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中医所讲的“回阳九穴”是一组具有急救作用的穴位,主要用于阳气暴脱、危重病症(如休克、昏厥、虚脱等)的救治。 这些穴位通过激发阳气、通络醒神、调和阴阳来达到急救效果。 回阳九穴的组成与功效 1. 哑门穴(督脉) ![]()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功效: 开窍醒神,主治暴喑、舌强不语、中风昏迷。 配伍: ![]() ![]() 常配人中(水沟穴、百会穴用于中风急救;针刺需注意危险(深层为延髓,专业人士操作)。 2. 劳宫穴(心包经) ![]() 定位: 掌心第2、3掌骨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功效: 清心泻热,宁神醒脑,主治高热神昏、心痛癫狂。 配伍: 配涌泉、十宣穴用于高热惊厥。 ![]() ![]() 3. 三阴交(脾经) ![]() 定位: 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 功效: 健脾益肾、调补气血,主治虚脱、妇科急症。 配伍: 配关元、足三里治气血暴脱。 ![]() ![]() 4.涌泉穴(肾经) 定位: 足底前1/3凹陷处。 功效: 引火归元、醒神救逆,主治昏厥、中暑、小儿惊风。 配伍: 配百会、人中用于阳气上越型昏厥。 5.太溪穴(肾经) ![]() 定位: 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 补肾纳气、回阳固脱,主治肾阳虚衰、气喘欲脱。 配伍: 配复溜、气海治肾虚喘逆。 ![]() ![]() 6. 中脘穴(任脉) ![]() 定位: 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 功效: 调理脾胃、温中回阳,主治胃气衰败、呕吐虚脱。 配伍: 配足三里、内关治急性胃肠功能衰竭。 ![]() 7. 环跳穴(胆经) ![]() 定位: 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处。 功效: 通经活络,主治下肢痿痹、阳气不通之危症。 配伍: 配阳陵泉、委中治下肢瘫痪或痹痛。 ![]() ![]() 8. 足三里(胃经) 定位: 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功效: 补益气血、扶正培元,主治一切虚损急症。 配伍: 配关元、气海用于元气暴脱。 9. 合谷穴(大肠经) ![]() 定位: 手背第1、2掌骨间,平第2掌骨中点。 功效: 疏风解表、通络镇痛,主治高热惊厥、面口急症。 配伍: 配曲池、大椎治外感高热。 ![]() ![]() 急救组合: 回阳九穴常联合使用(如涌泉+劳宫+足三里),或根据病症选择配伍。 虚脱症:足三里+关元+气海 中风昏迷:哑门+人中+十二井穴 高热惊厥:合谷+曲池+十宣刺血 注意: 1. 回阳九穴版本存在差异(部分文献或实际操作中包括“人中”或“十宣”)。 2. 急救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尤其哑门、涌泉等穴深刺风险高。 3. 需结合现代急救措施,不可替代必要的医疗干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可灵活掌握,辩证治疗,具体操作须专业人士指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