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的苗族古歌遗训 
湘西,这片独特的地理空间,是湖南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湖南最为丰富的地名。 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在这里创造出神秘的文明,也孕育出诸多奇特的少数民族地名。人们将周边的山水、民俗、工艺、悲壮的斗争历程及祖辈艰辛的迁徙之路等都融进生活的大山,留在一个个地名里。 在湖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语地名录》编撰出版之际,我们以“小湘西”的苗语地名为切口,试图读懂这些地名,找到一把打开神秘湘西的钥匙。 ▼矮寨公路奇观,弹簧般的盘山公路 ▼苗语地名里“排”“夯”“雾”“岜” 
“排”字在诸多苗语地名里出现频率最高,它在苗语中指坪地,因此“排”在湘西苗语地名里可以跟多种词汇结合,组成无数新词,幻化出各种地名。“排兄”,阳光照射的坪地;“排达扣”,陶罐坪;“排粗”即茅草坪;“排比牙”则为梨子坪;“排达拉”,译为兔子较多的寨子,即兔儿坪。 ▼德夯苗寨(苗语“德夯”即“美丽峡谷”) 
带“夯”的地名在湘西苗语地名中也是妥妥的C位。苗语的“夯”是“峡谷、冲”,而在群山绵延的湘西,峡谷随处可见,“夯”也遍地开花。苗语“夯图瓦”,为樱桃树很多的峡谷;“夯送得”,是蜜蜂很多的峡谷;“夯林考”,是长有可以做粑粑吃的参天古树的峡谷;“夯松”,是虾子多的峡谷;“夯沙”,唱苗歌的峡谷;“德夯”,美丽的峡谷。 ▼德夯苗寨(苗语“夯”即“峡谷,冲”) 
▼清水江(苗语的江河叫“雾”) 
大多数地方,有水流的地方都会称之为沟、溪、水、江、河,而在苗语地名里,统称为“雾”。花垣县雅酉镇下水村,称为“夯雾”;沅水源头的清水江称为“雾苗”,凤凰县境内的乌巢河称之为“雾朝”,吉首境内的万溶江则称作“瓦溶雾”…… 在这里,连“石头”都称为“柔”。 ▼古丈县红石林(苗语的石头叫“柔”) 
崖壁洞窟也是湘西常见的地貌,以此为名的地名繁多。苗语中崖壁洞窟叫“岜(bā)”,有穿洞“岜当”,苗王洞“岜王”,悬崖“垹岜”,白岩壁“岜果”,落石崖“岜扎肉”,落水崖“岜扎雾”。 在湘西,还有一种潭塘叫“函”:鬼塘称为“函衮”,干塘为“函卡”,小池塘叫“果函”,吐鱼塘名为“函刻苗”。 ▼凤凰县的“营”地名(阿拉营镇天星古屯堡) 
苗语地名也是一部五彩斑斓的文化史。除却山居环境的深深烙印外,苗语地名还跟历史文化景观相关。有民间工艺命名的地名,如花垣县的“上箕办”“下箕办”村。鼓舞文化渗透的地名:“引挪”苗寨,即为打鼓的寨子;花垣县的“补抽”,赶秋节在缓缓坡上荡秋千。 此外,还有跟信仰相关的地名,如凤凰县木里乡的“柳和棍”,水井中有鬼;“肉寄带”,意为把小孩拜寄给大石头做干儿子,永恒好养。另外,与求雨避邪相关的龙神崇拜地名也很多,据统计,吉首、花垣、保靖、古丈、泸溪等地跟龙神有关的地名各有数十处。苗族的历史是一部与自然抗争、反抗压迫斗争的历史,这类历史地名也在吉首、凤凰、花垣、古丈四县市中,以营、塘、碉、卡、屯、堡、盘出现。湖南苗族有190多万人,散布在湘西吉首、花垣、凤凰、古丈、泸溪、保靖等地。在湘西广袤的大山里,地名也被他们赋予了山的性格。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那些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地名大多都是苗语记音,时常让人揣摩不透。这些让外人看来无从下手的苗语地名,是苗族开疆拓土,融合壮大的佐证,记录着历史。4月中旬,当我们以苗语地名为“向导”,循着那些熟悉的地方深入湘西,发现了跟以往不一样的新世界。到湘西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时,下过小雨,云雾从山脚升腾,一直淹没整个村庄。隔远看,群山中间的苗寨像挂在云雾之中。走入其中,鸟鸣阵阵,有种世外桃源的安闲。2013年,这里成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首倡地,如今十八洞村已经换了新面貌。十八洞的“洞”不似我国东南和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称谓“洞”或“峒”,而是一个地理实体,源自高名山的“夜郎十八洞”。十八洞村,一个只有15岁的年轻村名。2005年合并村寨时,这里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村名。“我们这里因为地形地貌原因,房屋不集中,每个苗寨几十户人,就将飞虫村和竹子村合并成一个村,方便管理。”77岁的杨东仕至今还记得,15年前,他们所住的梨子寨和飞虫寨、当戎寨、竹子寨一起合并成一个村时,大家僵持最久的就是到底叫“飞竹村”、“竹飞村”还是其他名字。“当时梨子寨和竹子寨属于竹子村,飞虫寨和当戎寨属于飞虫村,它们有很长一段磨合期。”后来,大家统一意见,根据村寨周边的自然特征,以“夜郎十八洞”来命名,才有了现在的“十八洞”村。从十八洞出来,经319国道过排兄村,进入吉首市矮寨镇,这是一片“夯”的世界。细数矮寨带“夯”的地名不下20处,其中德夯最有名气。“夯”是苗语中的“峡谷、冲”,也是湘西最具代表性的地貌特征。苗语称呼地名时习惯性用四字连呼连叫,德夯和矮寨,他们通常称为德夯矮寨或矮寨德夯。事实上,这两处地名也无法分开。在苗语中,“德夯”是美丽的峡谷。因为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爬升的临界点,地理断层造成了壮丽的峡谷地貌。德夯大峡谷处在云贵高原与武陵山脉相交所形成的武陵大峡谷中段,是大峡谷自然风光最精彩部分。它的峡谷地质属寒武纪地质年代,高原台地边缘岩溶峡谷地貌,国际地质界称其为“金钉子”剖面。它甚至跟张家界风景名胜区互为孪生姊妹。但它属于石灰岩溶地貌,谷深幽长,比张家界多了几分婀娜之姿。如同俄罗斯套娃,德夯峡谷中又有小峡谷,大龙峡、小龙峡、高岩峡、大连峡、玉泉峡、夯峡、九龙峡等密布在群山之中。峡谷丛生又衍生出溪流密布之景,正因为如此,百余年来,这里先后创造了两个路桥史上的工程奇迹——“矮寨公路奇观”和“世界第一悬索桥”。我们在当地地名专家施云生带领下进入德夯苗寨。相对于其他历史悠久的苗寨,这个只有百多年历史的寨子稍显年轻。“它是从峡谷山顶上搬下来的苗寨。”施云生介绍,山顶上的寨子人口太多,耕地有限,村民时常将牛羊赶至谷底喂养,他们发现谷底有着肥沃的土地和水源,于是,住在山顶的人慢慢搬到谷底定居下来,形成现在的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