻纱几缕。”见《全清词》顺康卷第8册第4356页。这儿的 “彝光”,即“夷光”之变文。夷光,人名,相传是西施的名字。西施,施姓,名夷光,因他住在苎萝村(西施的出生地,在今浙江绍兴市)的西边,故称西施。西施,是春秋时出生于越国的美女,后被越王献于吴王,是我国古所传四大美女之一,事参见我所撰《康氏释典·先施丶夷光》一文中。西施之名曰 “夷光”,最早记载的是晋·王嘉《拾遗记》。《拾遗记》卷三中有记云:“越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二名脩明,以贡于吴。” 注:“即西施、郑旦而二其名。” 齐治平校注本 “脩明” 下有小字云:“即西施、郑旦之别名也。” 这儿是说:当时越王献给吴王的美女,不仅仅是西施,还有个叫郑旦的美女。据说,这个叫郑旦的美女,和西施同住在一个村子里。《汉语大词典》“西施”条下释云:“春秋时越国美女,或称先施,别名夷光,亦称西子,姓施,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今浙江诸暨南)人。”

       宋·范成大《馆娃宫赋》:“左携修明,右抚夷光。”明·沈自晋《望湖亭》第七出:“俺只待说夷光和郑威,(旦)是吴楚美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五五回:“但见:……左右玉屏风,一个个夷光、红拂。”明·孙仁孺《东郭记》第五出:“想那夷光困守,何异咱每此情,想那陶朱闲访,未必他每此行。”明·梁云构《汉宫春·过苎萝村》词:“生想夷光,过若邪溪水,如睹娇波。”明·周懋宗《蝶恋花·〈寓山十六景·曲沼荷香〉》词:“沐鹤潭中应有异,低光堪爵夷光醉。”明·范荃《贺新凉·夜坐阅时贤新艺》词后序言:“如夷光返越,文姬归汉,虽妖娆不减,终是老去秋孃。”清·万树《贺新郎·西施舌》词:“海错宁同飞燕蛤,也窃夷光姓谱,且巧学、丁香微吐。”清·陈维崧《浣溪纱·投金濑怀古》词:“击絮人才怜伍员,浣沙溪又产夷光,英雄生死系红妆。”清·袁惇大《桂枝香·赠张岂石》词:“有借著奇谋,宁终遐弃,莫虑刘蕡,安得夷光不字。”清·曹溶《唐多令·同晋贤泛舟》词:“渔唱最堪听,相邀倒玉瓶,问夷光,何似湘灵。”清·李玉《占花魁》第九出:“歌喉舞袖压夷光,染翰填词驱苏小。”清·李渔《闲情偶记/声容部·〈习技第四·歌舞〉》:“凡为女子者,即有飞燕之轻盈、夷光之妩媚,合作乐无所见长。”

       但为何陆氏在词作中又称之为 “彝光” 呢?也许 “夷”丶“彝” 二字读声同,因作者填词时一时失察致误用字,形成了二字通假丶通用的现象。这种现象,屡有所见,如最初形成一直通用的名称 “冯夷” 有作 “冯彝” 丶“鸱夷” 有作 “鸱彝” 者,清·万树《望海潮·越州至三江观潮……》词:“欲待晚烟收,命冯彝击鼓,太乙乘舟。”见《全清词》顺康卷第10册第5608页。冯夷,传说中水神名。清·何采《浣溪纱·题归湖图》词:“此日苏台麋鹿走,他年越殿鹧鸪飞,五湖风月让鸱彝。”清·万树《沁园春·登高怀古越州龙山》词:“英雄事,只翻然一笑,输与鸱彝。”见《全清词》顺康卷第8册第4614页、第10册第5619页。鸱夷,即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名。相传他帮助越王灭了吴国后,放弃一切功名,乘扁舟泛五湖而去,自号 “鸱夷子皮”。

            以上所言“先施”“夷光”彝光,均指西施。

      西施,相传是春秋吴、越二国争战时期越国大美女。当时吴越争战,越国被吴国打败,越都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被围,越王勾践求和不成,乃从谋臣范蠡、文种等人的美人计,于越地诸萝村(一作苎萝村)得一卖柴女西施而献于吴王夫差,吴王被其美色迷住,并听从西施的话,乃许和。西施善歌舞,并为绝色佳人,吴王终日沉溺在她的美色之中不问朝政致使国力日趋衰弱。后来越王卧薪尝胆,几年后越国强盛,一举灭吴。

       西施非常美丽,并为中国古所传四大美女之一。四大美女,她首当其冲,即西施、西汉时期的王昭君、东汉末年的貂蝉、唐玄宗时期的杨贵妃。相传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是从她们四个人故事中得来的。沉鱼,相传西施贫贱时在家乡浣纱溪边浣纱,水中鱼儿被她美色迷住竟忘了游水,不觉沉了下去;落雁,相传昭君出塞,天上的飞雁被她美色迷住竟忘了展翅,不觉掉落了下来;闭月,相传貂婵中秋拜月,天上的月儿自以为受不起如此美色跪拜,便躲到云中去了;羞花,相传杨贵妃有次赏牡丹花,花王牡丹自认为美色不如,羞愧得凋谢了。

      西施其人,不见于《左传》丶《国语》丶《史记》等史书中,而先秦诸子著作中屡言其名,如 《管子·小称》:“毛嫱、西施,天下美人也”。《墨子·亲士》:“西施之沉,其美也。”《庄子·齐物论》:“厉与西施,恢诡憰怪。”《玉函山房辑佚书》辑《阙子》:“西施自窥于井,不恃其美。”《楚辞〈九章·惜往日〉》:“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西施”其人的姓氏,不姓西而是姓“施”,称其“西施”者,是因其住在苎萝村的西头而称之,同样,那位效西施捧心之颦的丑女住在村的东头,因而也称之为“东施”。

       明·梁辰鱼《浣纱记》第二出:“奴家姓施名夷光,祖居苎萝西村,因此唤作西施。”

       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三集卷三《古艳乐府·白纻歌》:“西施生于越之苎萝村,姓施氏,家居村之西,名因称焉。”

       1986年第4期《农民文摘》:“西施的姓,各有各的说法,以为西施姓西名施的较多。北宋《太平寰宇记》明确否定姓西,下了定义说:'施其姓也,是时有东施家、西施家。’指西施是姓施,因为当时这个姓施的女子住的是西邻,所以叫西施。同样住在东邻的那个叫东施的女子也姓施不姓东。”

       但为何又称之为“先施”呢? 原来“先”字古时与“西”字同音,因此而致讹。《文选/战国·楚·宋玉〈神女赋〉》:“毛嫱障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唐·李善注:“毛嫱、先施,天下之姣也。”又《文选/汉·枚乘〈七发〉》:“使先施、征舒……之徒。”唐·李善注:“先施,西施也”。清·朱起凤《辞通》卷二:“西施”条下收有“先施”之异目,下有按语云:"`先’ '西’古读同声”。《汉语大词典》“西施”条下释云:“春秋时越国美女,或称'先施’,别名夷光,亦称西子,姓施,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今浙江诸暨南)人。”

       西施名叫夷光,出自晋·王嘉《拾遗记》卷三,其中有语云:“越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二名脩明,以贡于吴。”注:“即西施、郑旦而二其名。”齐治平校注本“脩明”下有小字云:“即西施、郑旦之别名也。”这儿是说:当时越王献给吴王的美女,不仅仅是西施,还有个叫郑旦的美女。据说,这个叫郑旦的美女,和西施同住在一个村子里,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一回:“郑旦亦在西村,与施女毗邻,临江而居,每日相与浣纱于江,红颜花貌,交相映发,不啻如并蒂之芙蓉也。”

 湘  君

     (名词解释:湘江,发源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海洋圩的海洋河,从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的瀑埠头向北流入湖南省境内,经永州、衡阳、衡山、湘潭、长沙,至湘阴县的濠河口分左右两支汇入洞庭湖。湘江水系地处长江之南、南岭以北,东以罗霄山脉与赣江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支流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渌水和浏阳河由东岸汇入干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涟水、沩水从西岸汇入。湘江流域大都为起伏不平的丘陵与河谷平原和盆地,下游地区长沙以下的冲积平原范围较大,与资江、沅江、澧水的河口平原连成一片。)

        唐·司空曙《送史泽之长沙》诗:“野蕉依戍客,庙竹映湘君。” 宋·苏辙《巫山庙》诗:“白云为车驾苍虬,骖乘湘君宓妃御。” 明·徐祯卿《从昊学士侄奎观楼米襄阳山水图并学士题示》诗:“白云缥缈苍梧遥,旖如湘君垂素旄。” 柳亚子《无题二首》诗二:“洛水惊鸿思帝女,洞庭斑竹礼湘君。”

        以上诗中的 “湘君”,指的是上古尧帝二女、舜帝之二妃娥皇丶女英二人。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尧帝有两个女儿,长曰娥皇,小曰女英,同时嫁与舜帝为妃,通称二妃。嫁后不久,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在今湖南、广西交界地带的宁远县),二妃由北向南奔丧,渡湘水的时候殒于湘水,遂为湘水之神,号称为湘君。相传二妃奔丧至南方,于九疑山边倚竹而哭,泪水洒在竹上,竹上尽是斑斑泪痕千古不灭,相传九疑山上的斑竹之累累竹痕即由此而来。但二女实名,《史书》中无载,只言 “尧二女” 或 “舜之二妃”。致于娥皇、二英之名,出后来稗官野史中。《史记·五帝本纪》:“舜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尧帝问可用者,四岳咸推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 又 “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 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有虞 (有虞,乃远古时部落名,居于浦阪今山西省永济西浦州镇,一说今河南虞城北。舜传说中为有虞氏部落长) 二妃者,帝尧之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 二女名,首揭于此。

       舜之二妃死于湘江为湘水之神称湘君,古书多有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 湘君何神?’ 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列女传》亦以湘君为尧女。按:《楚词·九歌》有湘君、湘夫人。……今此文以 '湘君’ 为尧女,是总而言之。”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天下称二妃。……舜之涉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北朝·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注》:“大舜之涉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于洞庭之渊,出入于潇湘之浦。”《初学记》卷八《竹》引晋·张华《博物志》:“舜死,二妃泪下,染竹即斑,妃死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 以上,都是称 “二妃” 以 “湘君” 之说的来源。

        然而,古籍中,不独以 “湘君” 称 “二妃”,有单称娥皇的。宋·晁说之《二十六弟寄和江子我竹夫人诗一首爱其巧思戏作二首》诗一:“女英谩对湘君泣,子政徒青天禄书”。此诗中 “湘君” 即指 “娥皇”。此称,一说本屈原。屈原《九歌》中有《湘君》丶《湘夫人》二篇,即以此二女名为辞篇名,则以尧之二女分属湘君、湘夫人。《后汉书·张衡传》唐·李贤注引汉·刘向《列女传》:“舜涉方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湘夫人也。”《太平御览》卷八一引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舜升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 唐·韩愈《黄陵庙碑》:“尧之长女娥皇为舜正妃,故曰君,其二女女英自宜降曰夫人。”

       古籍中,又称二妃之夫舜帝为 “湘君”,二妃称 “湘夫人” 者。此说出唐人司马贞之口。司马贞《史记索引·秦始皇本纪》:“夫人是尧女,则湘君当是舜。”唐/韩愈《黄陵庙碑》:“刘向、郑玄亦皆以二妃为湘君,而《离骚》《九歌》既有《湘君》又有《湘夫人》,王逸之解以为'湘君’自其水神,而谓 '湘夫人’ 乃二妃也,从舜南征三苗不及,道死沅 (指沅水,又称沅江,是湖南省境内第二大水流) 湘之间。” 刘文忠、林东海《文言短篇小说选注·〈聊斋志异·娇娜〉》注:“据《列女传》、《水经注》等书记载: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嫁为舜帝妃,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女闻讯,赶到江湘,悲啼而死,死后为湘水之神,号湘夫人,舜帝则为湘君。”

       又说,湘君,乃湘水中之神名,和湘夫人是夫妇。《陔余丛考》卷一九:“湘君、湘夫人,盖楚俗所祀湘山神夫妻二人。”刘淮城《中国古代神话·〈爱情婚姻神话·湘君与湘夫人互相追求〉》:“(《九歌·〈湘君〉、〈湘夫人〉》) 这是描述分居两地的湘君、湘夫人互相追求的情景。……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男的为湘君,女的为湘夫人,因湘江流入洞庭湖,故说她们也住在洞庭湖,至于说他们住在湘山,则是涉湘江而言。”


潘玉儿

      李文学《唐诗典故辞典》"掌中飞燕 " 条下引五代·和凝《采莲曲》诗:“波上人如潘玉儿,掌中轻似赵飞燕” 诗句为书证,下有注语云:“潘玉儿,指潘岳”。

       潘安,即潘岳,字安仁,西晋时著名文人,相传他长得非常美丽,是一个闻名当世的美男子,相传他有次坐车从京城洛阳道上经过,京城街上的众女子们被这位美男惊呆了,一时追着争看他的面容,并且还手连着手不让他的车子过去,实在留不住了,这些妇女女子们都对着他的车子投花掷果,结果他满载花果而归,典故 “潘安掷果”  就是从这儿来的。他的事迹见载《晋书·潘岳传》以及南朝·梁·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后人也就用他来为美貌的男子的代称,也为女子心中所喜爱的情郎的昵称,如诗文中女子称情郎最常用的 “檀郎” 一词就是指的他,因他小字檀奴,故称。

      但细考古籍,潘岳无有称 “玉儿” 者,而这一称谓最常见称于南朝·齐东昏侯的爱妃潘妃,此称谓首见《南史·王茂传》,或称 “玉儿” 为 “玉奴”,均指潘妃,这个称谓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以玉儿为玉奴》。根据这些记载我说和诗中的 “玉儿” 当指潘妃为确。

       另外,我们根据和诗咏事用典也可知道这一点。据《南史·齐东昏侯纪》中知,东昏侯有次凿帖地金莲,令潘妃舞其上,曰:“步步生莲花也”。后世诗文中常见用的 “潘妃金莲”、“步步莲花” 这些用典以及后世称女子小脚为“金莲” “莲钩”丶女子之步为“莲步”等等,都是根据潘妃这件事而来的,因而也常用作咏写莲花的典实,而有些地文也常用 “玉儿” 来比喻洁白之梅花,因为 “玉” 者洁白而美。潘妃在帖地的金莲上跳舞事正与和诗所咏事相吻合,故李氏注误毋庸置疑!

绿绮挑

       明·徐霖《绣襦记》:"想夜奔文君窈窕,相如智巧,把绿绮轻挑低调。" 清·紫阳道人《金屋梦》:"绿绮隔窗挑不得,春风人似卓文君。" 清·虞启征《雪鸿泪史/题辞》:"余生已分红情断,有客还来绿绮挑。"

      绿绮,是西汉初著名文人司马相所用的琴名。晋·傅玄《琴赋/序》:"楚庄王有名琴曰绕梁,司马相如有琴曰绿绮,蔡邕有琴曰焦尾,皆名器也。"《古琴疏》:"司马相如作《如意赋》,梁王悦之,赐以绿绮之琴。"

        绿绮挑,即指相如弹绿绮琴挑逗卓文君之事,即史文所传 "相如琴挑文君" 的典故,此故事最初见载前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亦见载后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据传:相如未做官家居成都的时候,曾在临邛 (今四川临邛市) 卓文君家中赴宴。由于相如善弹琴,宴会上众人要相如弹琴助兴。相如了知此时卓文君少年寡居家中不久,且美丽异常,于是欣然从命,借助弹琴的机会向文君暗传爱心。卓文君隔窗听琴,听出了相如的意思并爱慕他的文才,又被相如的堂堂仪貌所动,于夜间奔到相如房中。相如大喜,连夜带着她逃奔成都老家去结成夫妻,成了千古爱情佳话。

       但《史记》丶《汉书》中均之只说相如弹琴挑卓,并未言其所用之琴名为绿绮。而绿绮之说,出于后来文人所记。揣其情理,相如于卓家弹琴,所弹之琴乃卓家所用之琴,非相如自带之琴。而以上所用典,将 "相如琴挑" 一典直接变成 "绿绮挑",是文人将 "相如琴挑" 和 "绿绮" 两个典故同时贯穿使用,真可谓引典高手。

绿珠

                          一      石    崇

          荊州为官劫远商,杀姬侑酒太猖狂。

          不应斗奢敌皇室,为富不仁招祸殃。

                            二        绿    珠

          明珠十斛换村娘,金谷园里身最香。

          石儿本是多情种,何必为他坠楼亡?

      注:石崇:字季伦,西晋南皮人。生于青州,小名齐奴。官致散骑常侍、荆州刺史、南蛮校尉等职。做荆州刺史时因多次劫远使客商因致富敌国。于河阳置金谷园别墅,豪华极一时之甚,奢侈成风,与皇亲王恺、羊琇以豪侈相尚,又与潘岳、陆机、陆云俱谄事贾后、贾谧,时号二十四友。永康元年赵王伦发动政变诛杀贾后,崇以其党属也被杀。

          荆州为官句:《晋书·石崇传》:“崇……在荆州,劫远使客商,致富不赀。”

        杀姬侑酒:宋·乐史巜绿珠传》:崇每邀客宴集,令美人行酒,客饮不尽者,使黄门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饮访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免强至于沈醉。至大将军故不饮以观其气色,已斩三人。

          斗奢敌皇室:据南期·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载:石崇富有超过国有。王恺是晋试平司马炎约舅舅,二人经常比富,王虽然暗中得到武帝的帮助,但还是比不过石崇的富有。

          绿珠:石崇最宠爱的一个爱妾,容色绝美,善吹笛,姓梁,白州博白县今广西博白县人,石崇做交趾採访使时用真珠三斛 (一说十斛) 买来的。

          石儿多情:指石祟。据载:石祟富有,广征美女聚于金谷园中供他玩乐,最美除绿珠外,还有一个叫翔风。

        坠楼:绿珠在石崇被抓去杀头的时候,为他跳楼而自杀。事见《晉书·石崇传》及乐史《绿珠传》。

猱  儿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卷下:"猱,妓女总称谓之 `猱'。猱,猿属,贪兽也,喜食虎肝脑。虎见而爱之,负其背而取虱,遗 (指遗便) 其首即死,求其脑肝肠而食之。古人取喻,虎譬少年,喜而爱其色,彼如 `猱' 也,诱而贪其财,故至子弟 (指嫖客) 丧身败业是也。"

        明·郑若庸《玉玦记》第八出:" (丑) 北方人都叫大姐(妓女的别称)是猱儿。我怎么叫不得? (占) 也罢,说你惯嫖,你且解猱儿两个字? (丑) 猱,是山中小兽,善能与虎猱痒。那虎因它猱得快活,伏地。爬在虎头上,猱破顶骨,喫了脑髄,虎死尚然不知。比如大姐,把俺子弟们猱死了多多少少,终是迷而不悟。" 猱,音nao。

蹇 修

      【简介】蹇修,相传是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大臣。屈原在《离骚》中,他设想向洛神宓妃求爱,请蹇修去替他做媒。


      【出典】战国·楚·屈原《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方兮,吾令蹇脩以为理。”(录自马茂元《楚辞选》)。汉·王逸注:“蹇修,伏羲之臣也。”《文选》唐·刘良注:“令蹇修为媒以通辞理也。”宋·朱熹《朱子集注》:“蹇修,人名;理,为媒以通辞理也。”

        注:    令:叫,使。    丰隆:云神。    兮:语气助词,无实义。    求:此指求婚。    宓妃:相传为伏羲之女,淹死于洛水为洛水之神。    佩纕:佩用的丝带。    结言:表达爱慕之意。    脩:“修”的异体字。      理:提亲的人,此指做媒。〖释义〗屈原在《离骚》中作文,他向宓妃求爱,请蹇修为媒。后人据此遂引“蹇修”这一人物为媒人的代称。但诗文中引用,“蹇修”又作“蹇脩”、“謇修”,又称作“蹇翁”、“蹇修媒”、“蹇修之使”;“蹇修为理”这一用典也本屈赋而来,为作媒之称。

【蹇修】晋·郭璞《游仙》诗:“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宋·毛直方《妾薄命》诗:“不怨父母贫,不恨蹇修拙。”元·吴西逸《双调·蟾宫曲·〈山鬼〉》曲:“渺渺愁云,冥冥零雨,谁与同游?采三秀兮吾令蹇修,怅宓妃兮要眇难求。”明·高启《美女篇》诗:“蹇修岂不勤,通辞重珪璋。”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婚姻》:“蹇修与柯人,皆媒妁之号。”明·周履靖《锦笺记》第一一出:“独孤伟器真佳壻,蹇修善合非虚誉。”明·煙水散人《桃花影》第四回:“自挹仙姿,神魂飞越,恨不急倩蹇修,以纳微仪,耿耿之思,与日俱积,所以八行见思,宝若天瑶。”明·查应光《玉楼春·春思》词:“鳞鸿空与蹇修来,飞燕自伴诸郎宿。”明·范壶贞《眼儿媚》词:“金钱频卜,蹇修相倩,好事谐子。”清·魏学渠《青玉案·送春》词:“欲遣骞修春处说,蕙愁一束,蕉心千卷,可奈归情劣。”清·李存标《念奴娇·春雪咏兰》词:“蹇修珍重,多情莫轻离别。”清·宋琬《贺新郎·方绣山同年长郎新娶》词:“欲倩蹇修他日后,卜西邻、勉娶田家女。”清·李玉《清忠谱》第五折:“小弟方才说过的了,只须'道义’二字,便为聘仪,何待蹇修,何烦礼物?”清·蒲松龄《二月代刘世其与王司寇阮亭先生启》:“蹇修忽至,满座生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宦娘》:“泫然曰:'代作蹇修,不为无德,何相逼之甚也’。”又《辛十四娘》:“生不忘蹇修,翼日,往祭其墓。”清·邱心如《笔生花》第八回:“心不悦,意深沉,理怨胞兄懒蹇修。”清·携李烟水散人《合浦珠》第八回:“梅川听罢,欣然道:'有此美才,岂无丽质。但无人可做蹇修’。”清·沈起凤《文星榜》第二六出:“还说不曾哄,我只道你怜节操,作蹇修。”清·陈球《燕山外史》卷八:“唯是生与姑也,虽是天缘,终嫌野合。马子乃谓:'论交有道。孟曰:取友必端,取妻如何?’诗云:匪媒不得。蒙君不弃,乞协帝乙之占;愧我无能,愿效蹇修之力’。”清·阿阁主人《梅兰佳话》第十二段:“多少蹇修双壁请,东床未定红丝聘。”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九三回:“只这一句,巫翠姐也难提秦晋、朱陈的话。只为谭宅此时蹇修联影,也就冰语聒聪,不再一一细说。”清·郭则《红楼真梦》第一五回:“我倒要姐姐代访家姑丈林公的下落,替我们做个蹇修。”清·杨星曜《洞仙歌》词:“蹇修往返,好事难随愿。”清·陈朗《惜红衣》词:“相逢恨晚,费尽蹇修力,堪惜,妇随夫倡,一对彩鸳头白。”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八集卷三《菽园赘谈节录·彭雪琴多情》:“三生石上姻缘在,结得梅花当蹇修。”又第十集卷二《花仙传》:“命香郎泛舟入杭,与蠡湖藕堂会饮于桐柏山房,一如姻好,一时名下士竞为之记。而铁马蹇修,不翅秦楼箫管矣。”又第一二集卷二《湘烟小录·香畹楼忆语》:“申年丈不获与偕,蹇修之事,六一令君可任也。”又第一四集卷一《淞滨琐话五·梅无暇》:“有贵公子窥其艳,惊绝,尾舟后,访姓氏得实,凂邑令登门强作蹇修。”清·佚名《清代声色志》卷下《张少卿》:“郎既阅一面而缘深,女亦订三生而心许,微波达意,比翼有心,因倩蹇修,委禽奠雁,为行副室之礼,合卺于曹家巷寓庐。”《中国古代禁书·〈醋葫芦〉第十回》:“一阴一阳,斯为合道,蹇修执柯,月老检书。”

       【蹇脩】唐·李善注本《文选\晋·郭璞〈遊仙诗〉二》:“蹇脩时不存,要之将谁使。”唐·李善注:“《楚辞》:'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方兮,吾令蹇脩以为理’。王逸注:'古贤蹇脩而为媒理也’。”清·梁溪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第二回:“王谢雕梁巢燕子,痴心还望蹇脩来。”脩,“修”的异体字。

      【謇修】康按:《路史后记》注引《文选》五臣本,“蹇修” 作 “謇修”。

      【褰修】《中华艳情文库》第二五辑天忏生《洪宪宫闱艳史演义》第一编《洪宪公主之韵事及艳史》:“年十六,有某官倩褰修议婚,然彼自视过高,目无余子。谓当世富家儿实不足耦己。辄向其母力梗其议。以故,及笄后尚未字人。” 褰,与 “褰” 字音同形近因致误!

      【灵修】宋·曹勋《泽畔吟》诗:“痛灵修之独处兮,谁复与之寤言。”元·吴西逸《双调·蟾宫曲·〈湘君〉》曲:“玉佩谁留,步马椒丘,忍别灵修。”又《双调·蟾宫曲·〈山鬼〉》曲:“信甲子题诗五柳,算庚寅合赋三秋。渺渺予愁,自古佳人,不遇灵修。”清·张埙《白苎·白苎辞》词:“哀寂寞灵修,鸩媒谁荐。”清·张瓒《贺新郎·本意》词:“冉冉香车来户外,一朵红云捧玉,美要渺、灵修惊瞩。”

      【灵脩】清·严绳孙《望江南》词:“赋别江淹惭梦锦,寄愁徐淑阻书邮,多分怨灵脩。”见《全清词》顺康卷第6册第3664页。

     【蹇翁】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一四集卷一《淞滨琐话五·梅无暇》:“生喜姻事可成,便道谒父执蹇翁,挽其执柯。”又“仍乞蹇翁为媒,择吉成礼。”翁,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蹇修媒】宋·宋祁《寄王共》诗:“我惭芳岁晚,犹俊蹇修媒。”

      【蹇修之使】明·杨珽《龙膏记·酬咏》:“小姐,你若肯做灵妃,冰夷也不辞做蹇修之使。”

     【蹇修为理】清·吴锡麟《翠楼吟·题严修能画扇斋秋怨词》词序:“蹇修为理,毋忘石钟之山;藁砧已归,不隔浮梁之路。”

结  璘

      【结璘】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一三《日月星辰》:“大哉鬱仪,妙乎结璘,非上真不见,非上仙不闻,以日月五精之神,乘龙步空,足蹑景云。”明·刘基《二鬼》诗:“两眼相逐走不歇,天帝愍其劳逸不调生病患,申命守以两鬼,名曰结璘与鬱仪。”又“结璘坐在广寒桂树根,漱嚥桂露芬香菲。”明·夏树芳《踏莎行·三潭映月》词:“宝镜持将十地游,结璘分入三天竺。”清·马位《中秋夜》诗:“结璘授我两三丸,乃是兔捣千年之玄霜。”清·沈起凤《慢卷䌷·中秋夜欲访集裳步出泰娘桥已漏三下矣怅然而返调此排闷》词:“结璘筵上相思苦,泪雨何曾歇。”清·沈起凤《沪江月·七夕感旧》词:“结璘列個同心案,金炉里、共热心香。”清·陈泽泰《诉衷情·七夕》词:“瓜菓设,喜蛛流,夜窗幽;结璘案畔,无心乞巧,数尽更筹。”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七集卷四《越畹女史小传·越畹女史诔》:“结璘不反,弄玉长仙,千秋丽质,多化云烟。”

       以上诗文所引 “结璘” 这一名称,当今诸词典均只言指月神,无他释。月神,月中之神。这个解释很笼统,因月中之神人传说中很多,除嫦娥以外,还有吴刚丶纤阿丶望舒等。但鄙人认为具体所指即“嫦娥”。

  “结璘”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庭内景经》。《黄庭内景经》作于何时丶何人所著,已无可考,唐人梁丘子为之作注,可知此书为唐代以前人的作品。梁丘子,即白履忠,《唐书》有传。《黄庭内景经·高奔章》:“高奔日月吾上道,鬱仪结璘善相保。”唐·梁丘子注:“鬱仪,奔日之仙;结璘 ,奔月之仙。”又, 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一《月》:“结璘:《大洞经》:'月,一名结璘。’又《鸡跖集》:'结璘,奔月之仙’。”  据梁丘子及《鸡跖集》中所言,称之为 “奔月之仙”。奔月之仙,古所传只有嫦娥一人。清·钱谦益《效欧阳詹玩月诗》诗:“下方昏垫了不知,结邻黄文者谁子。”清·钱曾注:“《太平御览》引《七圣记》:'鬱华赤文,与日同居;结璘黄文,与月同居。鬱华,日精;结璘,月精’。”月精,指月中的精怪。月中的精怪,正是嫦娥奔月后变成的,这是古书上有文选记载的。汉·淮南王《淮南子·览冥训》:“譬如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后汉·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末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康按:《淮南子·览冥训》此条,《初学记》卷一引,“姮娥窃之以奔月”下有“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十二字。《 淮南子》之记及高诱之注, 均是说:嫦娥奔入月中后变成了蟾蜍,成了月中的精怪。即然 “结璘” 是月精,那么就等于说是嫦娥。清·朱起凤《辞通》卷五 “结璘” 条下书证引《湘烟绿》:“结璘,嫦娥别名。”清·黄景仁《月下杂感》诗:“闻道姮娥嫁,于今是结璘。”以上种种,可见“结璘”为嫦娥之别名无疑!

      一说,结璘和嫦娥并非一人,与嫦娥同为在月者之仙女名。

      清·袁枚《随园随笔》卷三引《三馀帖》:“羿妻嫦娥奔月,羿思之,以米粉作团,呼而祭之,嫦娥遂归。今在月者,乃结璘,非嫦娥也。”虽然如此,“结璘”当为“嫦娥”之别名是公众的话法与认同,袁氏之说,只不过是此中一个小小的变相插曲而已,不足信!在诗文中引用的时候,“结璘”这一名称却又有许多变化,为广异闻,现将所见一一列于后:

     【结磷】康按:《黄庭内景经·高奔章》中之“结璘”,一本作“结磷”。

     【结隣】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天》引《七圣记》:“鬱华赤文,与日同居;结隣黄文,与月同居,皆日月之神名。”清·朱起凤《辞通》卷五 “结璘” 条下列有 “结隣” 之异目,书证引宋·王应麟《玉海·宫室部》引《七圣记》:“鬱仪赤文,与日同居;结隣黄文,与月同居。鬱华,日精;结隣,月精。”又引《黄庭经》曰:“'鬱仪结隣’。注:梁丘子曰:'鬱仪,奔日之仙;结隣,奔月之仙’。”隣,“邻(邻)”的异体字。

      【结邻】清·钱谦益《效欧阳詹玩月诗》诗:“下方昏垫了不知,结邻黄文者谁子。”清·汤舟楘《一络索·即玉联环洛阳春上林春鸿雁来宾季秋月》词:“结邻阵阵向天边,料想是、怡情处。”

     【结鳞】《太平御览》卷三引《七圣记》:“鬱华赤文,与日同居;结鳞黄文,与月同居。鬱华,日精;结鳞,月精。”《辞海·语词分册》“结鳞”条下释云:“月神。也作'结璘’、'结邻’、'结隣’。”

     【(王吉)璘】清·杨在浦《琐窗寒·……姑就肩舆寄宿因见月色光寒巧穿衾枕既赋长篇以志一宵佳况》词:“恍(王吉)璘伴宿,同心彼美,三星佳遇。”见《全清词》顺康卷第6册第3584页。清·汤舟楘《一络索·即玉联环洛阳春上林春鸿雁来宾季秋月》词:“结邻阵阵向天边,料想是、怡情处。”(注:王吉,即左“王”字右“吉”字之字,字库中无此字,输写不出)

      【月璘】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二十集卷四《海陬冶游余录》:“蕊珠丽质,花是繁华;月璘芳心,土成兰麝。”

冰  人

      【简介】本典出自《晋书·索紞传》。据传,孝廉令孤策有一次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人说话,索紞替他占梦,说:“冰上是阳,冰下是阴,和冰下人说话,为阳语阴,是替人作媒的兆头。”不久,令孤策果然替太守田豹的儿子作了媒。

     【出典】《晋书·索紞传》:“孝廉令孤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紞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策曰:'老夫髦也,不为媒也。’会太守田豹因策为子求乡人张公女,仲春而成婚焉。”

      注: 士如归妻句:出《诗经·邶风·□有苦叶》诗。士,男子的通称;归妻,娶妻。

      冰泮:冰冻融解,多指仲春二月天,古人婚期多在冬季至仲春之际。《孔子家语·本命解》:“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于此。”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十五集卷二《花烛闲谈》:“昏姻之时,或谓当仲春之月,或谓季秋逆女,冰泮杀止。”此“冰未泮”指冰未融解,冬季也。 髦:音mao,,老而糊涂。会:恰好遇上。因:请求之意。为:替。 仲春:春季之中,指阴历二月。

      〖释义〗①令孤策梦见自己立在冰上和冰下人说话,索紞替他占梦说这是替人作媒的兆头,不久他果然替太守的儿子作了媒。后诗文中据此遂引“冰人”等用典为媒人的代称。

      【冰人】元·柯丹邱《荆钗记》第七出:“(末)匹配姻缘凭月老,(合)调和风月仗冰人。”元·施惠《幽闺记》第二二出:“仗冰人一言已定,此生此德,何以报琼瑶。”又第三七出:“姻事未和谐,媒婆去不见回来。(老旦上)教人望眼悬悬待。(合)玉音已降,冰人已遣,汗简何乖。”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婚姻》:“冰人与掌判,悉是传言之人。”明·叶宪祖《素梅玉蟾》第五折:“闻知冯女貌娉婷,特遣冰人系赤绳。”明·谢谠《四喜记》第二出:“既称月老,又号冰人,爱钱如命,说谎通神,自家高媒婆是也。”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三生薄上主风流,何用冰人开口。”又“以爱及爱,伊父母自作冰人,非亲是亲,我官府权为月老。”明·青溪道人《禅真逸史》第三二回:“今知足下未偕佳侣,敝主段君有一女,年已及笄,孤作冰人,与君结为秦晋,不亦美乎!”明·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卷中《议婚辞婚》:“月老传书,曾订百年之约;冰人晋启,请谐二姓之欢。”明·孟称舜《娇红记》第二一出:“男和女,结好缘,仗冰人把红丝暗牵。”明·万惟檀《贺新郎》词:“詹凤成佳会,倩冰人、红丝双绾,鹿车联辔。”明·佚名《荔镜记》第一九出:“(生)月老红丝,也要冰人,天边有路,也卜同枕共眠。”清·范希哲《鱼篮记》第六出:“冰人月老错安排,犹苦爹娘识见乖。”清·李玉《占花魁》第九出:“(老旦)拣一个潘安美宠、司马文章、投鱼水相偕俪伉,那时节呵,就是恁萱堂,也难阻挡,这冰人都凭老娘执掌。”清·吕熊《女仙外史》第八回:“夫妻吃了合卺以后,就看得那媒人冰冷了,所以叫做冰人呢。”清·石玉昆《七侠五义》第七六回:“太守亦甚愿意,因此倪忠就托王凤仙为冰人,向朱先生说了,朱公乐从,慨然应允。”清·名教中人《侠义风月传》第十三回:“不意天缘多阻,老先生复屈于此,不便通媒人,当俟老先生高升复任,再遣冰人,又恐失桃夭之时。”清·方成培《雷峰塔》第八出:“(生上)已是心盟订,何时赋好逑?因此上特把冰人来叩。”清·王韬《后聊斋志异·华璘姑》:“弱冠登贤书,文名噪声,特遣冰人求女,女父许之,行聘有日矣。”又《何蕙仙》:“何水部素知生方,重以舅氏作冰人,欣然许之。”清·渭滨笠夫《孤山再梦》第二回:“雨林曰:'实不相瞒,小生尚未有婚,闻他家有个小姐生得标致,意欲求亲,但未知他家浅深,且又不得冰人撮合,故此动问。’”又“老妪曰:'……因先夫去世,子又早亡,只有幼孙与老身,无可度日,专与人家作冰人,人都称我为木易媒婆’。”清·袁于令《西楼记》第十六出:“云情雨意都收都收,冰人月老空羞空羞,求作合反成仇,一场喜半天愁。”清·佚名《九云记》第七回:“今到京师,多闻媒婆之说,司徒郑有女及笄,美丽无双,当冠一民。愿爷爷要劝他有势有力之冰人执柯,使他不敢推托,得遂孩儿之愿罢。”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又第十五集卷一《淞滨琐话八·顾慧仙》:“逾数日,有冰人造门,则女生时所托者也。”郁达夫《迟桂花》:“这位校长就在中间做了传红线的冰人。”陆士谔《清朝秘史》第四五回:“这一对鸾交凤侣,倘不是多情县令,亲作冰人,哪里还能够配合呢?”李逸侯《宋代十八朝宫廷艳史》第二回:“真是公子有缘,婚姻发动。原来这王指挥请过赵弘殷去,非为别事,乃是重提前议,一力替贺府作冰人。”《中国古代禁书·〈守宫砂〉第三一回》:“骆夫人赞成道:'这桑黛是老身亲戚,明日我命舍侄骆照向他去说,使他登门求亲,我之舍侄作一冰人,这桑黛生得一表非俗,与令爱天生成的一对玉人,可喜可贺’。”

      【仌人】赵尊岳《明词彙刊》清·李渔《贺新郎·代贺娶妾仌人系作县令者》词:“道他不是神仙谪,问仌人,得来何处?”仌,乃 “冰”之异体字。

      【冰间人】明·孙梅锡《琴心记》第三四出:“媒人这贼,你不在月中来,怎向冰间过,截了蓝桥水,激起楚江波,强姮娥到去联河鼓。”

      【冰下人】清·仲振奎《红楼梦》第二六出:“占凤,怎冰下无人,绳边阙系,等俺孀女管牵红。”

     【冰上人】元·荆干臣《黄钟·醉花阴北<闺情>》曲:“冰上人不许欢娱,月下老难为主张。”明·邵璨《香囊记》第二五出:“(末)状元:王庭美人谐秦晋,他形躯势迫宜随顺,莫负了殷勤冰上人。”清·王韬《后聊斋志异·贞烈女子》:“生屡至门,皆拒弗纳,反使冰上人谓之曰:'……’。”又《周贞女》:“邻有李妪者,亦惯作冰上人。”又《黎纫秋》:“况妹之归君,实余为冰上人。”清·浩歌子《茧窗异草·贾女》:“公因笑谓某曰:'六三不谢冰上人。’乃哗然拥之,归告主人。”又《杨秋娥》:“朱独摇首止之曰:'儿无疾,特冰上人我父母撮合佳妇耳。’”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香云》:“有女香云,老身之甥也,淑资丽质,郎已目睹,无更赘词,故姊凂老身作冰上人,欲赘郎为半子。”清·归锄子《红楼梦补》第十七回:“甄宝玉笑道:'论至亲,本非不应上门,但既欲到他们下乘龙,岂有坦腹东床者,自任冰上人的理?’”清·周嘉猷《鹊桥仙》词序:“癸丑冬日,俞漱园姊丈设帐于秋泉水部处,适遇两公子先后缔姻,皆先生作冰上人,戏填鹊桥仙一阕赠之。”清·徐枕亚《玉梨魂》第二一章:“盖石痴归来,与薄命之筠倩有绝大之关系,行将以海外客作冰上人,虚悬待决之姻事,从此成为不磨之铁案矣。”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六集卷二《梵门绮语录一·杭州慈渡庵某氏女》:“媪一一笑而纳之,婚有日矣,今夕何夕,见此粲者。粤人盛备舆马,倩主人作冰上人,相将至其门。”又第七集卷一《梵门绮语录二·梨里女贞庵爱金》:“遂倩冰上人,成此姻缘好事,生亦感爱金之辱承青睐,引为生平第一知己。”王季思等人《全元戏曲》卷一二佚名《崔莺莺西厢记》:“告天,天还知道,愿逢冰上人、月下老,早叫我一双双团圆到老。”

     【冰上僊】明·周履靖《锦笺记》第四十出:“月下老,冰上僊,红罗体缠,金花帽攒,华堂高会,谁敢居先。”僊,“仙”的异体字。

     【冰上叟】元·高文秀《双献功》第四折:“虽则是婚姻注定前生有,到的我黑爹爹一笔都勾,那里也月下客、冰上叟?多管是杀人的领袖。”

     【冰上】明·沈自晋《望湖亭》第二四出:“(丑)空教月老,冰上难拈。”

       【冰老】清·朱开泰《梦中缘》第七回:“天生佳人,原配才子,月下冰老再无错配了的。”

      【冰台】宋·周必大《端午帖子·太上皇后阁》诗:“宝录自应表万善,冰台安用结双人。”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八回:“春宇道:'信儿是要传的,叫他先做准备,这里再央冰台订期’。”

      【冰姨】明·郑若庸《玉玦记》第二出:“遐想,罔象神姦,水伯冰姨,乘波吞浪。”

      【冰夷】朱恒夫《后六十种曲》本清·沈起凤《文星榜》第十出:“我既许效于飞,只合倩冰夷。”夷,当为“姨”字之省文。

     【冰媒】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三出:“待十郎过了门,重开风烛宴冰媒。”明·佚名《闺训千字文》:“夫妻匪易,契注朱绳。冰媒月妁,两性相逢。”清·蒲松龄《演与王贞石启》:“冰媒合其好会,涂月卜其良辰。”又《野人曹芳者其姪女议婚于李氏覆启》:“贰好协鸠鸣,冰媒合而百年托爱。”清·沈起凤《文星榜》第十出:“奴家自遇王生,不觉情难自禁,虽承焦大娘许作冰媒,但仔细寻思,只怕这段姻缘,终成画饼。”又“若依小娘子主见,即使急倩冰媒,难免耽延时日,可不把佳期辜负了?”又第一二出:“(老生)须要着意铺张,莫使冰媒啣憾。”川剧《柳荫记》第六场:“不知他此事是否记心上,早差来冰媒早配鸾凰。”

      【冰】清·浩歌子《萤窗异草·仙涛》:“母知其意,闻许方鳏,反冰以干之。”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青天白日》:“每听狐语,似怨前度之冰;欲倩蜂媒,再接他家之酒。”

      【立冰者】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十一集卷三《婚启·季女请许胡氏答启》:“兰金以同而相命,葭玉虽异而不知。立冰者无费辞,如水而有余味。”

     〖释义〗②孤策梦立冰上和冰下人说话,是作媒的兆头,后果然替人作了媒。后诗文中据此遂引“作冰”、“冰人作伐”等用典为作媒之称,以“倩冰”、“遣冰”、“委冰”、“借冰”这些用典表示人请媒人作媒之意,以“冰聘”为定亲之谓,以“冰仪”这一用典为谢媒的礼仪之称。

      【作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妪曰:'我为汝作冰,有何舛谬?’”又《胡氏》:“次日,有客来谒,挚黑卫于门,主人逆而入。年五十余,衣履鲜洁,意甚恬雅。既坐,自达,始知为胡氏作冰。”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银雁》:“前云为佛郎作冰者,即此女耳。”又《烈殇尽孝》:“贾询:'柳姑可得雀屏选否?’曰:'尚未。如长者作冰,真小女子福。’”又《雪里红》:“花骨头岂真作冰,阿堵物依然入囊。”又《丐痴》:“戚惶惶摇手曰:'何敢尔!我辈来与贤郎作冰耳。”清·邱心如《笔生花》第一回:“妾身造府非为别,一贺新喜二作冰。”《爱情典故三百篇》“冰人”条下释云:“后来便称媒人为 '冰人’,称说媒为 '作冰’、'冰斧’。”

     【冰人作伐】清·不题撰人《隔帘花影》第三二回:“单表这男女为人生大欲,生出百种恩情,也添上千般冤业,虽是各人恩怨不齐,原来情有情根,冤有冤种,俱是前世修因,不在今生的遭际。所以古书上说,那蓝田种玉、赤绳系足,俱有月老检书,冰人作伐。”

      【孤策立上下冰间】清·蒲松龄《为觉斯与翟艾甫续婚妻妹启》:“感深孤策,产上下冰间。”

     【冰上人言交冰下人】清·邱心如《笔生花》第一回:“只因昨得希奇梦,冰上人言交冰下人。”清·陶贞怀《天雨花》第十二回:“弟们造府有原因,昨夜共得奇梦,冰上人言交冰下人。”

     【冰上人语冰下人】清·陶贞怀《天雨花》第十二回:“维明笑道:'冰上人语冰下人,为阳语阴,想必诸兄今日为人执柯’ 。”

      【语冰】顾随《陟山观海游春记》卷下第一折:“休这夏虫,也来语冰。”

     【倩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生大悦,不暇细审,遽相拥抱,封拒曰:'妾非毛遂,乃曹丘生。十一娘愿缔永好,请倩冰也’。”

     【遣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寄生》:“父遣冰于郑,郑性方谨,以中表为嫌,却之。”清·浩歌子《萤窗异草·痴狐》:“王小康,举家靡不感戴,公乃遣冰,王夫妇悟公捐惠之意,即慕其利,兼怀其德,遂许之。”

      【委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娘子如有意,当寄语使委冰焉。”

    【借冰】清·朱开泰《梦中缘》第四回:“即今之事,亦是从权,但愿权而不失其正。且家父甚重郎君,君若借冰一提,此事万无一失。倘舍此不图,而必欲效野合鸳鸯,妾宁刎颈君前以谢郎君。……妾与郎君言尽于此,舍弟在前,妾亦不敢久谈,但所云借冰之事,耑望郎君存心注意。”又第十三回:“小姐在楼上嘱他借冰提亲,那时便以死相期了。”又“小姐嘱他借冰提亲,诚有此事。”

     【冰聘】清·平步青《霞外攟屑·〈里事·朱存斋比部轶事〉》:“归宁之日,始觉为妇所卖,讼之公,公询之,俱未冰聘,因判合焉。”

     【冰仪】池尚英《民间实用应酬手册·封包皮词语》“谢媒人” 中收有 “冰仪” 一词。

     〖释义〗③诗文中以“冰人”等为媒人之称,则以“冰言”、“冰语”、“冰人冰语”等用典即指媒人所说的话;“冰人传语”、“冰传话”二典为媒人传话的意思;以“冰边”为情场之谓;又相传月下老人(参见“月下老人”卷)是神话传说中掌管男女婚姻的神仙,后诗文中遂将二者合而并用,如常见的“月老冰人”、“冰人月老”二词即由此而来,诗文中引用为媒人的代称,但引用时又省作“冰月”;又古人以“伐柯、”“执斧”等用典借指媒人(参见“伐柯”卷),故诗文中引用又常将二者合而并用,如“冰斧”一词即本此而来,为媒人的代称;以“冰议”这一用典即指婚姻大事由媒人说合、撮合。

      【冰言】明·陆采《怀香记》第十四出:“虽是姻缘前定,仗冰言一決方为准,倘能彀琼玉交枝。”明·汪廷讷《种玉记》第四出:“听告,我门楣独有娇娃,这婚姻事切切系心苗,望断伐柯,愁绝冰言,只恐误伊桃夭。”清·朱素臣《十五贯》第二六出:“鹘突姻缘欠精细,还道冰言诡,莽红丝更有游移。”清·李渔《奈何天》第三出:“山鸡与凤凰,雏时难预晓,一旦惑冰言,终身悮窈窕。”清·李渔《意中缘》第八出:“(谢外、生介)谢媒良!若不是冰言缔合,怎得自成双。”清·邱心如《笔生花》第一回:“次子蘋蘩方择妇,故而吾弟致冰言。”又第七回:“既然教,受托自应为转教,乃将此,冰言详告美英儒。”又第二九回:“夫妇二人乐此乘龙快婿,并喜冰言不爽。”清·沈起凤《文星榜》第八出:“仗冰言好事堪凭,不须愁朱陈中梗。”清·烟水散人《鸳鸯配》第四回:“虽君子有董贾之才,鄙人无崔莺之貌,然而不待冰言,寸心已属。”清·不题撰人《痴人福》第一回:“一旦惑冰言,终身误窃窕。”清·吟梅山人《兰花梦》第六七回:“冰言月下,赤绳来系足之缘;天宝风流,金钗亦定情之物。”清·佚名《十美图》第十出:“伊情果切,东床待君,冰言求缔,高堂有亲,今朝莫遣痴怀尽。”清·佚名《英云梦》第十三回:“伐柯从来有,冰言自古通。”

      【冰上之言】清·李渔《十二楼·〈合影楼〉第二回》:“既杜桑间之约,当从冰上之言。”清·李渔《凤求凰·先醋》:“昏瞆双眸,不辨屏间雀影;龙钟双耳,难听冰上之言。”清·佚名《今古奇观》卷七:“实范固严,杞忧亦甚。既杜桑间之约,当从冰上之言。”

      【令狐冰语】明·杨臣铮《龙文鞭影》卷下:“令狐冰语,司马琴心。”

     【冰间语】明·单本《蕉帕记》第十一出:“这姻缘算将,可附葭莩,还教料理冰间语,须要端详月下书。”

      【冰下语】明·汤显祖《紫箫记》第十出:“昔是花卿妾,今作李郎媒,好将冰下语,去问月中来。”

     【冰语】清·邱心如《笔生花》第三回:“承兄见委通冰语,未获成全乞恕愆。”又第七回:“昨通冰语因相拒,只说其情可置开。”又第十六回:“荷承不弃通冰语,岂有无知反见推。”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九三回:“只这一句,巫翠姐也难提秦晋、朱陈的话。只为谭宅此时蹇修联影,也就冰语聒聪,不再一一细说。”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一二集卷二《湘烟小录·香畹楼忆语》:“六一令君,将赴之江新任,闻姬父母言姬雅意属余,倩传冰语。”

      【冰人语】元·佚名《黄孝子》第十出:“月翁书,冰人语,赤绳红叶总成虚,一念坚贞志不移。”明·詹詹外史《情史·周廷章》:“多情果有相怜意,好倩冰人片语传。”明·孟称舜《娇红记》第二二出:“(外旦上)远听冰人语,来传月老书。”清·方正澍《洞仙歌》词:“不奈最销魂,但遇微挑,偏故作、冰人冷语。”

     【冰人冰语】清·黄治《蝶归楼》第二七出:“(生)窣地相亲,牵红惹情,怎耐得冰人冰语冷如冰。”

      【冰人传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九:“月老系绳今又解,冰人传语昔皆讹。”

      【冰传话】清·邱心如《笔生花》第八回:“这期间,完姻既乏冰传话,一切还须当面去。”

      【月老冰人】清·陈端生《再生缘》第十回:“月老冰人真弄巧,故意的,先难后易配鸾凰。”又第一七回:“咳!月老冰人呀,果然明朝是少华,撇开鼎甲竟抛他。”又“嗯!苏映雪,你可仔细听明:我等月老冰人是也。偶检婚姻,只因尔有三度姻缘之分。”又第五七回:“月老冰人都可恨,怎么教,新郎临喜病缠躯。”

       【冰人月老】清·陈端生《再生缘》第十七回:“冰人月老言词怪,怎么说,明日妆台见故交。”

      【冰月】明·单本《蕉帕记》第二出:“胡公有女,名曰弱妹,天资俊雅,性质聪明,貌堪闭月羞花,巧擅描鸾刺凤,小生欲缔秦晋之盟,奈无冰月之便,故此逡巡,未遂所愿。”清·冠史者《春柳莺》第三回:“自是美缘天有分,何须冰月作良媒。”清·佚名《包公演义》第二三回:“不必再寻冰月语,罗襟今已作良媒。”

      【冰斧】清·蒲松龄《六月为沈德甫与王圣俞启》:“冰斧固自人操,鸳牒实由天註。”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鸦头》:“赵戏之曰:'君尚垂意,当作冰斧’。”何垠注:“冰斧:媒妁也。《诗·邶风》:'迨冰未泮。’ 又《豳风》:'匪斧不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认蒲团幻境拜亲祠,破冰斧正言弹月老。”又“这正是:此身已证菩提树,冰斧无劳强执柯。”《爱情典故三百篇》“冰人”条下释云:“后来便称媒人为 '冰人’,称说媒为 '作冰’、'冰斧’。”

      【冰边】明·许自昌《水浒传》第十五出:“喜今朝二姓交欢,管异日百年相眷,(丑)还须念我月下冰边,拈成缱绻。”

      【冰议】《中国公案小说·〈包公案〉卷一〈咬舌扣喉〉》:“时本邑陈邦谟副使闻知,凭其子业师傅文学即毓仁之表兄为媒,将女月英以妻如芳。冰议一定,六礼遂成。”

      〖释义〗④诗文中以“冰泮”、“冰解”、“冰期”等为男女结婚之婚期之称,本《诗经》:“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及《索沈传》“冰泮而婚成”语而来;而以 “已泮春冰”这一用典表示女子许婚的典实。

      【冰泮】明·谢谠《四喜记》第二出:“天结良缘,花凝瑞霭,佳期正当冰泮。”清·魏学渠《哨遍·花烛词》词:“冰既泮,采雁和鸣先路,琼枝玉树花月底。”清·蒲松龄《为觉斯与翟艾甫续婚妻妹启》:“时逢冰泮,宣天地这文章。”又《十二月为李亲家霭长山县王启》:“若有人兮,冰之泮操玉斧而凝思。”清·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四回:“空劳月下老,难得春冰泮。”清·阿阁主人《梅兰佳话》第二段:“竹曰:'雪香年迎弱冠,宜谐琴瑟,而令岳家自徒去后不知何故,竟无音耗。癯翁老伯性疏放,日穷山水之游,并不一字问讯,真似人间天上,隔绝霄壤。日复一日,难免冰泮梅摽之叹。候老伯西冷回,我当为雪香言及此事,央媒妁至郑州,共定星期。雪香得早遂桃夭,岂不是好’。”清·沈光裕《白苎·于归词》词:“冰欲泮,背人偷泪罗巾湿。”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一集卷三《妒律·户部》:“乃虞掷果而禁投桃,未咏摽梅而冰泮,不疑他意,只问失时。”又第一七集卷一《淞滨琐话十一·记双烈》:“一旦故乡冰泮,庐帐灯明,将琴瑟流静好之音,岂儿女累风云之气。”

       【冰解】明·詹詹外史《情史·娟娟》:“邀母与娟同居,约以冰解来迎,相与悲咽而别。”

       【迨冰】明·孙仁孺《东郭记》第五出:“摽梅岂敢负深盟,君若归妻须迨冰。”

       【冰期】清·吴航野客《驻春园小史》第一八回:“遇合之缘既再,时传秩秩德音。然百两之将,彼也有怀莫展,追冰期之吉;此则亦愧桑中,宁效运送之孟姜,不学窥帘之梁女。”

      【已泮春冰】清·陈维崧《沁园春·为钱塘女史雪仪作并戏示雪持》词:“龙堂已泮春冰,说小妹、天人嫁许曾。”句后作者有小字注语云:“雪仪妹已许字龙舍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