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江 1969年2月23日,我到老赤峰市广播站当记者,当时的站址在三道街中段路北赤峰第二印刷厂东侧,院落很窄长条形,从三道街几乎通到二道街。 门面临街房是广播站修理部,专修小喇叭和交流收音机。院中唯一的正房是大播音室,东西两侧有几间房为办公室。 那个时候老赤峰市还没有报纸和电视,喇叭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在大街上,每隔两三个电线杆便架设一个大喇叭。没有电线杆的街道,房顶上也会按间距安装高音喇叭。 广播站分早午晚三段时间播音,每当播音时间一到,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喇叭同时响起,全城广播“全覆盖”。 家中广播声音小了,主人便往地线上浇点水,如果坏了,立即取下送广播站修理部维修。 临街大喇叭不响了,临近大喇叭的单位会打电话告诉广播站,修理工会系上安全带,戴上脚扣,登上线杆,摘下修好安到原位。 那时,听不到广播不行,人们离不开小喇叭,听新闻,听评书,听小说,听歌曲,有线广播按时转播,节目引人,哪怕吃着饭,也会端着饭碗站在小喇叭下收听。 记得当时每年都要举行全市有线广播大会,市内有重要活动都要召开全市有线广播大会。 有线广播是现场直播,不容修改。这里有两个真实的故事,一是全市有线广播大会批判“苏修”,会上发言人念错一字,把“衣钵”读成了衣本,留下笑谈。 另外,当时的广播设备简陋和落后,广播站也是直接播音,即播音时间一到,播音员对着话筒直接播音,没有录音机录制。 有一次,播音员正在抑扬顿挫地进行播音,不巧一农村广播站人员赶着毛驴车进院拉广播电线(当时称为8号铅丝),拉车的毛驴哪管播音不播音,突然在院内叫起来,人们怎么也制止不了这驴叫,就这样,驴叫声伴着播音声同时传出,引来很多电话询问。 20世纪70年代中期,广播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人员增多,设备更新,直播已成历史,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30多人。为适应事业发展,市政府把老赤峰区旧址划给广播站,正好和三道街路北原广播站相对,在路南一个大院,三栋瓦房,直通四道街。 在这里,赤峰市广播站有了用武之地,广播站基本设施改善,建起隔音达标的大播音室和录音间,先进的麦克风和落地式现代录播设备使录播质量今非昔比。 广播宣传工作也大大提高,编播水平充分发挥,优异成绩得到自治区领导表扬。1881年至1983,全自治区广播新闻节目评比,赤峰市广播站连续三年获第一,被称为“三连冠”。 记者们采编的稿件一流;播音水平全自治区一流。当时赤峰广播站有名的男女主播是石德亮和周芳二人。 《内蒙古广播通讯》全文刊发了赤峰市广播站5次新闻改革的经验,并指出,“一句话新闻”,“记者现场口头报道”和“电话新闻”,这些在全自治区首创,引来各盟市旗县区广播站来参观考察。 之后,也就是1984年和1985年,自治区又举办了两届新闻稿件评比活动,(赤峰市己改为红山区),1984年再获第一名,1985年改为单篇新闻稿评比,红山区广播站大江采写的新闻特写《深深儿女情》以总赞成票第一获奖,这样,广播站连续5年获全自治区第一,被誉为“五连冠”,这是赤峰市广播站的高光时刻。 ![]() 20世纪80年代后期,红山区广播电视局成立,影像时代正式开启。街头大喇叭取缔了,家庭小喇叭淘汰了,电视机进入寻常百姓家。 各地电视台相继建立,红山区广播电视局也在三道街四道街之间建起一座72.4米高的铁塔,《红山电视台》应运而生。 ![]() 人们一定记得那个年代的初夕之夜,大街上只见灯光少有车人的情景,各家团团圆圆,都在家中看电视,看春晚,这是难忘的历史。 老赤峰广播站留给一代人难以磨灭的记忆…… ![]() 大江,本名姜俊文。大专学历,主任编辑。一九六九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担任原赤峰市(现红山区)广播站编辑部主任,红山区广电局副局长,巜红山晩报》副总编辑,总编辑,红山区广电局党委书记等职。2005年退休后又先后受聘于巜内蒙古晨报赤峰版》巜内蒙古商报赤峰版》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