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故摄政王......义皇帝,庙号成宗” --- 清朝 六(顺治六年、七年)
内蒙古鄂尔多斯 伊旗郡王府 (2019. 05. 26)
从龙获封 未改旧习气 易时换代 始受新风俗 生计使然
【景点介绍】: 郡王府位于王府路王府巷西侧,是伊金霍洛旗旗府所在地阿勒腾席热镇上的一所古建筑,是鄂尔多斯七旗一区内现存唯一完整的王爷府。 郡王府分前后两院,总占地面积2105.7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40.44平方米。府院外围建有土城墙,高丈余,宽五尺(1928—1930年建成),总占地面积15000余平方米。王府前院于1931年建成,占地面积939.52平方米,建筑面积465.78平方米,共13间住所。前院门庭对面建有一牌楼,两侧刻对联,左联为“一盟之首,统承福禄,全旗高明,世袭王基”,右联是“屏为谭府,福星高照,司执全旗,仁政施行”,可惜已毁于“文革”时期。后院于1936年建成,共16间住所,占地面积1166.27平方米,建筑面积574.66平方米。王府前后两院由两丈余高的青砖墙(墙上建有城垛口,用于防御)连成一体。
【历史背景】: 清军入关前,成吉思汗第二十代世孙鄂尔多斯部落首领额林臣率部归顺后金。清顺治六年(公元一六四九年),清王朝对鄂尔多斯部落分旗而治,置六旗。额林臣被清世祖封为多罗郡王,并任伊克昭盟第一任盟长,其封地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俗称郡王旗(1958年该旗与扎萨克旗、达尔扈特部辖地合并为伊金霍洛旗)。郡王府为郡王旗扎萨克(“扎萨克”是蒙语,汉意为“治理”)的私邸。由于历代王爷的世袭更替,其王府亦不断迁徙。郡王府始建于台吉召,之后又迁于昌汗伊力盖召、吉盖特拉、独贵什里等地,其间住所多为蒙古包。绪初年,王府迁至阿镇东南距现存郡王府驻地约一华里的乌兰木都,其住所为15间瓦房和部分蒙古包。光绪二十八年(一九零二年),郡王旗第十四代扎萨克特克斯阿拉坦呼雅克图袭位后,王府正式迁至现存郡王府所在地,其住所为半砖木结构的9间正房和6间土建平房,并用沙柳扎围做院。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该旗第十五代扎萨克图布升吉尔格勒多罗郡王请来山西偏关匠人宋二等三十余名能工巧匠,开始郡王府的翻新建设,到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完工,整个工程耗资13800余银元,相当于该旗当时一年半的全部财政收入。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生活方式是游牧还是定居,不是哪一个朝代决定的。以鄂尔多斯的自然条件,在清朝时想为农耕定居生活方式似乎比较困难 --- 缺水。进入民国,虽然农耕仍困难,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基础。
【旅游趣事】: 从成陵的文化区前门出来,请一对向我问路、打算去陵园区的夫妻顺路开车把我带到了路口。站在长途车经过的地方,刚点了颗烟,就有黑车司机上来问我去哪儿,当听到要回伊旗时,就给我报了个“五十”的价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叼着烟往另外一边溜达 --- 这还好几辆黑车呢!第二辆就给我报出了“二十”,依旧没犹豫,拉门就上了车。车上还有一个人跟司机是一起的,想想回城的路上,没什么“鸟不拉屎”的地方,觉得不必担心什么,就和司机商定去郡王府,然后就一边走一边聊了起来。感觉司机说的话,舌头根子有点发硬,而且带山西口音,后面那哥们打电话,除了数字能听明白,剩下一句也听不懂。等他打完电话,接着聊才知道这两位是蒙古族,说的话是“晋蒙协和话”。一路畅行,没什么“插曲”地到达了郡王府门口。
北京 施愚山故居
弟子小说世间闻 不意而红
【景点介绍】: 施愚山在北京的故居位于骡马市大街铁门胡同11号的宣城会馆,为一处四合院。已完全沦为普通的大杂院,仅门口斑驳的门框和厚重的房瓦,露出这个院子曾有的富贵。门外,由西城区文化委在2013年1月挂上的“施愚山故居”金属牌显示出这是一处文物。
【历史背景】: 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号愚山,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属安徽)人,顺治六年进士,曾任山东学正。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有“燕台七子”之称,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处“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知道施愚山这个人物,是从小说《聊斋志异》的《胭脂》篇,原本以为是个小说人物,没想到是个真人。网上讲施愚山是蒲松龄的老师,要说施愚山有蒲松龄这么个弟子,也够“无语”的了 --- 一辈子科举不中,绝对不是好学生,可这老师还得靠这“不着调”的学生来成名。成名呢,名还给成“歪”了 --- 把一个诗人给塑造成神探了!
【旅游趣事】: 找到这地方不难,进院子也没人拦着,不过也就门楼看上去还是那么回事,院子里完全是个大杂院,院子里的过道甭说车,就是“错人”都是侧身,这还有什么可看的啊!
安徽铜陵 大通镇大士阁
朝拜地藏先问心 名山伊始
【景点介绍】: 大士阁位于大通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初名相水寺,亦名普济寺,重建后的大士阁占地面积近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已建成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地藏殿及观音殿等,另有五百罗汉堂、讲经堂正在修建,总投资已迁千万元,初具规模,香火日盛。
【历史背景】: 大士阁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相传唐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千里上九华悟道修炼,终成地藏菩萨,曾途径神椅山落脚休息,大士阁即为九华僧人追慕而建,此后十方僧俗朝礼九华必经此地,香火十分兴旺。清光绪二十六年修《九华山志》所绘“九华山东南第一天台胜景全图”中,大士阁被列为九华一景,至此大士阁成为圣地迎接江浙沪及东南亚信徒的重要驿站,又被称为“九华山头天门”。后经抗日战争和1954年特大洪水及“文革”的人为破坏,大士阁及其他寺宇均遭严重毁损,大都已不复存在。 1998年11月5日经铜陵县人民政府批准,决定将慈林精舍迁往原大士阁旧址重建大寺阁,并于2003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举行了佛像开光典礼,49尊贴金佛像隆重开光。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以大士阁的位置和功用,怎么感觉像给九华山收门票的呢?
【旅游趣事】: 大士阁是在大通镇“旅游计划”之内的,可沿着主街走到头,也没发现其所在。在街口的景点指示牌上,才知道大士阁在镇外。站在街口上,远远地就看到隐约中一片飞檐高顶,想必就是大士阁。看上去不近,走起来虽然不远,但脚底下的路是碎石头铺的,还真够硌脚的。十分钟,才走到山门前。进了山门,看到的又是一片搭着架子的殿宇。好歹大雄宝殿已经维修完毕,也就只能来个“见佛不见僧”了。寺里转完一圈,还得沿着那条硌脚的路走回去。
广西桂林 叠彩山成仁碑 (2013. 11. 05)
南乡子
硝烟散,战声宁, 终难双柱顶朱明。 已是举国多换代。 人无奈, 何必轻生因战败。
【景点介绍】: 叠彩山公园位于桂林城北、漓江西岸,是市内主要名胜之一。走进叠彩山门,迎面便是一大青石碑竖立,上书“常熟瞿忠宣、江陵张忠烈二公成仁处”,落款为:抚粤使梁章矩(道光二十年[1840年],梁任广西巡抚兼学政)。山门内右侧,有纪念瞿、张二公的仰止堂。
【历史背景】: 南明永历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瞿式耜和兵部右侍郎张同敞率兵抗清,于三年多对间中击退清兵3次,第4次不幸兵败,1650年11月28日桂林城破之时,放弃逃生,坐待清兵,以求成仁。明朝降将,清定南王孔有德屡加劝诱,他们坚决不投降,至死不屈。1651年1月8日,瞿、张二公于叠彩山就义成仁。瞿、张二公殉国后,永历朝分别赐以文忠、文烈的谥号。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此时天下已经战火纷飞了几十年,老百姓也“疲沓”了 --- 不管谁掌权,赶紧让我踏踏实实过日子吧!这才是南明各政权存在时间不长的真实原因 --- 没有社会基础。此二公若真认识到这一点,不知还会不会“成仁就义”。
【旅游趣事】: 进了叠彩山公园,沿山路往上走一小段,就到了叠彩山门。走进山门,迎面就是这几块石碑。瞿是小姓,读史书时对于“瞿式耜”这个名字是很容易记住的,而对于“张同敞”这个名字却着实没什么印象,只觉得“江陵张”这几个字有点“扎眼”。本来我就对这种“誓死效忠前朝”的行为很不屑,加之是北方人,更不会对南明各政权持什么肯定态度,简单地看了一圈,就顺着山路接着往上爬了。回家上网一查,才知道张同敞何许人也 --- 敢情这哥们儿是张居正的重孙子。 浏览更多景点照片,请到本馆《相册》目录下的相应位置寻找。 |
|
来自: 汉家月明 > 《《我走过的中国历史》第八轮(连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