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名医王清任说:“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他所创制的大名鼎鼎的五大逐瘀汤(血府,身痛,膈下等),以及三味药见长的黄芪赤风汤,均以此为宗旨。 气血调和,则百病不生。 黄芪赤风汤紧扣这一点,方下曰:主治瘫腿,诸疮、诸病,或因病虚弱,服之皆效。无病服之,不生疾病。 达成这一切的特色,是黄芪生用,重用。 且看: 黄芪(生) 60g,赤芍3g,防风3g。 水煎服,早、晚各1剂。小儿减半。治瘫腿,多用一分,服后以腿自动为准,不可再多。 重用生黄芪,并非本方独一份,也并非王清任所创方剂的独一份。在王清任所创治半身不遂的补阳还五汤中,生黄芪的用量高达120g,远远超出它药用量。 本方主治的瘫腿,也包括了半身不遂。王清任特意指出可多用一份,也就是双倍用量,那生黄芪也就达到120g了。 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说: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所以这种重用的结果,能把血压降下来,而高血压确实可引起半身不遂,偏瘫。国医大师郭诚杰对此作了更多解读: 重用黄芪之量,大于30克,才可发挥升举下陷、固气摄脱和益气通脉之效。 所谓益气通脉,正是指通血脉经络,从而起瘫,治肢体不遂。 且这三大好处,也为黄芪赤风汤可“治瘫腿,诸疮,诸病,或因病虚弱,服之皆效。无病服之,不生疾病”提供了依据。 比如就本句里提到的诸疮来说, 体质差、气血不足的人长疮疡,塌陷晦暗,缠绵不愈。这种情况,需要鼓舞阳气,补益气血。而大量生黄芪不仅补气生阳,升举下陷,还可以促进血的生成,托脓外出。 就本句里的“诸病,或因病虚弱,服之皆效。无病服之,不生疾病”来说, 若把黄芪赤风汤比喻为一艘船, 黄芪就是那好天气和一路而顺的风(生阳补气,益气通脉)。 赤芍就是那个桨,桨划动起来,把阻挡船行进的瘀滞荡开(破血化瘀)。 防风就是那帆,能挡风雨(散风寒与除湿),从而给船提供动力,让这艘船在黄芪的带领下,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调和营卫以扶正,祛风通络以祛邪,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的境界。 所以本方运用颇广, 比如气虚血瘀、湿热下注下焦会阴所致的痔疮下血、肛周脓肿、生殖器疱疹等病症,可用其升阳举陷,托毒排脓,活血祛风。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等,可用其补气行滞,熄风镇痉。 下肢动脉闭塞症, 脑梗塞,颈椎病,三叉性神经痛等,可用其益气通脉,活血化瘀。 另有慢性鼻炎,可因正气虚致血瘀,血瘀则气血运行受阻,清气不能上达,再遇风邪堵路,故鼻塞。血不利则为水,故流涕。用黄芪赤风汤补气化瘀,祛风通络。 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