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卦卦义解析(连载13)

 学齐宜荷 2025-04-13



对于太愚的“汉文字源于周易”说,许多人一定不以为然,其中的原因,一是受所谓主流正统学者的影响,认为汉文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岀来的。这是一个高大上的说法,深得劳动人民的心。二是受周易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影响。对这两种说法要加以必要的辨析。
第一,逻辑严谨的汉文字,只有具备过人智慧的有闲群体才能创造,而在文字初创时期,劳动人民生活无着,丧失基本自由,因此不具备创造逻辑复杂的文字的基本条件。
第二,汉文字从初创(甲骨文)到早期的演变(金文、古文、籀文等),到最后发展出最成熟的小篆文字,历经数千年,但有一条贯穿始终的逻辑维系其中,这一点依靠一盘散沙的劳动人民,很难做得到,只有依靠某个群体的师承关系才能做到。
第三,汉文字经历甲骨文——金文——古文(籀文)——小篆等文字体裁的演变,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保持逻辑的一脉相承,周易的师承关系起根本作用,其中,三公(“坐而论道,谓之三公”)、大宗伯、小宗伯等王族成员和贵族是其中的主要群体,儒士阶层是辅助群体。以雷地豫卦的豫字来说,从予,而小篆予字,是一个倒三角形和一个正三角形加一竖,只有用周易模型的地盘离卦(其卦位是倒三角形)和地盘坎卦(其卦位是正三角形)与天盘离卦(离卦乃天之位,天乃道,道乃丨)的关系才能抽象出来,这是汉文字源于周易的铁证,同时,由于周易在早期是王族的秘器,因此,这也可以作为汉文字源于早期的王族成员和贵族的证据。
第四,古人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造了一批字根文字(这类文字所占汉文字的比例不多)——例如小篆“又”字取象于右手——然后通过周易模型进行演绎,把这类字根文字和其他字根文字(象数文字、干支文字、物象类字根文字等)作组合,从而抽象出能够表达逻辑的复合型汉文字,例如,豫字、建字、侯字就是这样抽象演绎出来的。
第五,中国的古典著作(例如《周易》)对于文字源于周易说是认可的,但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搞清楚周易及其卦象的概念,因此无法实证周易能够“言乎象者也”和能够“观象制器”,至近代,阶级斗争史观派占据了舆论高地,该派系不加青红皂白地否定周易甚至于把它当作纯迷信打入十八层地狱,加上疑古派从中添油加醋,汉文字源于周易说便被抛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