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我的心唱给你听 (代前言) 促使我写这本小册子也是因为故事: 今年3月,在与基督教爱德基金会有关人员交流的一个座谈会上,加拿大的一位老人Gary Macdonald先生用汉语讲了他在中国的故事,这个故事很短,也非常简单。他告诉我们,五年前,当他从加拿大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对加拿大充满了好奇,希望知道加拿大的学校、加拿大的教育、加拿大的教师、加拿大的社会……怎么样?五年中,每一次回到加拿大,加拿大人又不断向他打听中国的情况,包括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学校、中国的农村……老人讲得很投入,世界各国人民渴望交流和了解的愿望在他简短的故事中表达得如此真切,以致我的鼻子隐隐发酸、眼角发潮。事后,我惊异于故事的魅力。 交流会的第二天,我受成都市青白江区教育局和教师培训机构邀请,主持了青白江区中小学校长和其他教学管理人员的新课程学习和交流活动,在三天的培训活动中,我和他们交流了一些新课程中的故事,他们的热情和支持令我感动。课余,一些校长邀请我到学校和他们的老师交流,我问校长谈一些什么,校长告诉我:就讲一讲在校长班上讲过的故事,您讲的故事就是新课程,故事更好。我知道了——在新课程学习中,校长和老师们更需要故事。 布鲁纳在《论意义行为》中告诉我们:“逻辑假设在置于正在进行的故事之中时最容易为儿童所理解。”(转引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03页)……什么是故事?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一般解释:“故事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故事因其故事性、通俗性而具有吸引力,为大家所喜爱。另一方面,每一个真实的或虚构的故事背后,都有其背景及其隐喻,对背景和隐喻的解读往往给人带来启示和帮助,这大概就是故事的另一种意义,它体现着故事娱乐性后面的更大作用。 我认为,故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故事。我们的生活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精彩,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意义。我们经历着故事,我们在故事中长大:我们讲着自己的故事,我们就讲着自己的生活;我们听着别人的故事,我们也在品味着他们的人生;我们读着故事,实际上是跨越时空和彼此不相识的人们交流着酸甜苦辣,在故事中,我们相识和理解……我们在故事中沉思,我们在故事中成长…… 最近,与在英国南岸大学教育系教师、在读博士许国蓉老师有过一次交流,她说:“英国南岸大学教育系很注重研究'一元一次方程怎么教’这样的课题。”她的话对我触动很大,笔者也参与了一些课题研究,但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我很羞愧,这也是我以“故事”方式阐释“新课程”的原因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拉开了建国以来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序幕,围绕新课程改革,我们不仅听到了、并且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发生了许多故事。而当我们进入新课程、进入实验时,新课程又将改变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们在新课程的故事中改变着我们教学生活和生存的方式。在学习和了解新课程的过程中,在开展新课程的交流和研讨中,在中小学教师的新课程课堂上,我感受了一些故事,体会了故事对教师理解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魅力与价值,这促使我将这些故事放进这本小册子与大家分享——为了新课程,为了新课程中的中小学教师,我把我的心唱给您听。 小时侯听“盲人摸象”的故事时,大人们总要告诉我们,不要学习盲人,要全面地看待事物。而当我们长成大人,才知道全面地看待问题是如此艰难。恩格斯说:“一个事物的概念和它的现实,就像两条渐近线一样,彼此不断接近,但是永远不会相交。”其实,在现实面前,我们都是某种程度的“盲人”,要认识“象”,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摸下去,尽管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真正的认识“象”。对于新课程和新课程中的故事,我只是一个“盲人”,虽然我想执着地摸下去,但我知道,我所得到的“象”离“象”的“真相”还有很大的距离,诸多不如意处,在恳请大家原谅的同时,我也渴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