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品名: 緑釉絞胎碗 画像番号: C0091077 撮影部位: 底 列品番号: TG-2452 作者: 磁州窯 時代: 北宋時代_11-12c 形状: 高4.3cm,口径10.4cm 数量: 1口 フィルムサイズ: 4×5 撮影日: 2007-07-06 馆藏: 东京国立博物馆 声明: 本笔记专为学习、教育、研究和欣赏目的,任何人不可用于商业目的,否则将承担著作权侵权责任。 百度百科对绞胎瓷介绍如下 “绞胎陶瓷亦称“绞泥”、“搅胎瓷”、 “透花瓷”。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靖康之变后失传。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 北宋时,绞胎瓷在焦作当阳峪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其他地方也少量生产这种瓷器。《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记载:“当阳峪窑,宋代北方民间瓷窑。窑址在河南修武当阳峪,故名。”绞胎瓷釉色光润莹亮,装饰技法有刻花、半画半刻、填彩、三彩式绞胎等,其中以绞胎技法最具有当阳峪窑的独特风格。 焦作当阳峪现存大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是我国目前现存三大窑神碑之一,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窑业之繁荣。碑文记述立庙之因:“……遂益蜀日发徒,远迈耀地,观其位貌,绘其神仪,而立庙像于兹焉。”“世利兹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口……”由此可见当阳峪窑场繁盛之状况。” 声明: 本笔记图片是根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协议国际版”许可证(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使用东京国立博物馆官网提供的照片剪切修改而成,专为学习、教育、研究和欣赏目的,任何人未获得博物馆许可前,不可用于商业目的,否则将承担版权侵权责任,特此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