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胜衰论”几点重要内容的展开丨《解构脾胃论》14

 熙越 2025-04-12 发布于上海

一、阴火的形成机制

李东垣在本章节里,前后多次使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同一件事儿。

由于这点非常重要,你若是能读明白本章所有与之相关的词句,也就能读明白东垣所有作品里的相关内容,甚至进而能辨认出《内经》里所有相关的表达。

因此,我在这里将这些语句摘录出来,一一展开下。

“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

中气/元气不足,不能上行于阳道。春夏主升浮,升浮不利,即春夏之令不行。气血津液的生成,是饮食入胃后先行于阳道,才能有效生成的。阳道不行,脏腑之气不得生。

后面的“阴气重叠”,是指该上行外达于阳位的气,不得上行外达,稽留在阴位。阴位气有余,即为重叠,亦为“阴盛”;该通行于阳位的气通行不利,即为“阳虚”。

气有余于里,或者说,卫气线不升→阴火线不降,因而内生郁热。

阴盛,是为阴火盛;阳虚,是为卫气虚。

本章里相似的表达还有:

“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

“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

“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

“由精气不输于脾,不归于肺,则心火上攻,使口燥咽干,是阴气大盛,其理甚易知也”;

“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是体有余而用不足也”;

“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阳气日以虚,阳气虚则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气下流,并于肾肝,是有秋冬而无春夏。春主升,夏主浮,在人则肝心应之。弱则阴气盛,故阳气不得营”。

以下这句也是:

“在人则缘胃虚,以火乘之。脾为劳倦所伤,劳则气耗,而心火炽动,血脉沸腾,则血病,而阳气不治,阴火乃独炎上,而走于空窍,以至燎于周身”。

不过这里又多交代了一个阴火盛的结果,即耗血伤血。

这是因为正常情况下,阴阳各安其位。阳气上行于阳道,阴气附于阴位之有形物质。阴气一动,即为阳气,随着阳气的正常升发,又会有后续的阴气得到补充;阴气得以补充后,又成了阳气升发的源动力如此循环不已。

而阴火,是不能正常升发的阳气所形成的,已丧失了生化之能力。因此,其本身既消耗了阴气,却不能象正常的阳气那样,经过升发后生成新的阴气。

所以说,阴火盛,伤阴气,伤有形物质,即东垣所说的伤血或血病。

本章类似的表达还有:

“风热郁而不得伸,附著于有形也风热下陷于地中也

“皆风热不得升长,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

“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土,阳气上于天,则各安其分也”;

“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

二、何为“阳道”?

东垣在其医论与医案中,反复无数次提及“阳道”。

阳道,也是后世所谓的脾胃升降,与东垣的本质差别所在!

常有人问我关于清代至今的诸多升降理论,我说他们都搞错了,根本不是古人的原意了。

无论《内经》还是李东垣,升浮都是指卫气通行于阳道,即:

从三焦-出于上焦-行于分肉-抵达皮毛。

在这个通行的过程中,卫气的道路为经络。

你可以将三焦/分肉/骨筋肉脉皮/皮毛等,譬喻为你家到你单位所经过的主要区域;而经络,为你脚下的道路。

经络不通,闭塞于某处,道路就走不通了。

东垣在本章里谈及“阳道”的文字为:

“经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且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

三、适当饮食与过度饮食

由于“饮食入胃,先行阳道”,因而进食的过程本身就是卫气通行于阳道的过程。所以,适当的饮食,是能够助力升阳的。

但若是过度的话,“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入则昏冒欲睡,得卧则食在一边,气暂得舒,是知升发之气不行者此也”。

饮食充塞于胃,阻滞卫气通行,反倒造成了卫气稽留。

四、脏腑之痿,不是后世的意思

本系列上一篇里专门用了一整篇,来谈两线一点的因果关系。

我探寻古书至今,除了张仲景,大概也只有金元极少数几位,如李东垣楼英等人,是最接近《内经》痿弱之原意的。

后世之所以会误解,与上面的“阳道”一样,皆因缺乏经络概念。

因为“痿”,是因卫气不得正常通行于经络。即便是所谓的“阴”不足,也是卫气稽留的产物。

在本章里,东垣前后用了四段文字来阐述“痿”的生成机制为:

元气不足→卫气稽留→阴火妄行阻滞→经络不行→痿弱无力或痛痹。

相关文字有:

“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

“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风,或生恶疮,或作肾痿,或为上热下寒,为邪不一,皆风热不得升长,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

“(阴火妄行)下行为阴汗,为外肾冷,为足不任身,为脚下隐痛”;

“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恶寒者是也。土火复之,及三脉为邪,则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践地,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冷,腹阴阴而痛,妄闻妄见,腰脊背胛皆痛”。

正是因为东垣具备着上述对于“痿”的正确理解,才会拟出“清燥汤”这样的方子来。

“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已下痿软瘫痪,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以清燥汤主之。”

湿热阻滞肺气/卫气,造成卫气稽留。一方面阴火阻滞经络,一方面“阴”难有效生化,因而东垣说“绝寒水生化之源”。不该通行的阻滞通行,该通行的生成不利,也就必然痿厥瘫痪。

所以东垣的清燥汤不同于其他的“清燥”方剂纯用润降滋降,而是如他的其他大多数方剂那样,兼顾两线:

“清燥汤:黄连去须 酒黄柏 柴胡已上各一分 麦门冬 当归身 生地黄 炙甘草 猪苓 曲,已上各二分 人参 白茯苓 升麻已上各三分 橘皮 白术 泽泻已上各五分 苍术一钱 黄芪一钱五分 五味子九枚。每服半两”。

对于“痿”“厥”等课题,今后会就《内经》来好好介绍下。

五、关于督任冲三脉之邪

东垣在本章里谈到他之所以舍弃老五方,是因为老五方解决不了三脉之邪。而三脉之邪不解决的话,又无法真正解决脾胃问题。

那么,什么是东垣想表达的三脉之邪呢?

关于“督脉、任脉、冲脉”的定义我就不赘述了,任何基础针灸学的书籍里都有,现在也有强大的各种AI大模型可以搜索。

我在这里要介绍的是东垣对此三脉的理解:

根据楼英在《医学纲目》里的摘录,东垣对督脉的理解是,其行附于足太阳经,而他对于足太阳经的评价为“诸阳之首,兼荣卫之气系焉”;东垣对任脉的理解是,其行附于“生化之元”的足厥阴经,因而“贯穿诸经,无所不系焉”;东垣对冲脉的理解是,其行从于胃脉,因而“诸经之脉无所不到”,为“十二经之海”,若冲脉气旺,则能主“生化升降”。

楼英应该是摘自于罗天益编辑的东垣《医学发明》里的,此书在明初就大部散佚了,所以目前也只能参考楼英的摘录。

尽管东垣只提到了督任冲三脉,但从他对三脉的理解来看,实际上是以“三”代指全部经络。

至于为何经络之邪不解,脾胃问题无法真正解决,也还是在于两线之间的因果关系。

经络之邪即经络层面的阴火阻滞不解决,卫气稽留就无法解除;卫气稽留不解除,阳道就无法正常通行;后续的提供全身组织脏器所需的气血津液等物质,就无法有效生成。那么,不管是脾胃还是其他什么脏腑的问题,也就无法真正得以解决。

关于因果,可参本系列上一篇内容。

六、火制法、酒治法

“以火、酒二制为之使,引苦甘寒药至顶,而复入于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浮沉之道”。

李东垣的酒制法,本号前后介绍过多次,是为“卫气线用药”或“外达张力用药”。

苦寒药经过酒制后,就兼顾到两线了。一药兼具“辛开苦降”或“升浮&降沉”。

七、关于“至而不至”

“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

“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

至而不至,是《内经》的原话。意思是虽然在某气该至的时候某气至了,但某气没达到其气该达到的正常强度。

东垣这里是指脾胃之气虽行而不足,因此对于脾胃自身而言,是为不及;对于脾胃胜的肝木则会出现妄行;对于脾胃所生的肺金则会因此受病;对于不胜脾胃的肾水则会随肝木妄行而妄行。

”从后来者为虚邪”,心火为脾土之母,因而心火为虚邪。李东垣解释为“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意思是心火不足导致脾胃升发不足,从而反生阴火。

因此,对于本应主升浮的心,升浮不及,东垣给出的药味参考为:“白术君 人参臣 甘草佐 芍药佐 黄连使 黄芪臣 桑白皮佐”。待到心火复气,即从升之不及转为升之太过,东垣则给出:“黄连君 黄柏臣 生地黄臣芍药佐 石膏佐 知母佐 黄芩佐 甘草佐”。

以上是心火的两线复气。

后面的肝木、肺金、肾水的参考用药,东垣没再分为两段,而是将两线合并在了一起。

倘若不具备两线或复气的认知,就会理解不了东垣为何在建议用药里,既有升浮药亦有降沉药。因为五脏之气皆不离于两线与复气。

关于“复气”,今后也会将《内经》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到时再深入了解。

八、治脾胃用药不定

“从权”及其近义词,是李东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

他在《脾胃论》的第二章里就提前交代了:治脾胃病用药不可定,“脾胃兼化,其病治之,各从其宜,不可定体”。

到了第三章,他再次强调治阳明厥阴不可定,须酌情用药:

“经云:病有逆从,治有反正,除四反治法,不须论之。其下云:惟有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此中,非中外之中也,亦非上中之中也,乃不定之辞,盖欲人临病消息,酌中用药耳所以言此者,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厘之失,则灾害立生

六气里,对于主湿的太阴、主火的少阳,古人说“从本”治,即治湿、治火;对于主寒的太阳、主热的少阴,古人说“从本从标”治,即治寒为主或治热为主;对于主燥的阳明、主风的厥阴,古人说“从乎中”。

《内经》的相关原文是在“至真要大论”篇,其夹杂在前后皆为“复气”的内容里。

按照复气的逻辑,太阳主寒水,必然先出现降沉太过的表现,因而主治寒(卫气线),待发生复气后主治热(阴火线)。

但对于阳明燥金主令或厥阴风木主令时,先出现的升浮降沉之偏则不定,因而要看具体所化之气,来决定两线用药之偏。

东垣为了支撑这一观点,在本章用了大段文字。宗旨皆不离于说明阳明厥阴为生化之本,比如:“况手厥阴为十二经之领袖,主生化之源;足阳明为十二经之海,主经营之气,诸经皆禀之。”

而东垣又认为,人体百病皆因生化不利。因此,用药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酌情使用,而不得有所偏倚。既不能固定偏于卫气线用药,也不能固定偏于阴火线用药。

围绕本章节的介绍,若有未尽之处,在之后本系列的介绍里,前后互参,进行联系与补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