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的分段曾有不同的方案,包括Fischer的逆血流五段法,Gibo和Rhoton的顺血流四段法,Lasjaunias的胚胎学分段法。
现在使用的颈内动脉分段几乎都是顺血流的七段法,也就是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脉新的分段法。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脉新的分段法,是以数字(C1-C7)顺血流方向标记颈内动脉全程,并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四周解剖。该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确,共分为七段:① C1颈段(Cervical segement)③ 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④ C4海绵窦段(Cavenous segement)⑥ 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⑦ 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除C1走行于颈部,归于颈段外;其余各段或走行于颅底骨性结构内,或位于颅内,通称为颅段颈内动脉。颈内动脉从颈总动脉发出,到最终达到前床突内上方的分叉处,总的走行趋势是向上,向前,向内。颈内动脉颈段最为简单,没有被命名的分支,主要完成了颈内动脉向上的大体趋势。 颈段通常不是笔直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弧度;颈段的形态变异大体有三种:上述以弯曲为常见,后两种少见。变异常发生于颈内动脉起始上方36mm处,以中、老年人为多见,似与动脉硬化有关。颈内动脉 (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 为颈总动脉两终支之一。约在第 4 颈椎平面、甲状软骨上缘 处由颈总动脉分出,直径 4-5mm 。其行程以颅底颈动脉管外口为界,分成颅外段和颅内段 。颅外段又名颈段,居颈外动脉后外方,继转至其后内侧,沿咽侧壁上升至颅底。起始处有梭形膨大, 为颈动脉窦 ( Carotid sinus ),是压力感受器,可调节血压。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壁上 ,有一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附于壁上,称颈动脉体 ( Carotid body),为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的CO2 和 O2 的分压,以调节呼吸 。 岩段(C2)和破裂孔段(C3) 颈内动脉岩段通过骨膜被覆的颈动脉管而入颅,全程被颞骨包裹。
在骨管中颈内动脉被静脉丛包绕,此丛是海绵窦的外侧伸延。一些来自上部颈神经节的颈内动脉支的颈自主神经丛也包绕管内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岩段有二明显的亚段:垂直段,水平段。二亚段的交界处为膝部。 ICA在垂直段上升,在膝部向前内转。垂直段长约10mm。自膝部ICA向前内走向额骨岩部尖端。水平段长度为垂直段的2倍。脑血管造影上,对颈内动脉理解最关键的就是岩段的走行。岩段完成了颈内动脉向“前内”的走行。 破裂段起于颈动脉管末端,动脉越过破裂孔,但不穿过破裂孔,而是在破裂孔的垂直管内上升,向着海绵窦,止于岩舌韧带上缘。
破裂孔是由蝶骨体(前方边)、枕骨底部(内侧边)和岩尖(外侧边)围成的近三角结构。破裂孔并非单一的孔道,而是由两部分组成:颅外骨膜上的一个孔和一个垂直管道。垂直管道由破裂孔四周的骨结构和纤维软骨构成。所以与其叫破裂孔,不如叫“破裂窝”。破裂孔的叫法,对颈内动脉走行和颅底的理解存在重大误导。岩舌韧带是前方的蝶骨舌与后方的岩尖之间的骨膜小反折,颈动脉管骨膜的延续,连结前方蝶骨小舌和后方的岩尖之间。此韧带以远,颈内动脉进入海绵窦。所以,岩舌韧带是骨膜,岩舌韧带以近的颈内动脉破裂孔段也还在硬脑膜之外。此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止于近侧硬膜环。这段颈内动脉主要行走于海绵窦内,四周为结缔组织、脂肪、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海绵窦段按其行走方向可分为垂直部、后弯(膝)、水平部和前弯(膝)。 C4段有一水平段及两个明显的弯曲:一为后膝(由海绵窦段的较短的垂直段及较长的水平段交界处形成),另一为前膝。此水平部ICA向前行时也稍向外。后干及下外干正常都小。后干(脑膜垂体动脉)常为起自后膝上缘的一支小血管。 此段起于近侧硬膜环,止于远侧硬膜环。床段短,长约4~6mm,斜行于外侧前床突和内侧颈动脉沟之间。床段C5属于硬膜外结构。 该段起于远侧硬膜环,止于后交通动脉起点的紧近侧。这段颈内动脉常发出两条重要动脉,即眼动脉和垂体上动脉,行颈内动脉造影时能清晰看到眼动脉,而垂体上动脉一般不能显示。颈内动脉C6段在与C5段(床突段)交界处远侧的颈内动脉向上后弯曲形成所谓的颈动脉虹吸部,由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床突上段构成一个“S”形弯曲,在前后位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远侧及硬膜内段近侧常相互重叠。交通段起于紧靠后交通动脉起点的近侧,止于颈内动脉分叉处。此段发出两个重要分支:后交通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
A1段 即水平段:起始后向前内经视交叉背面折入大脑纵裂至前交通动脉。正位片上呈由外向内水平走向或略呈弧形。侧位片上成轴位投影并与大脑中动脉重叠,显示不清。ACA在此段闭塞可不产生症状,因远端可以从前交通获得血液。 A2段 即垂直段:为前交通动脉至胼胝体膝部下方的一段,侧位片上呈由后下向前上方走行,略成“S”形。正位片上显示为沿中线垂直上行,故又称垂直段。 A3段 即膝段:以额极动脉与A2段为界,与胼胝体的膝部弯曲一致。 A4段 即胼周段:位于胼胝体沟内,也叫胼周动脉,分布于额叶。 A5段 即终段,为楔前动脉,分布于顶叶。 大脑前动脉的主要分支 1. 回返动脉 又称Heubner动脉,80%起自ACA的A1段,平前交通动脉处或在其前方外缘发出,主要供应尾状核头、壳核及内囊前支等。 2. 眶额动脉 自ACA主干、前交通动脉前方发出,供应直回和眶内侧部。与大脑中动脉的眶额支在眶回外侧部形成吻合支。 3. 额极动脉 多数在胼胝体膝部以下与ACA主干成锐角发出,供应额极前、内和外侧面。 4. 额前内侧动脉 一般在胼胝体膝部附近与ACA成直角或锐角发出,供应额中回上部或上缘的前部。 5. 额中间内侧动脉 通常在胼胝体膝部上方与ACA主干成直角发出,供应扣带回、额上回内、外侧及额中回上缘。 6. 额后内侧动脉 从胼胝体中部ACA主干发出,供应扣带回、额上回、额中回上缘及中央前回上1/4。 7. 胼周动脉 位于胼胝体沟内,供应胼胝体和半球内侧面。 8. 胼缘动脉 自胼周动脉发出,供应扣带回、旁中央小叶及额上回。 9. 中央旁动脉 由ACA主干发出,供应扣带回、旁中央小叶及中央前、后回上1/4。 10. 楔前动脉 也称顶内侧支。供应扣带回后部、楔前叶2/3、顶小叶及顶下小叶上缘。 11. 前交通动脉 连接两侧ACA的动脉,变异较大,甚至缺如。 大脑中动脉解剖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恒定的概念和信息,也有很多变异,找准合适方式,依下面几个关键词为主线,可以达到全面掌握MCA解剖的目的: 关键点:①分段中的几个关键点及各段的起止点;②侧裂的解剖分部以及它与MCA各段的关系。理解早期分支概念之前需要知道M1其实分分叉前和分叉后两部分。早期分支起点越靠近ICA分叉者,直径越粗、越易发出皮质支和豆纹动脉。下面将由近及远来复习MCA各段及起止点相关解剖:1、起点: (1)ICA的终末分叉=颈内动脉的分叉。 (2)Location: 视交叉的外侧 侧裂干的内端 前穿质的下方 嗅束分为内、外侧嗅纹处的后方 (1)起止点:ICA终末分叉→平行走在侧裂蝶部内→MCA膝部。(2)Course:在侧裂蝶部内,由内而外横向走行。(4)大约90%半球的MCA分叉发生在MCA膝部的近端,所以M1分两部分:- 分叉后M1段:MCA分叉→MCA膝部。为多个几乎互相平行的血管干。
(5)早期分支: - 早期分支分型及其特点:越靠近ICA分叉的早期分支直径越粗;越容易发出皮质支和豆纹动脉。
- 豆纹动脉:在MCA行经前穿质下方时发出的一系列穿支进入前穿质,这些穿支为豆纹动脉。豆纹动脉即可发自早期分支也可发自MCA分叉前主干,还可发自M1分叉后部。
大脑中动脉M1段(水平段)水平向外走行,到达岛阈水平时大脑中动脉呈90°弯曲转向后上方,延续为M2段(岛段),MCA这一90°弯曲部分被称为MCA膝部。MCA膝部是M1段和M2段的分界。4、M2 段 / 岛段 (1)起止点:大脑中动脉膝部→岛环沟。 (2)Course:走行在岛叶表面,并发出部分分支供应脑岛。 (3)组成:M2由上干和下干组成,上干和下干大小不一。 (4)分支: - 到达后部皮层供血的血管分支相互平行且轻微分开跨过岛叶全程。
5、岛环沟: 岛叶被一个称为岛环沟或岛界沟或岛周沟的深沟包围并与岛盖分开,该沟分为上、前和下三部分。 M2和M3段MCA以岛环沟为界。 6、M3段 / 盖段 (1)起止点:起自岛环沟→止于侧裂表面。 (2)Course:构成M3段的分支紧贴额、顶盖和颞盖的侧裂面走行。 - 供应侧裂上方皮质的分支要经过两个180°转弯,第一处在岛环沟;第二处在侧裂外表面。
7、M4 段 / 皮质支 (1)起点:起自侧裂表面。 (2)Course:行于大脑半球的皮质表面。 二、分支
1、MCA分叉的类型:
3、MCA分叉及分支类型:
大脑后动脉(PCA) 是椎-基底动脉的终末支之一,于脑桥上缘层面发出,于动眼神经的上方,绕大脑脚向后行。PCA分为四段
大脑后动脉可以分为4段:P1交通前段、P2环池段、P3四叠体段、P4距裂段。 交通前段:起源于基底动脉的末端,位于脚间池内,水平向外侧走行,终止于后交通动脉处。 环池段:由水平段转折向后上方走行,止于四叠体池。这一部分又可分两个亚段。 四叠体段:走行于四叠体池的后内侧,终止于进入枕叶沟处。 距裂段:为大脑后动脉进入距状沟后的部分,分为顶枕动脉和距状沟动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