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村长笔记之眼底病眼底血管样条纹(Angioid Streaks,AS)为Bruch膜钙化变性产生的裂纹,裂纹自视盘呈放射状向周边延伸,最远可至赤道部,多呈线性形如血管分布。AS可呈特发性,也见于弹性假黄瘤病(PEX)、佩吉特骨病、镰状红细胞贫血、Ehlers Danlos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等系统性疾病的眼部表现。由于中国人群中AS的条纹色泽并非显而易见,因此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 01 流行病学 AS可出现在任何年龄,最常见于50多岁,但在10岁以下的患者中很少报道,有其他相关全身性合并症的患者可在年轻时发病。AS的发生率没有性别或种族偏好,但因全身相关性而异:PXE患者中 AS 的发病率在 59%-87% ;佩吉特骨病患者中发病率为 8%-15% ;镰状细胞性贫血中发病率为 0.9%-6%。 02 病理生理学 弹性退化、溶血引起的铁沉积、营养受损以及代谢紊乱引起的钙、镁或铁盐沉积等的作用可导致Bruch膜脆性增加,眼外肌收缩、轻微创伤和眼压波动等可对钙化的Bruch膜产生剪切应力,导致Bruch膜线性破裂。随着疾病发展,脉络膜纤维血管组织侵入视网膜色素上皮下可导致出血、新生血管形成和瘢痕形成。 ![]() A. Bruch膜钙化、增厚;B. Bruch膜断裂,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脉络膜血管易长入。 03 临床表现 ① AS通常双侧发病,但双眼分布可不对称 ② AS患者大多无症状,除非出现继发性CNV或继发于外伤的视网膜下出血 ③ 视物变形和视物变小可能是黄斑受累的早期体征 ④ 血管样条纹的颜色可因其色素改变或纤维组织增殖程度而异,通常呈棕褐色或灰白色 ⑤ AS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并且其数量、长度和宽度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⑥ AS相关CNV形成的发生率高达86%,与血管样条纹相关的其他全身性疾病相比,PXE患者发生CNV的风险最高,其中1型CNV占主导地位 04 多模式影像 ① 眼底照相 视盘周围放射状排列的锯齿状线条或绕视盘的环形条纹,位于视网膜深层,其长短、颜色及形状走形与血管类似,可伴色素改变和视网膜下出血。 ② FFA 早期可以表现为透见荧光,RPE不规则聚集处呈斑片状阴影,晚期裂纹处组织染色呈强荧光。若并发CNV,可见CNV性强荧光表现;若出现大量视网膜下出血,则表现为遮蔽荧光。 ③ ICGA 早期图像中血管样条纹无明显荧光特征,但晚期可见后极部广泛颗粒样弱荧光,Bruch膜裂纹呈强荧光以视盘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ICGA较FFA更易观察到AS。 ![]() A. 眼底彩照可见后极部多处视网膜下黄白色类圆形病灶(“鲑鱼斑”)(黑箭头),黄斑呈淡黄色,中心可见片状出血灶(蓝三角),盘周透见荧光内混杂遮蔽荧光;B. FFA早期可见黄斑区片状强荧光,中心呈遮蔽荧光(蓝三角);C. FFA晚期强荧光灶渗漏扩大,边界欠清(蓝三角);D. ICGA早期黄斑区CNV呈弱荧光(蓝三角);E. ICGA中期CNV荧光增强(蓝三角),视盘周围呈放射状分布强荧光灶可见(红五星);F. ICGA晚期后极部广泛弱荧光,凸显出视盘周围放射状中等荧光条索(红五星),黄斑中心CNV荧光渗漏扩大,边界稍欠清(蓝三角)。 ④ OCT 表现为Bruch膜条带断裂,其上方RPE隆起,并发CNV者可见团块中高反射信号病灶突破RPE层。 ![]() AS患者近红外图像隐约可见血管样条纹病灶,OCT断层扫面通过病灶处(绿线黄箭),表现为Bruch膜条带断裂,其上方RPE隆起(黄箭头)。 05 管理 无症状的AS患者一般无需治疗,应告知避免外伤以减少视网膜下出血的发生。AS患者目前治疗的重点是治疗继发性CNV并使其保持不活跃,从而实现视力保护。光动力疗法(PDT)、激光光凝、经瞳孔热疗法 (TTT) 和黄斑移位手术等已被尝试用于治疗AS相关CNV,但结果不佳。目前为止,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早期干预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使用的药物包括贝伐单抗、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可改善或稳定患者的视力。与中央凹下 CNV 相比,近中央凹和中央凹外 CNV 的治疗似乎显示出更好的视力结局。关于是否应该采用pro re nata(按需治疗,PRN)或treat-and-extend(治疗和延长,T&E)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抗VEGF治疗的疗效,尚没有达成共识。也有研究尝试使用PDT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治疗,结果虽显示与单独使用抗 VEGF相似的视觉结局,但能减少复发风险。然而,AS相关CNV具有侵袭性,尽管进行了治疗,但仍可能导致黄斑瘢痕或萎缩形成。 此外,首诊眼科的AS患者需排查全身情况,如是否存在PXE相关的血管壁钙化及胃肠道出血、是否有Paget病相关的骨质钙化等,必要时建议患者至相关科室评估病情。 参考文献 1. 陈长征,苏钰,郑红梅. 图说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216-222. 2. Cicinelli MV, Ramtohul P, Bianco L, et al. Prevalence, 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Type 1 Neovascularization in Eyes with Angioid Streaks. Ophthalmol Retina. 2025;9(2):166-179. 3. Kandasamy S, Shaikh N, Surve A, et al.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angioid streaks. Indian J Ophthalmol. 2025;73(Suppl 1):S47-S54. 4. Tsokolas G, Tossounis C, Tyradellis S, Motta L, Panos GD, Empeslidis T. Angioid Streaks Remain a Challenge in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Vision (Basel). 2024;8(1):10. 5. Tripathy K, Quint JM. Angioid Streaks.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March 3, 2024. 6. Clarkson JG, Altman RD. Angioid streaks. Surv Ophthalmol. 1982;26(5):235-246. 作者|村长眼底病团队XD 编辑|村长眼底病团队XD 审核|村长眼底病团队S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