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归六黄汤治盗汗案

 循天园 2025-04-12 发布于广西

当归六黄汤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被称为“治盗汗之圣药”。组成:当归、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熟地黄各等分(各6g),黄芪加一倍(12g)。该方具有滋阴泻火、固表止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之盗汗。但在临床实际运用中,方中各药的剂量可根据患者阴虚、内热所占比重的不同而进行调整变化,阴虚明显者加重当归、生地黄、熟地黄用量,内热明显者加重黄芩、黄连、黄柏用量,表虚明显者加重黄芪用量。亦有岐黄学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蒋健认为,当归六黄汤适应证不必拘泥于阴虚火旺之盗汗,其既可辨证(阴虚火旺)论治,也可辨病(盗汗)论治。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当归六黄汤不仅限于治疗阴虚火旺之盗汗,如果配伍得当,同样适用于气虚痰湿、湿热内蕴等类型的盗汗患者。

案一

周某,女,34岁,2025年2月14日初诊。主诉:盗汗3月余。患者夜间潮热出汗,睡眠易醒,醒后身上有汗又觉得冷,平素怕热,略口干,工作忙碌则头痛,无口苦,纳可,大便稀,情绪尚可。平素月经不规律,1~2月1次,色量均正常,末次月经2月11日,无痛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生熟地各9g,黄芪30g,当归9g,炒黄芩9g,炒黄连6g,黄柏6g,牡蒿9g,生鳖甲(先煎)9g,知母6g,炒牡丹皮9g,煅龙牡(先煎)各30g,防风6g,炒白术15g,浮小麦30g,淮小麦30g,大枣12g,炙甘草9g,广郁金9g。14剂,水煎服,日1剂。

3月13日二诊:夜间出汗已不明显,会有潮热的感觉,眠佳,白天觉得疲劳,头痛不明显,略口干,纳可,大便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守初诊方去广郁金,改熟地黄12g,加仙鹤草30g、制黄精9g。14剂,煎服法同上。

 初诊以当归六黄汤合青蒿鳖甲汤为主方加减,滋阴清热、益气固表,方中生熟地、鳖甲、知母滋肾阴、清虚热,黄芪、当归益气养血,黄芩、黄连、黄柏泻火坚阴,煅龙牡、浮小麦固表敛汗,白术、防风健脾祛湿,调和营卫,淮小麦、大枣、甘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二诊,患者盗汗不明显,时有潮热,有疲劳感,遂加熟地黄加强滋阴益肾之力,仙鹤草、制黄精益气养阴。本案抓住患者阴虚火旺之本,兼调气阴,盗汗得止,虚热渐平。

案二

范某,男,73岁,2023年10月26日初诊。主诉:乏力伴盗汗10月余。患者2022年12月开始出现乏力,盗汗,心慌,怕热,气短,无口干口苦,大便1~2天一行,干结,纳可,寐安,脾气可。舌淡红,苔薄黄腻,有齿印,脉沉弦。

处方:党参9g,白茯苓15g,生白术12g,白扁豆9g,陈皮6g,山药12g,砂仁(后下)3g,薏苡仁30g,淮小麦30g,炙甘草9g,大枣9g,黄柏6g,煅龙牡(先煎)各30g,知母6g。7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2日二诊:患者乏力、心慌、盗汗稍减轻,怕热,气短,动则尤甚,无口干,略口苦,大便1~2天一行、干结,纳寐可。舌淡红,苔薄黄腻,齿印,脉沉弦。

处方:党参9g,白茯苓15g,生白术12g,陈皮6g,砂仁(后下)3g,炙甘草9g,黄柏6g,煅龙牡(先煎)各30g,知母6g,浮小麦30g,生熟地各15g,黄连3g,黄芩12g,当归9g,黄芪15g,冬瓜皮30g,炒瓜蒌皮12g。7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9日三诊:患者盗汗已除,乏力、心慌改善,气短仍有,略口苦,大便1~2天一行、偏干,纳寐可。舌淡红,苔薄黄腻,有齿印,脉沉弦。

守上方,去党参、砂仁、浮小麦,改白茯苓30g、黄芪30g、炒瓜蒌皮9g,加丹参15g、丝瓜络12g、橘络9g、薤白9g、制半夏9g、薏苡仁30g、桔梗6g。7剂,煎服法同上。

11月16日四诊:患者盗汗未作,乏力、心慌好转,气短减轻,大便畅,每日1次,纳寐可。舌淡红,苔薄黄,有齿印,脉沉弦。

处方:白茯苓30g,生白术12g,陈皮6g,炙甘草6g,当归9g,黄芪50g,炒瓜蒌皮9g,丹参30g,丝瓜络12g,橘络9g,薤白9g,薏苡仁30g,桔梗6g,知母6g,升麻9g,川芎9g,檀香(后下)6g,砂仁(后下)3g。7剂,水煎服,日1剂。

 本案患者初诊时以乏力、盗汗、怕热等为主症,结合舌淡红、苔薄黄腻,提示脾虚失运,湿热郁遏,虚热内扰,治以参苓白术散合封髓丹加减,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健运中焦,砂仁健脾化湿,薏苡仁清热利湿,黄柏、知母清虚热,煅龙牡固表敛汗,兼顾标本。二诊盗汗、乏力等改善不明显,遂合当归六黄汤重点针对盗汗,黄芪益气固表,当归养血益阴,生熟地清热滋阴,黄芩、黄连联合黄柏加强清热燥湿,配以瓜蒌皮、冬瓜皮化痰利湿。三诊盗汗已除,患者仍有气短,遂去固涩之品,加丹络蒌薤汤(江西名医万友生经验方)活血通络、宽胸理气,丹参、丝瓜络、橘络活血通络,薤白、瓜蒌皮、半夏宽胸化痰,桔梗宣肺以助气机升降。四诊患者盗汗未作,为进一步改善气短,合升陷汤加强益气之功,加大黄芪用量至50g,佐升麻升举清阳,川芎、檀香行气活血。纵观全程,始终以健脾益气为主,随证灵活化裁,先清湿热、固表止汗,后重活血通络、调畅气机,最终收效显著。(吴舟峰  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