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你如何写出好的诗词

 中诗报 2025-03-29 发布于河南

图片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图片

教你如何写出好的诗词

来源: 驶向一江秋

笔者结合多年读诗、鉴赏诗和作诗的实践,全面对如何作出好诗、如何鉴赏诗词进行普及性质的讲解,读后肯定能对诗友们有所帮助。

首先阐述一点,本文所说的诗,不包括现代诗,本文主要谈的是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兼含古体诗。本系列分享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作诗的基础知识和注意事项;第二部分是如何写出好诗。

本篇是第一部分,重点讨论的是作诗的基础知识和注意事项,如果想把诗作好,基础知识必须得很扎实。以下按照重要顺序逐一进行阐述。

一、意境

什么是意境?简单说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诗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意境就是“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如果你经常写诗,但你的诗读后没有令人值得回味的东西,那就说明你的诗没有意境,就注定不是好诗,还得在意境这方面多多修炼。

我们为什么要写诗?为什么诗能流传千年而不衰?为什么通俗、易懂的散文代替不了诗歌?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诗歌具有独一无二的意境,给人以精神愉悦的美感,这是其他文学体裁所代替不了的,所以把意境放在第一位来讲。

大家可以仔细回顾和品鉴品鉴,凡是流传到现在的经典诗词,其意境和立意都是很突出的。举个例子,唐代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可谓无敌意境的典范,笔者极其欣赏这两句。先看看该诗全文:

《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整首诗前面只能说是平平,并无多少特色和过人之处,但最后一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却极其精妙,直接把这首诗提高了数个档次,成为千年名篇。为什么?就是因为意境,细品一下,以景抒情,此情此景让人回味无穷。意境之无穷,简直无法用语言描述,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句不愧为“鬼魂之音”。笔者甚至怀疑,如果不是最后这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首诗能不能流传到今都难说。

再来看看贾岛的千古名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两句诗的意境让人称绝!读者可以仔细品味品味这两句,然后再在脑海中脑补一下“秋风阵阵,满街黄叶”这个场景,是不是诗意满满,美不胜收?这就叫意境!

如果一首诗没有意境,那它注定不是一首好诗。所以读者在写诗、鉴赏诗的时候,一定尤其注意意境。

下面是首笔者疫情严重期写给国外亲人的一首诗:

秋日一别复历冬,

大洋两岸美和中。

离愁已在青山外,

更有青山几万重。

前两句可谓平平,但最后两句“离愁已在青山外,更有青山几万重”却直接拉高了整诗的档次,把离愁别绪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这就是意境的魅力。

必须注意的是,意境美和辞藻华丽完全是两码事。有些人写诗特爱堆砌辞藻,这样读起来很华丽,似乎很美,但如果意境不佳的话是经不起细品的,算不上优秀的作品,这就是所谓的华而不实、虚无缥缈。我们不要走入堆砌辞藻、单纯追求语言华丽的误区。

意境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的,因为意境是个很抽象的、涉及全诗的概念,这是自古很多诗人都把握不好的地方,所以初学者不必着急,一步一个脚印,先慢慢学会立意,慢慢的感悟意境,再逐步的提高。

在意境这一点上笔者最佩服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短短几句话,大漠的粗矿和豪情展现无疑,脑补一下,一派大气景象,令人神往。像“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雪满弓刀”等名句,无一不是赢在意境美。

二、含蓄,忌太过于直白

诗的含蓄这点很重要,也是很多初学写诗的诗友把握不好的地方。其实诗的意境很大程度来自于含蓄,很好理解,太直白了,意境就没有了。

含蓄指的是诗意含蓄,跟本文第三点谈的语言晦涩完全不是一回事。什么叫含蓄?举个例子,你思念一个人,写一首诗赠他,不要直接写好想他,如“日夜思君千百遍”等等,而要写“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腰带为什么越来越松了?人为什么越来越瘦了?真的很含蓄。

再举个例子,有个比赛画“深山藏古寺”的故事,如何赢得第一?是画深山中寺庙的一角呢,还是画深山中一个小和尚挑水呢?无疑是后者,因为后者更含蓄、更精妙,中国文化历来崇尚含蓄美。当然含蓄要适可而止,不能含蓄到别人都看不懂。

分享一首笔者很喜欢的诗,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首诗很有意境,就是因为许浑写得很含蓄。许浑没有直接写和友人的友谊如何如何深厚,如何不舍。“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为什么喝醉了?满天风雨衬托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叫含蓄。

拿笔者《思乡》这首诗,举个不同的词,含蓄度不同的例子。

寒来暑往日悠悠,

几度相思几度愁。

一水东流终入海,

一舟驶往故乡秋。

第二句本是“几度思乡几度愁”,后来觉得太直白,就把思乡改成相思了,当然只是相对的含蓄了点,这首诗本身并不是多含蓄。笔者后续会针对诗的含蓄美进行专篇阐述。

三、诗的语言凝练,既不俗气和口语化,又不晦涩难懂

谈完诗的意境美,含蓄美,接着谈诗的语言美。用俗气的语言写诗是不可取的,这一问题比较常见,值得引起注意,否则会直接影响诗的格调和意境。

笔者曾经读到某诗词爱好者写的五言律诗,看出是下了一番工夫,整诗肯定经过反复琢磨和修改,总体说前面几句还是很不错的,但最后结尾来了一句“心情特轻松!”,直接把诗的档次拉到地上去了!注意,除非你故意写打油诗,否则不要用太口语化的语言,诗毕竟不是散文。

笔者很赞同诗的语言要通俗易懂,但不赞同诗的语言口语化和俗气话,这两者完全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大家都知道白居易的例子,老白的诗以通俗平易、浅近易懂著称。白居易写诗,追求文盲老太太都能听懂,否则他就要拿回去修改。但白居易的诗一点也不口语化、不俗气。大家可以多读读白居易的诗,相对于其他诗人,白诗很通俗易懂,但语言精练,出口不俗。笔者随便找了二首白诗:

《舟中读元九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是不是每首都通俗易懂而精炼不俗?笔者非常赞同白居易的观点,所以笔者写诗都非常通俗易懂,绝不追求偏僻而华丽的辞藻。

可以把白居易和李商隐做个对比,李商隐追求用典和隐晦,所以很多诗大家都读不懂,比如《锦瑟》、《无题》数篇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这是李商隐的特色,但不能阻碍李商隐成为诗之大家;但李、白两者的共同点,就是我所说的语言精练、不俗气、不口语化。

所以诗词爱好者们对语言凝练和非口语化要重视起来,不断提炼语句,提高诗词素养,这样作诗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要正确理解白诗的“通俗易懂”,不可被误导,不能写出口语化和俗气的诗句还振振有词,否则写诗水平会原地踏步走。

当然,也不能走入另外一个极端。笔者看网上很多网友写诗故意追求偏僻的词句和晦涩的语言,有些诗我读了好几遍都不知道啥意思,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这些晦涩诗的作者似乎认为,自己的诗别人读不懂就显得自己水平高,这其实是很不可取的,是故弄玄虚。据此笔者再强调一下,写诗要语言凝练,不通俗,不口语话,不晦涩,不故弄玄虚。笔者分享首小诗:

《秋钓》

浩浩水东流,

悠悠云不休。

扁舟杆笠客,

独钓一江秋。

这首诗,即使是初中文凭,也能一看就懂,没有任何偏僻的语句。

语言凝练,不通俗和不晦涩没多大难度,是大部分诗人都能做到的,初学者只要注意,就能够避免,关键点是能不能认识到这个问题。

四、惜字如金,尽量避免用虚字,避免字意重复

谈完语言,再谈诗的用词和用字,这也是语言美的一部分。

1. 作诗要惜字如金,一首诗没几个字,每个字都很重要,除了额外强调外,不要有重复的字、意出现。这一点是有些诗词爱好者把握不好的。

举个例子,“黄昏把酒问夕阳”这句诗初读起来意境还是可以的,但“黄昏”和“夕阳”明显字意重复了,所以要不得。这一点大家在作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下。

诗仙的《赠孟浩然》被史上很多文人诟病之处就是“红颜弃轩冕”和“迷花不事君”两句语义重复,所以我们普通人作诗更要注意这点,尤其是写律诗的时候要尤其注意。

2.诗尤其是格律诗,像“之乎者也”这类的虚字尽量要避免,争取做到每个字都有实际意义、每个字都不可代替!

可以回忆回忆我们能背过的诗,是不是字字明确、难以代替?比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不是至精至简、没有任何虚字?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大部分诗词爱好者都能做到,所以也就不深入地阐述了。

五、押韵

谈完以上三点作诗的注意事项,现在该谈谈诗的押韵了,押韵决定诗的朗朗上口,读起来是否流畅。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押韵,如果无韵不成诗,这点是共识。

首先先谈谈到底是用平水韵好还是用新韵好。关于这一点有不同的争论,笔者的观点是两者都可以用,如果用两者重合一致的韵那就更完美了。

但如果字的读音(韵母)变动太大,平水韵中的有些字用普通话已经不再押韵了,建议不要再用了,毕竟作诗是给现代人看的。

喝咖啡的人不一定比喝茶的高雅,所以用平水韵作诗的诗词爱好者也不必嘲笑用新韵的,发扬传统固然重要,与时俱进也是必不可少的。分享一首笔者的绝句:

《唐岛湾》

草碧花香柳色新,

东风湾畔醉游人。

海天同色水云起,

烟梦芳华又一春。

押韵也是有规则的,分享用韵的几个重要小知识点和注意事项:

1. 绝句首句可不押韵,2、4句必须押韵。但其实绝大部分绝句首句是押韵的,所以笔者建议写诗时尽量首句押韵,这样读起来更优美,更朗朗上口。这里要注意首句如果不押韵,首句末字应该是仄音,跟押韵时的平音恰好相反,具体可以看看下面第3条所举的例子。

2. 律诗首句也押韵,偶数句都押韵,都押平音韵。

3. 押韵(例如绝句的一、二、四句)都押平音,尽量避免押仄音,而非押韵句(如绝句第3句)末字应是仄音。这些共识是经过几千年考验的,我们应该遵守,毕竟像柳宗元《江雪》这样押仄韵的名篇凤毛麟角。这点有些初学诗的诗友要注意,我发现网上部分作品会存在这个问题。

举例首句押韵的例子: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二四句末的韵字“愁”、“楼”、“候”均为平音;而第三句末的非韵字“色”一定是仄音,大家可以看看其他绝句是不是也是如此?

举例首句不押韵的例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四句末的韵字“亲”、“人”均为平音;而第三句末的非韵字“处”同样是仄音,这跟前诗都是一样的。而后诗第一句的末字“客”因为不押韵,所以变成仄音了,这是不一样的地方,这些基本规律,诗词爱好者应该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找类似的例子。

4. 律诗颔联、颈联要一一对仗,这是为什么律诗比绝句难写的一个重要原因。

什么叫对仗?直接举例子最直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这就是对仗,跟对联的意思一样。

5. 排律除首联、末联外,其他各联都要一一对仗,这个难度就太大了,所以优秀的排律凤毛麟角,建议达不到一定水平先不要去写。

六、平仄

平仄决定的是诗的节奏美,平仄合规诗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节奏感强。

平仄是判定诗词作者是否入门的一个关键,也是诗词初学者比较难跨越的一道门坎,所以这里用较多的笔墨重点写写。

到底平仄需不需要?我的观点是平仄非常重要,但不能因为追求平仄而因形害意。

为什么平仄很重要?因为诗是有节奏感的文学载体,而平仄直接决定着诗的节奏感,平仄使诗读起来抑扬顿挫。网上很多诗看起来语言很美,光看感觉不出啥,但一读出声来就感觉有些别扭,为什么?就是因为平仄不对。你如果写近体诗,比如绝句、律诗,那平仄必须符合规矩;如果写古体诗,也不是完全不考虑平仄。如果前面讲的意境、语言、用词用字都符合要求,且平仄合规,这样无疑才是好作品;如果为了平仄去改字,破坏了意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平仄一定要追求,但不能盲目追求,不能以破坏诗的意境为代价来追求。

笔者再强调一遍,平仄很重要但不能特意追求,不能因形害意。更不能脱离实境去迎合平仄。什么是迎合平仄?举个例子,比如你看到朝阳很美,于是写了首诗,但把“朝阳”放在诗里平仄不符,于是改成“落日”;或明明看到的、想写的是“黄鹂”,因为平仄不符,改成莫须有的“杜鹃”,这都是迎合平仄,背离了作诗的本意,背离了你的本心。

诗不是格式游戏,不要成为平仄的奴隶,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我坚持认为诗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真情实感,而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坐在屋子里整天琢磨遣词造句和格律。

笔者曾在网上看到一诗词爱好者,说孟郊的《登科后》平仄不符合规律,他给重新修改了一下,我看了一下,改了以后平仄是很合规,但诗的意境全没了,这就叫因形害意,不可取。《登科后》平仄确实不符合近体诗规则,但这恰是这首诗的优点和高明之处。看看这首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写在什么时候?登科后嘛,那时候孟郊高兴的手舞足蹈,“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的诗句脱口而出,又不是躲在屋子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憋诗句,哪还顾得上什么平仄,这正反映出作者登科后的兴奋和张狂,你给一改反而失去这种兴奋与张狂了。这也是为什么我把意境放在第一位,而把平仄放在第五位的原因。

所以鉴赏诗要结合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形来,而不要拘泥于某一细枝末节,这是诗词鉴赏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

李白为什么不爱写律诗?因为平仄束缚了诗仙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杜甫的律诗为什么登峰造极,因为诗圣追求平仄和意境的天衣无缝结合。两者走的不同的路子,都达到顶级的水准,没有谁比谁更高明,适合自己的风格就好。同样平仄也没有好坏,只是看你怎么利用它,但绝不能因为自己不懂平仄就贬低它。

讲完战略就该讲战术了,平仄如何运用?

格律诗的平仄大致追求的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每句诗第二、四、六个字必须符合“仄平仄”或“平仄平”这两种规则。例如绝句中四句,只有“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起平收和“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起仄收这两种平仄格式,其中的平与仄的顺序不可乱改。看下面两个例子。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平仄平,仄平仄)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仄平仄,平仄平)

《望天门山》黑体所在的二、四、六位置就属于第一种平起平收的例子。

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仄平仄,平仄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平仄平,仄平仄)

而杜甫的《绝句》黑体所在的二、四、六位置就属于第二种仄起仄收的例子。

另外大家看到了吧?绝句的二、三句平仄一定是一样的,这叫相粘;而一、二句之间,三、四句之间平仄是相反的,这叫相对。相对和相粘不要错了。

插一句,需注意的是,古韵和新韵有些字的平仄是相反的,因为取消入声的原因。比如上诗中的“泊”,还有“笛”、“敌”、“一”等很多,因为这些字在古韵属于入声字,属于仄音,现在按照新韵则属于平音,按照新韵一二声就是“平”,三四声就是“仄”。

另外,一三五不论也是相对的,因为如果不论就会出现三平尾、三仄尾、孤平等,可参见本文的第六部分。

其实弄懂平仄不难,难就难在你选的那个字的平仄在诗中的位置恰好合适,这点非常难,经常需要不断调整。如果写的一首诗某处平仄不符合要求怎么办?有没有使平仄改成符合要求的技巧呢?是有的。下面是笔者总结的,使平仄从不符合要求改到符合要求常用的几个实用小技巧。

1.换字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似”所在的位置明显应该是平不应该是仄,所以改成“如”就OK了,所以崔郊这首诗原诗是“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如果懂平仄大家也就不会记错原诗了。

2.更换词的顺序

这个非常实用,从古至今用的都非常广泛。

汉语非常有意思,两个词的顺序可以变换,而意思不变,这点英语就不行。比如“长安西望不见家”可以改成“西望长安不见家”,意思不变,但平仄合适了;笔者的一句诗,“暮雨潇潇落红多”可以改成“潇潇暮雨落红多”。要注意,有时候调整顺序即使意思不变,意境可能会改变,所以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改整个句子

如果以上两条都不可行,那只有改整个句子了。但要注意,改后的句子意境等跟原句差不多或更好才行,否则干脆不如不改,当写古体诗就是了。

古体诗虽然平仄不是严格按照以上规律,但平仄也不是一概不论的,举个极端例子,一句全平音或全仄音是不建议的。

六、注意避免三平尾、三仄尾、孤平

前人总结出诗词“八病”,我认为有点吹毛求疵、因噎废食了,因为这些并未影响到诗的意境或节奏感。写诗需要有规矩,但要适可而止,并不是立得规矩越多越好,规矩多了就成了格式游戏,写诗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会极大的限制诗的发展。“八病”是小病,成为格式游戏这是大病

考虑节奏感和美感,笔者认为作诗除了注意押韵、平仄外,顶多再注意避免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就足够了。像“八病”那样吹毛求疵的说法,不必去考虑!

三平尾、三仄尾是指绝句、律诗某句尾三字全是平音或全是仄音。举个例子“潇潇暮雨残红多”,最后三个字“残”“红”“多”都是平音,所以就属于三平尾,可以改成“潇潇暮雨落红多”,就OK了,这其实也就是笔者上面讲的平仄的第一个技巧。

孤平,一般的说法是格律诗后五个字除了韵字外只有一个平音字,其余全是仄音,这是要避免的。如“天阔任鸟飞”,除了韵字“飞”只有“天”一个平音字,就是孤平,可以改成“天高任鸟飞”。

三平尾、三仄尾、孤平如何避免同样可以参见上面关于修改平仄的小技巧。

好了,先写到这里。读了以上知识,大家是不是对作诗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作出好诗更有信心了呢?如果是的话,请关注笔者的后续作品。

上篇就讲到这里,此篇主要讲了作诗的基础知识和注意事项,如果读者把这些都掌握了,写出的诗水平不会差到哪里去。

本栏编辑||海底月

中诗报声明||非商业行为。凡该公众号原创作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个别稿件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方便删除。

中诗报提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为创作者提供参考和交流  新诗与诗词探讨原创投稿邮箱:zgsgb2@126.com

链接阅读更多

从一首小诗的生成看格律诗的创作

如何看待AI创作的诗歌

AI写诗是否代替了人脑写诗

人写的诗越来越像ai写的诗

DeepSeek让诗人这个职业可以消失了

一分钟教你学会写诗

为什么你写的不是诗

诗歌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粹

格律诗的八大禁忌和写作技巧

诗歌的整体结构

诗词的六种结构方法

诗歌创作中的断韵和下沉

女性诗歌与日常生活变迁

新诗的语言

掌握写好绝句的六点要诀

诗人如何从绘画中汲取灵感

揭秘《定风波》填词实例

诗歌合为事而作

漫谈学习和写作律诗的方法

当代诗歌叙事性必须有所控制

诗词的功能和诗人的社会责任

诗词常见四大病症及处方

平仄快速入门之我见

有些新诗不是“诗”而是“句”

不能用科学逻辑评判诗歌

现代诗的意象与隐喻

诗歌具有可读性

写诗要学会善用各种表现方法

写诗无非就是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认识

打好抒情的基础才能写好诗

口语白话诗歌写好同样受到欢迎

现代诗如何有意味地显示

写诗多用相对简洁的语言和巧妙的新意

怎样写诗最有意境?

十五种常用诗歌表现手法

把诗歌当成一件严肃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