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岳革命根据地领导机构和行政区划的沿革

 语濹 2025-04-11

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作为战争年代我党我军的一个战略要地,敌我争夺非常残酷,其机构的设置、归属、各级领导人的任职情况等,可以说变更也非常频繁。现在要想弄清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在写作“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一文中,查阅了大量资料,从中发现了一份介绍太岳革命根据地机构和行政区划沿革情况的材料,不由得大喜过望,如获至宝。这份珍贵资料的获得,对于我们记忆和再现那段斗争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略作整理后予以公开,以此与广大读者共享。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山西新军,依托山西省中、南部和河南省北部的太岳山脉、中条山脉,于1937年冬季开始创建太岳和晋豫两块革命根据地。1942年冬季,根据北方局的决定太岳、晋豫两区合并为太岳区。1949年8月太岳区撤销,历时12年。

早期的太岳和晋豫两区地处同蒲铁路以东。白(圭)晋(城)公路以西和黄河以北之间的三角地区。并以曲(沃)高(平)公路为界,北称太岳区,南称晋豫区。十二月事变后,太岳区退回到临(汾)

屯(留)公路以北。岳南和晋豫区的党组织处于地下状态。1941年中条山战役后,太岳部队南下,开辟了岳南区,重建了晋豫区。

太岳、晋豫两区合并以后,管辖的地区不断扩大。1947年陈赓兵团渡过黄河后,豫西新解放的一些县曾一度归属太岳区。当时,太岳区所管辖的范围发展到包括同蒲铁路以东以南,白晋路以西,豫西之

洛宁以北地区的47个县份。后来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行政区划几经变动,至太岳区结束时只管辖着17个县份。

一、共产党组织领导机构的沿革

1.太岳区初创时期党的领导机构

中共太岳工委;1937年11月,中共北方局派安子文到沁县建立,对外称“八路军联络处”。

中共太岳特委:1938年10月,根据中共北方局和中共晋冀豫区党委的决定,中共太岳工委改为太岳特委。主要负责人是:特委书记安子文,副书记王一新,秘书长石平(宋洁涵),组织部长傅贯一,宣传部长魏晓云,军事部长钟洲,民运部长王旭(王新三)。

中共太岳地委:1939年2月,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特委一律改称地委。中共太岳特委改为太岳地委。主要负责人是:地委书记安子文,副书记王一新,组织部长傅贯一,宣传部长魏晓云,民运部

长王旭(王新三),秘书长郝可铭。

中共太岳区党委:山西十二月事变后,1940年1月,根据中共北方局的决定,以太岳地委为基础,成立中共太岳区党委。主要负责人是:区党委书记安子文,组织部长王一新,宣传部长顾大川,武装部长毕占云,青委书记张刚,青委副书记史怀璧,农委书记邹桐,妇委副书记杨啸宇。

2.晋豫区创建时期党的领导机构

中共直鲁豫边省工委:1937年9月在河南焦作成立。主要负责人是:工委书记张萃中,组织部长聂真,宣传部长王卓如,青妇部长薛迅。1937年11月,经中共北方局代表朱瑞决定,由王卓如接替张萃中担任省工委书记。

中共豫北特委:中共直鲁豫边省工委所辖特委之一,特委书记聂真(兼),组织部长王新波,宣传部长程明升。

中共河东工委:1937年9月,根据中共山西省工委的决定建立。主要负责人是:工委书记阎子祥,组织部长李绍伯(李友社),宣传部长李哲人。1938年1 月,根据中共北方局的决定,河东工委改为中共河东特委。主要负责人是:特委书记阎子祥,组织部长温建平,宣传部长李绍伯(李友社),特委委员关中亭、薛涛。

中共曲沃特委:1938年1月,根据中共北方局的决定成立。主要负责人是:特委书记李哲人,组织部长李撷伯,宣传部长武光。

中共晋豫特委:1938年2月底,中共直鲁豫边省工委在阳城县横河镇召开扩大会议,朱瑞代表中共北方局决定撤销直鲁豫边省工委、曲沃特委、河东特委、豫北特委,成立中共晋豫特委。主要负责人是:

特委书记聂真,组织部长薛迅,宣传部长李哲人,军事部长敖纪民(高锦明),特委委员贾寄尘(嘉康杰)、温建平、方升普、阎子祥。唐天际以中共晋冀豫省委代表身份参加特委。

中共晋豫地委 :1939年2月,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共晋豫特委改称晋豫地委。十二月事变后,中共晋豫地委改为中共晋豫区党委。

中共晋豫太南区党委:十二月事变后,晋豫边抗日根据地遭到蒋阎军队的严重摧残,中共晋豫区党委迁驻太南区平顺县境内。1940年春,晋豫区党委与太南区党委合并为晋豫太南区党委,属中共北方局领导。主要负责人是:区党委书记聂真,组织部长王孝慈,宣传部长张晔(后李哲人)。

中共晋豫区党委:1941年7月初,晋豫太南区党委将所辖太行南端,白晋路以东,平汉路以西地区党的工作移交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并将中共晋豫太南区党委改为晋豫区党委。主要负责人是:区党委书记兼组织部长聂真,宣传部长李哲人。同年7月,晋豫区党委机关迁到太岳区沁源县阎寨村,旋即组成太岳支队,以周希汉为司令员,聂真为政委,越过临屯公路赴岳南开辟工作。1942年初,太岳支队又在王新亭和聂真的率领下分两路重返晋豫区。

3.太岳、晋豫两区合并后的太岳区党委

1942年冬,太岳区党委和晋豫区党委合并,仍称太岳区党委,属新成立的中共太行分局领导。主要负责人是:区党委书记薄一波,副书记聂真,组织部长薛迅,副部长郭钦安,宣传部长顾大川,副部长赵守攻,武装部长王新亭(后曹普),秘书长王利宾。工委书记王连生,青委书记栗西木,妇委副书记干玉梅。

1943年秋,薄一波回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和整风后,由聂真代理区党委书记,组织部副部长郭钦安和宣传部副部长赵守攻分别主持部务。同年10月,太岳区党委改属中共北方局领导。

1944年4月,王鹤峰由延安归来,担任区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则由聂真兼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聂真担任了太岳区党委书记,1946年春调离。太岳区党委改属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并在人事方面作了新的调整。主要负责人是:区党委书记王鹤峰,副书记裴孟飞,组织部长郭钦安,宣传部长李哲人,社会部长裴孟飞(兼),副部长阎定础,民运部长顾大川,经济部长裴丽生,武装部长曹普,秘书长卫恒。

1948年5月中共华北局成立后,太岳区党委改属华北局领导,主要负责人为:区党委书记王鹤峰,副书记顾大川,组织部长郭钦安,宣传部长卫恒,社会部长程谷梁,副部长阎定础,秘书长王炯。

1948年7月,王鹤峰、程谷梁调走,由顾大川担任区党委书记,阎定础担任社会部长。

二、政权领导机构的沿革

1.太岳区初创时期政权领导机构

1937年9月,阎锡山将山西全省划分为七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设一政治主任公署,代行省政府的职权。次年2月增设为九个行政区,并把各行政区的政治主任公署改称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治主任改称行政督察专员。其中,三专署专员薄一波,秘书主任刘季荪;五专署专员戎伍胜(戎子和),秘书主任杨献珍;六专署专员张文昂,秘书主任张衡宇。三专署驻沁县,五专署驻长治,六专署驻临汾。太岳区最初是在合并三、五、六专所属的一些县份的基础上建立的。

六专署河东办事处:日军打通同蒲路后,1938年3月,六专署在汾西县暖泉头村设立河东办事处,不久迁驻赵城县苑川村。同年7月又移驻赵城县石门峪,辖灵石、霍县、洪洞、赵城、临汾等县。主要负责人是:主任裴丽生,政务科长杨振亚,民政科长张明道,建设科长王志舜,武装科长张志强。

三专署路西办事处:十二月事变后,六专署河东办事处移驻沁源。为了统一领导,以六专署河东办事处与牺盟上党中心区路西办事处的干部为基础,在沁源孔家坡成立三专署路西办事处,领导太岳各县的政权工作,仍以裴丽生为办事处主任。

太岳专署:1941年2月,在沁源县赵寨重建三专署,亦称太岳专署。属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领导。主要负责人是:专员薄一波,副专员裴丽生,秘书长时逸之,副秘书长刘季荪,民政科长张天乙,财政科长李向甫,教育科长杨振亚,武装科长张烈,司法科长刘元章,粮食科长侯文泉,建设科长王志舜。

太岳行署:1941年9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决定撤销太岳专署,成立太岳行署。主要负责人是:行署主任牛佩琮,副主任裴丽生,秘书处长周义中,民政处长张天乙,财政处长裴丽生(兼),教育处长崔斗辰,建设处长程谷梁。

2.晋豫区行政联合办事处的建立

抗日战争初期,晋豫区各县政权分属山西省第五、六、七行政区和河南省所辖的一部分。当时的晋豫区只有党的领导机构,没有全区统一的政权机构。十二月事变后,这个地区全部沦为国民党的统治区。1942年6月,太岳支队南下后,在阳城县横河镇成立了晋豫区行政联合办事处。主要负责人是:主任郭清文,副主任刘裕民、刘北斗,秘书主任王唐文,行政处长席松涛,财政处长刘孝民,司法处长段松林,教育处长区鉴三。

3.太岳、晋豫两区合并后的太岳行署

1942年冬,太岳区和晋豫区合并,政权系统的领导机构称太岳行署。主要负责人是:行署主任牛佩琮,副主任裴丽生,民政处长周义中,财政处长纪锦章,教育处长崔斗辰,公安处长宋烈。

1943年精兵简政后,太岳行署的主要负责人是:行署主任牛佩琮,副主任裴丽生,秘书处长邢宇衡,民教处长时逸之,财政处长纪锦章,公安局长宋烈。1945年初成立经济局,以赵守攻为局长,程谷梁为副局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太岳行署的主要负责人是:行署主任牛佩琮,副主任裴丽生,秘书处长卫逢祺,民政处长时逸之,财政处长纪锦章,文教处长崔斗辰,司法处副处长刘来,公安局长宋烈。副局长张德含。

1948年6月,晋冀鲁豫边区和晋察冀边区合并。此时太岳行署的主要负责人是:行署主任牛佩琮,副主任裴丽生,秘书处长卫逢祺,建设处长张天乙,教育处长崔斗辰,财政处长纪锦章,工商处长马健,公安局长程谷梁(后阎定础)。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太岳行署的主要负责人是:行署主任牛佩琮,秘书处长卫逢祺,民政处长时逸之,教育处长崔斗辰,财政处长纪锦章,工商处长严亦峻,公安处长阎定础,交通处长梁鸿斋。

三.军事系统领导机构的沿革

1.太岳区初创时期的军事机构

决死一总队: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总队(简称决死一总队)在太原成立。这是创建山西新军的肇始。主要负责人是:总队长杜春沂,政委薄一波,副总队长徐积璋,政治主任牛佩琮

决死一纵队:1937年10月29日,决死一总队进驻沁县,不久与四总队合编为决死一纵队。主要负责人是纵队长鲁应麟,政委薄一波,参谋长梁述哉,政治主任牛佩琮。同年11月,薄一波在沁县正式就任山西省第三行政区政治主任,并兼任三区保安司令,又以李一清为保安副司令。不久,八路军总部派毕占云到决死一纵队充任联络官。

当时,太岳区还没有八路军的正规部队。1937年12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派遣宋任穷率领八路军工作团到达沁县,在第三行政区管辖范围内进行扩军筹款的工作,并宣传抗日救国。到1938年7月,决死一纵队已扩充为6个团(或称总队),主要负责人是:纵队长梁述哉,政委薄一波,政治主任牛佩琮。下属各团(或称总队)的负责人是:一总队队长台耀玺,政治主任周仲英;二总队队长贾毓芝,政治主任梁膺庸;三总队队长张寿华(后李成芳),政治主任王鹤峰;保安五团团长黎锡福,政治主任郭寿征;游击一团团长白书祺,政治主任阎定础;游击二团团长郑炎辉,政治主任宋匡澜(后高德西)。此外,决死一纵队中一度成立游击三团,由李谊渲任团长,卫逢祺任政治主任。不久并入游一团。

十二月事变后,决死一纵队进行改编。改编后的主要负责人是:纵队长兼政委薄一波,副纵队长牛佩琮,参谋长颜天明,政治部主任王鹤峰(后周仲英),参谋主任李成芳。此时,决死一纵队下辖五个团,各团的负责人是:二十五团由游击一团与决死三总合编,团长苏鲁,政委凌则之;三十八团由游击二团与决死一总队合编,团长蔡爱卿,政委刘有光;五十七团由保安五团和二一三旅五十七团合编,团长黎锡福,政委周义中;五十九团由决死二总队和二一三旅五十八团、五十九团合编,团长胡兆祺,政委高德西(原傅雨田);四十二团由决死二纵队两个营及其直属队一部分组成,团长刘丰,政委南静之。另外,决死三纵队的游击十团也暂属决死一纵队指挥。

二一二旅:1940年2月,山西新军二一二旅进入太岳区,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决定,保留其番号。主要负责人是:旅长孙定国,政委王成林,参谋长张耀(后涂则生),政治部主任朱佩瑄。下辖五十四团、五十五团。

三八六旅:十二月事变后,八路军总部为了加强太岳区的军事力量,巩固和保卫太岳革命根据地,命令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于1940年1月开进太岳区,并由该旅统一指挥太岳区各部队。当时,三八六旅的主要负责人是:旅长陈赓,政委王新亭,参谋长周希汉,政治部主任苏精诚。进入太岳区后,三八六旅辖七七二团、十六团、十七团、十八团共四个团。另有洪赵支队也在太岳区范围内活动。

太岳军区:1940年6月,三八六旅奉命兼任太岳军区。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陈赓,政委王新亭,参谋长周希汉,政治部主任苏精诚。

太岳纵队:1941年8月,太岳纵队奉八路军总部命令成立,直属总部指挥。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陈赓,政委薄一波,参谋长毕占云,政治部主任王新亭。辖三八六旅、决一旅(决死一纵队改编)和二一二旅。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兼),政委王新亭,副旅长王近山;决一旅旅李聚奎,政委周仲英;二一二旅旅长孙定国,政委马英(马佩勋)。此后,太岳军区即由太岳纵队兼任。

太岳区武委总会:1942年7月成立太岳区武委总会筹委会。以张明为主任,张刚为副主任。不久正式成立武委总会,以王新亭为主任(兼)。

1942年6月实行精兵简政后,根据一二九师的规定,太岳军区辖两个旅、四个军分区、七个团。其中三八六旅辖七七二团、十六团;决一旅辖二十五团、三十八团;五十九团为第一军分区基干团,原四

十二团缩编为第二军分区基干营,五十四团(二一二旅缩编)为第四军分区基干团,洪赵支队为第三军分区基干团。

2.晋豫区的军事机构

决死三纵队:1937年12月,进入曲沃地区的决死三总队与教导六团合并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简称决死三纵队)。主要负责人是:纵队长陈光斗,政委戎伍胜(戎子和),参谋长颜天明,政治主任董天知。十二月事变后,决死三纵队在1940年3月重新组建。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戎伍胜(戎子和),政委董天知,副司令员李光汉,参谋长高体乾,政治部主任车敏樵。

八路军驻一战区联络处:1937年10月在河南新乡成立。同年12月,联络处由豫北迁至阳城,主要负责人是:主任朱瑞,副主任唐天际。

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四旅:1938年2月下旬,三四四旅进入晋东南高平、阳城一带,参加了创建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主要负责人是: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

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纵队:1938年4月在豫北济源县邵源镇成立。同年9月,纵队改称支队。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唐天际,参谋长方升普,政治部主任敖纪民(高锦明)。1940年2月,晋豫边抗日游击支队和八路军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在晋城合编为新一旅。主要负责人是:旅长韦杰,政委唐天际。

太岳支队:1942年1月,太岳区组成太岳支队重返晋豫区。当时,太岳支队辖十七团、十八团、五十七团。太岳支队的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王新亭,政委聂真。

晋豫联防区:1942年4月成立。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刘忠,政委聂真。联防区设三个军分区,分别由十七团、十八团、五十七团兼任军分区。

1.太岳、晋豫两区合并后的军事机构

太岳军区:1942年太岳、晋豫两区合并后,太岳军区的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陈赓,政委薄一波,参谋长毕占云,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供给部长余缦云,卫生部长彭之久。太岳军区下辖四个军分区,1943年10月,又以在条西坚持武装斗争的地方部队为主力,成立第五军分区。1943年陈赓、薄一波赴延安准备参加党的“七大”,于是太岳军区的主要负责干部以有了以下变动:司令员陈赓,政委薄一波,副司令员谢富治,副政委王新亭,参谋长毕占云,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供给部长余缦云,卫生部长彭之久。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前夕,太岳军区的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王新亭,政委王鹤峰,副司令员孙定国,参谋长邓仕俊,副参谋长余缦云,政治部主任桂绍彬,供给部长冯丕成。军区下辖五个军分区和二十四旅。 1947年八纵队成立后,太岳军区的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刘忠,政委王鹤峰。

豫西抗日游击二支队:1944年10月,太岳军区组建了豫西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参加开辟豫西解放区的斗争。支队长兼政委为刘聚奎。辖十八团和五十九团。

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队: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根据晋冀鲁豫军区的决定,由太岳军区的大部分主力部队组建为野战部队四纵队。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陈赓,政委王鹤峰(后谢富治),副司令员谢富治(后韩钧),副政委杨奇清,参谋长毕占云,政治部主任杨奇清,供给部长赵炳润。四纵队下辖十旅、十一旅、十三旅。

四纵队成为野战部队后,太岳军区的领导干部作了新的调整。调整后的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王新亭,政委聂真(后王鹤峰),副司令员孙定国,副政委裴孟飞,参谋长邓仕俊,副参谋长余缦云,政治部主任桂绍彬,供给部长冯丕成。军区的直属部队为二十四旅。

1945年11月,中央军委为加强东北军事力量,实现控制东北,保卫华北、华中的战略计划,命令四纵队之十旅、十三旅以及由地方部队组建的一个新旅,由陈赓率领待命开赴东北。同时,以十一旅为主组建八纵队,以谢富治为司令员,王鹤峰为政委,率部在太岳区坚持斗争。12月,中央军委又电示四纵队仍留在太岳区,不调东北,于是十一旅仍归入四纵队。1946年4月,全面内战爆发前,太岳四纵队的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副司令员韩钧,副政委杨奇清,参谋长刘忠,政治部主任刘有光,供给部长赵炳润。四纵队下辖十旅、十一旅、十二旅、十三旅。

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即将把对解放区的全面进行转变为向陕北、山东两翼的重点进攻时,太岳四纵队的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副司令员韩钧,参谋长刘忠,政治部主任刘有光,供给部长赵炳润。四纵队下辖十旅、十一旅、十二旅、十三旅。

晋冀鲁豫野战军八纵队:1947年8月,根据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的决定,将太岳军区主力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兼政委王新亭,副政委周仲英,参谋长张祖谅,政治部主任桂绍彬。下辖二十二旅、二十三旅、二十四旅。八纵队于1948年5月拨归华北野战军建制。

太岳兵团:1947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成陈赓、谢富治兵团(亦称太岳兵团),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建立鄂豫陕根据地。兵团的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副司令员韩钧,并组织兵团前委,以陈赓、谢富治、韩钧为常委。太岳兵团下辖太岳四纵队(辖十旅、十一旅、十二旅、十三旅、二十二旅)、太行九纵队(辖二十五旅、二十六旅、二十七旅)和三十八军(辖十七师、五十五师、独立旅)。共有兵力8万余人。

华北野战军十五纵队;1948年8月,根据中共华北局和华北军区的决定,将太岳军区的正规部队全部升编为十五纵队。十五纵队的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刘忠,政委袁子钦,副司令员方升普,参谋长熊奎,政治部主任高德西。下辖四十三旅、四十四旅、四十五旅。

太岳区警备司令部:十五纵队成立后,太岳区已无正规部队,因此太岳军区一度取消。并成立太岳警备司令部。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曹普,政委顾大川,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吕尧卿,政治部主任杨玉山。1949年1月1日,太岳警备司令部又改称太岳军区。

四、行政区划的沿革

1.太岳区创建初期行政区划的沿革

太岳区创建初期,辖有沁县、沁源、安泽、屯留、长子、平遥、介休、灵石、霍县、洪洞、赵城、临汾、浮山等13县。十二月事变后,太岳区所辖地域缩小到岳北(即临屯公路以北)。1940年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成立后,在太岳区的范围内分为三个地委(也成立三个相应的军分区),1941年5月,太岳专署也相应地在岳北设立了三个办事处。同年9月太岳行署成立,将三个办事处按照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统一序列改称七、八、九专署。上述三个地区的管辖范围和主要负责人是:

一地委(七专署、一军分区);管辖沁县、长子、屯留、襄南、漳西5县。地委书记任志远(后高扬文),专员史怀璧,司令员刘绍棠(后苏鲁)。

二地委(八专署、二军分区):管辖洪洞、赵城、临汾、安泽、岳阳5县。地委书记史健,专员杨少桥(后纪锦章),司令员张汉丞(后李明如)。

三地委(九专署、三军分区):管辖绵上、平遥、介休、灵石、霍县、漳源6县。地委书记王旭,专员杨振亚,司令员王清川。另有沁源为直属县。县委书记刘开基,副书记候振亚,县长张学纯,游击大队长朱秀芝。

1941年中条山战役后,太岳部队奉命南下,开辟了岳南区。在这个地区设立了四地委(二十三专署、四军分区)。管辖冀氏、浮山、翼城、沁水、端氏(后改称士敏县)、高平等六县(长子开辟后就划归七专署管辖)。地委书记韩柏(焦善民),专员时逸之,司令员马英(马佩勋)。其后曾一度将岳南沁河以东之士敏、高平等县析出,另设五地委(二十四专署、五军分区)。

2.晋豫区行政区划的沿革

晋豫区初创时期:晋豫区创建初期,特委下设四个中心县委,一个直属县委。其中,晋城中心县委辖晋城、沁水二县,县委书记赖若愚。翼城中心县委辖翼城、曲沃、绛县三县,县委书记吴云甫。夏县中心县委辖夏县、闻喜、平陆、垣曲、安邑、解县七县(永济、虞乡、临晋也建立了关系)。县委书记温建平。沁阳中心县委辖沁阳、孟县、济源三县,县委书记王新波,副书记王毅之。另以阳城县为直属县委,县委书记胡晓琴。

晋豫太南区时期: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晋豫区和太南区合并为晋豫太南区党委,下辖七个地委,太南地委(一地委)辖平北、平南、壶关、林北、长治(东部)、潞城等县。地委书记王孝慈,副书记史向生。同时设专署和军分区,专员王兴让,司令员石志本。二地委辖林南、安阳、汤阴、汲县、辉县等县。地委书记刘乐山,副书记刘刚(刘祖璋)。三地委辖修武、博爱、武陟、陵川等县。地委书记米光华。四地委辖阳南、沁阳、济源、孟县等县。及沁温孟工委、王屋工委。地委书记王毅之。五地委(中条地委)辖曲沃、翼城、垣曲、绛县、闻喜、夏县、永济、平陆、芮城等县。地委书记李哲人(后席荆山)。1941年4月,中条地委撤销,成立条东、条西地委。条东地委书记杨维屏;条西地委书记柴泽民。六地委辖夏县、平陆、闻喜、芮城四县。七地委辖晋城、高平、沁水、阳北等县。地委书记王一飞。

其中,一地委所辖各县为根据地。其余各地委的党组织完全转入地下,实行“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时机”的策略。当时,这些地委和县委的领导成员均以社会职业(如经商、教书等)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

晋豫区重建时期:1942年中条山战役后,太岳支队南下重新开辟晋豫区。辖三个地委(也相应建立了三个军分区和三个专署)和一个秘密地委。其管辖范围和主要负责人是:一地委(一专署、一军分区)辖沁阳、济源、孟县、晋沁四县。地委书记王毅之,副书记席国光,专员席松涛,司令员闵学圣,政委金世柏。二地委(二专署、二军分区)辖翼城、垣曲、绛县、曲沃四县。地委书记杨蔚屏,专员刘北斗,司令员黎锡福,政委曹普。三地委(三专署、三军分区)辖沁南、阳南、阳北、王屋四县。地委书记李超,专员刘裕民,司令员陈康,政委高德西。四地委(即条西地委)辖夏县、闻喜、平陆、芮城等县。地委书记柴泽民。这里的党组织只能进行秘密活动,党领导的部队最初也不能打出公开的旗号。

3.太岳、晋豫两区合并后太岳区行政区划的沿革

1942年冬太岳、晋豫两区合并以后,于1943年春重新划分了各地区的属县,同时主要负责干部的人事也有了变动。当时,全太岳区共划分为四个地区,各地专的属县和主要负责人是:

一地委(一专署、一军分区)辖沁源、绵上、沁县、屯留、襄漳、平遥、介休、灵石、霍县、安泽赵城共11县。地委书记顾大川、副书记刘植岩,专员周义中,副专员高芸生,司令员李聚奎,副司令员李成芳,政委顾大川。

二地委(二专署、二军分区)辖长子、高平、士敏、晋(城)北、晋沁共5县。地委书记薛迅,专员魏健,司令员王近山(后刘忠),副司令员周希汉,政委薛迅。

三地委(三专署、三军分区)辖洪洞、赵城、冀氏、浮山、临汾、襄曲共6县。地委书记刘聚奎(后刘尚之),副书记王旭,专员时逸之,司令员孙定国(后刘金轩),政委刘聚奎。

四地委(四专署、四军分区)辖阳城、翼城、沁南、垣曲、绛县、王屋、济源、孟县、沁阳共9县。地委书记李哲人,副书记王毅之,专员郭清文,副专员刘裕民,司令员唐天际(后陈康),政委李哲人。另外,还有五地委,即条西地委,地委书记柴泽民,只能从事秘密活动。1943年10月成立第五分区,司令员康俊仁。1944年8月建立五专署,辖夏县、闻喜、康杰、安邑、平陆、稷麓、稷山、新绛共8县,到1945年春,地委书记柴泽民,副书记席荆山,专员金长庚,副专员张呼晨,司令员孙定国,副司令员王墉,政治部主任王观潮。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太岳区的行政区划又作了一次调整。一、四专区中除沁阳划归太行外,基本未动。撤销了二专区,将所辖各县分别划归一、四专区。三专区改为二专区。五专区改为三专区。由于合并和改划了几个县,故这时太岳区的总县数为34个。重新划分后各地专所辖各县和各地专级主要负责人是:

一地委(一专署,十八军分区,后改称一军分区)辖沁源、安泽、屯留、沁县、平遥、介休、灵石霍县、赵城、长子共10县。地委书记刘植岩,副书记刘开基,专员郭述尧,副专员郭思敬(后严亦峻),司令员苏鲁(后刘聚奎),政委刘植岩,参谋长张希英。

二地委(二专署,十九军分区,后改称二军分区)辖冀氏、洪洞、浮山、绛县、临汾、襄曲、翼城、曲沃、沁南共9县。地委书记刘尚志,副书记吴云甫,专员史怀璧,司令员张祖谅(后李成芳),副司令员景仙州,政委刘尚志,参谋长王清川。

三地委(三专署,二十军分区,后改称三军分区)辖安邑、夏县、平陆、闻喜、稷山、稷麓、新绛共7县。地委书记柴泽民(后刘植岩),副书记李志民,专员金长庚,副专员张呼晨(后姜时彦),司令员王墉,副司令员李明如,政委柴泽民,参谋长樊执中。

四地委(四专署,二十一军分区,后改称四军分区)辖晋城、高平、士敏、垣曲、济源、王屋、孟县、阳城共8县。地委书记薛迅(后卫恒、王毅之),副书记王毅之(后马纪民),专员郭清文(后刘裕民),司令员郭庆祥,政委薛迅,参谋长常仲连。

1947年9月,太岳军区在豫西之新安、渑池地区成立了第五军分区,并相应的建立了五地委和五专署。地委书记刘道安(后杨维屏),专员贺崇升,司令员刘兆先,政委刘道安,副政委丁荣昌。

前此,太岳部队先后解放了永虞、永乐、临晋、猗氏、万泉、荣河、绛南等七县,又有一些县经过合并和撤销。到此时太岳区管辖的县已达48个,处于极盛时期。全区划分为五个专区:一专区辖沁源、沁县、安泽、屯留、长子、平遥、介休、灵石、霍县、赵城10县。二专区辖临汾、洪洞、浮山、绛县、襄陵、曲沃、翼城、沁水8县。三专区辖安邑、夏县、闻喜、平陆、稷山、新绛、永虞、永乐、临晋、猗氏、万泉、荣河、绛南、解县、芮城15县。四专区辖阳城、晋城、高平、垣曲、济源、王屋、孟县7县。五专区辖新安、洛宁、洛北、宜北、陕县、孟津、渑池、偃师8县。

1948年6月,豫西行署成立,太岳区即将五专区划归豫西。同年8月,又将赵城、洪洞、临汾、襄陵、曲沃、闻喜、夏县、解县、安邑、平陆、芮城、永虞、永乐、临晋、猗氏、万泉、荣河、稷山、绛南等19县划归晋绥边区,将平遥、介休划归新成立的晋中区。由于地域缩小,太岳区所辖地区划为三个专区。各专区所管辖县分及专区主要负责人是:

一地委(一专署)辖沁源、安泽、沁县、屯留、长子、霍县、灵石共患难7县。地委书记刘开基,专员专员郭述尧。

二地委(二专署)辖沁水、翼城、浮山、绛县共4县。地委书记刘尚志,专员张天乙。

三地委(三专署)辖阳城、晋城(一度析出晋城市)、高平、垣曲、济源、孟县共6县。地委书记卫恒(后王毅之),副书记王毅之,专员刘裕民。

1949年8月,太岳区奉命撤销。大部分县划归山西省;豫北之济源、孟县划归平原省。

(责任编辑:韩玉芳)

来源:晋城党史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