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所作、大禹所刻,道教《五岳真形图》,历史上最早的地图?

 见青黄 2025-04-14

爬过泰山去过岱庙的朋友,或者去过嵩山中岳庙的朋友,应该都见过神秘的道教符箓——《五岳真形图》。

“泰山如坐、华山如立、恒山如行、衡山如飞、嵩山如卧”。如下图:

黄帝所作、大禹所刻,道教《五岳真形图》,历史上最早的地图?

它是道教神秘的道符,传说是太上道君传下来的。晋代道士葛洪说,修道之人最重视的秘文有两种:《三皇文》和《五岳真形图》。

《五岳真形图》是道人入山修行的法宝:

《抱朴子》云: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其山中鬼魅精灵、虫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

也就是说,这玩意儿不仅能避开鬼魅精灵,还能驱赶猛兽毒虫乃至妖怪,那是一个百毒不侵、万邪避退。

为啥如此神奇呢?

《五岳真形之图》碑中的序言就说了:“乾坤之内,五岳者谓之神”。

意思是五岳各有神灵镇守,统率着自己领地上的大小神仙。所以,每一个图符就像帝王的兵符,只要一合符,那就是屠龙刀出鞘:“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不过呢,每一个图符只在自己的地盘上好使,要想行走天下如履平地,则须集齐五符,那时候就“五符在手,天下我有”。

黄帝所作、大禹所刻,道教《五岳真形图》,历史上最早的地图?

关于《五岳真形之图》的来历,道教传说啊,痴迷于神仙之道的汉武帝,就曾死皮赖脸地向西王母求取《五岳真形图》。

求得之后秘藏于柏梁台,后因发生火灾而被烧毁,时间地点都说的有鼻子有眼:

谨按汉武帝元封二年七月七日夜,西王母亲降,见王母巾器中有书卷,紫锦囊盛之,亦是斯图。《汉武帝内传》:武帝问(西王母):“此书是仙灵之方耶?不审其目,可得瞻盼否?” 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

还有一种说法相对靠谱些:相传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中,记载了一段佚事:

“禹经诸五岳,使工刻石识其里数高下,……不但刻度五岳,诸名山亦然。……臣先师谷希子者,太上真官也,昔授臣昆仑、钟山、蓬莱山及神洲真形图。……武帝欣闻其说。明年遂复从受诸真形图,常带之肋后,八节当朝拜灵书,以求度脱焉。”

意思是说,大禹曾经令人将包括五岳在内的天下名山的“里数高下”之数,刻在山上的石头上。东方朔的老师曾经传授给他昆仑、钟山、蓬莱山还有神州的真形图。

早在太初年间,冯翊人李克就曾向汉武帝献过《五岳图》,汉武帝一高兴,就封他为“负图先生”。

东方朔是在这个基础上又献上了一批新的“真形图”,汉武帝就更高兴了。他把这些真形图佩戴在自己的肋后,逢年过节地朝拜灵书,以求超脱成仙。

排除这件事的神话因素,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东方朔口中的《真形图》,最初可能是大禹治水所刻的山岳地图。

日本江户时代有个叫平田笃胤的神道家,收藏了唐代之前的一幅《五岳真形图》,其中的东岳真形图实际上长这个样子:

黄帝所作、大禹所刻,道教《五岳真形图》,历史上最早的地图?

明人编著的《华岳志》卷一《古本灵宝西岳真形图》引有所谓《东方朔序》,对此类图形做了形象的解释和描述:

《东方朔序》:《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于旧笔,锋芒乎岭。云林玄黄,有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趣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焉。

东方朔点明了《五岳真形图》描绘的是“山水之象”,即地形变化,“盘曲回转”;而“陵阜形势”,表现山峰地形的错落高度,“高下参差”;还点出山岭的脊与图中的毛笔的锋芒有关。

“下观规矩”,是用规矩测量;“拟纵趋向”,即有俯视之意又指图有方位。可以说,确实是带有地图性质的描述。

对此,国内有教授专题研究说:“东岳真形图内,泰山的山体、山峰、山谷、洞穴、河流水源、登山路线、物产等多项内容,均以地图符号或注记方式,不同程度地得到近乎地理实际的技术表达,构成比较准确的泰山区域地形图,且具有近似等高线的特点……”

其实就这副“彩绘”真形图而言,黑色的线条表示山形,红色表示水源,黄色或白点是洞穴口,一目了然,便于使用。

这种地图性质,在后世一些道士的对真形图的描述里面,也能不同程度地表露出来,比如南宋道士陈田夫在谈及《五岳真形图》的制作方法时说:

《南岳总胜集》:一者五岳山符,安镇方岳,檄召万灵,太上真文也。二者五岳山蹠,神仙倒景,俯视山川之蹠,写其曲折蟠薄在地之势也。三者五岳山形,取其峰峦、洞室之所在,神芝、灵草之所生,高下丈尺等级之数,东西南北里舍之限也。四者五岳山骨,取其骨体之所像,枝干之所分,上法星文,下主人事之所起也。五者五岳山水穴窦之图,取其泉液之所出,金宝之所藏,地脉之所通,而为之图也。

所谓“俯视山川之蹠,曲折蟠薄在地之势”,与今天我们对山脉画等高线的俯视图太像了。比如《南岳真形图》,即使经过演化,还是能从其形状看到南岳衡山的整体轮廓:

黄帝所作、大禹所刻,道教《五岳真形图》,历史上最早的地图?

而“取其骨体之所像,枝干之所分”,则和今天地图上对山脉的形状、分支画法很像;“山水穴窦、泉液所出、金宝所藏、地脉所通”,则画出了这座山的水系、矿产、地脉等的分布。

看到这些,我就想起了《山海经》。《五臧山经》里随便一座山的描述,何其相像!比如:

《五臧山经》:又西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

如此,我们是否可以想象一下,大禹治水,不仅命人考察了山脉的整体走向,甚至连一些名山的详细地形图都画出来了,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五岳真形图》,已经不是早期的那些个了,早就让道教改造的变了味了。目前泰山岱庙和嵩山中岳庙内的两幅图,都是明朝时期刻制的。

就拿东岳图来说,是变体的泰山的“泰”字,还含有东方青龙的“龙”的图象元素,它的功能也就由实用的地图演变成道教所谓的“护身符”了。

黄帝所作、大禹所刻,道教《五岳真形图》,历史上最早的地图?

而且还“上法天文”,将真形图中原来标明山巅的白点,演绎成了圆月,完全失去了本来面目。

那么,既然是地图,为什么道士们如此重视呢?为何又成了道士口中的道符了呢?

李白有云:“五岳寻仙不辞远”。古代道士为了寻仙访道,负笈仗剑,云游五岳。但是山路艰险、毒蛇猛兽危机四伏,如果有《五岳真形图》这样的地图,就可以进山不迷路,而且哪里有可供栖身的洞穴,哪里有特殊的药材矿藏,都一目了然,实在是采药炼丹、餐风饮露的必备指南,可不是妥妥的护身符是什么?
《五岳真形图序》文中又说:“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帝乃自造山,躬写形像,連五图之後。又命拜青城为丈人,署庐山為使者,形皆以次相续。此道始於黄帝耳。”

这一段论述,又说五岳与诸山之图,是黄帝所为。按这种说法,则中国古代开始测绘山岳地图的时代更早。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掘三幅彩色地图,其中一幅地形图中有九嶷山地区的描画,采用了闭合曲线表示山体的范围以及谷地、山脉,并辅以侧视俯视相结合的方法表示了九嶷山耸立的峰丛,专家们认为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古典地图。

黄帝所作、大禹所刻,道教《五岳真形图》,历史上最早的地图?

不幸地是,汉代已经具备的地图绘制方法,到了晋代时已无人知晓。晋代地图学专家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与马王堆的地图相比,制图水平似乎反而有所下降。

黄帝所作、大禹所刻,道教《五岳真形图》,历史上最早的地图?

说到此处,我不由地感叹远古时的科技水平,《五岳真形图》作为一直被视为道教迷信的符箓,实际上却可能是古代一种被扭曲了的科学遗产。

我陷入深深的自省——或许人类远古时期在某些领域所拥有的知识,远超今天的想象。

不过可悲的是,那时候的知识属于“家天下”,仅在少数人手中秘而不宣,不立文字、世代流传。占星、易经、中医、鲁班术、木牛流马、指南车……随着时间的流逝,江河日下,传承断绝。

黄帝所作、大禹所刻,道教《五岳真形图》,历史上最早的地图?

这些少数垄断高级知识的家族,对远古时期的“愚蠢”的普罗大众来说,似乎拥有“超能力”,从而更容易被神化、主宰平民百姓的命运。

我可以把远古时期的平民百姓视作所谓的“愚民”,但是却不能低估这种少数精英所拥有的远超社会平均水平的“超能力”现象。

在我的印象当中,那时的人们似乎刚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走出来不久,他们聪明不到哪里去。

所以一直以来我看待古人,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去看。

然而,我们解释不了《易经》,解释不了《中医》,也解释不了《山海经》。我一方面解释不了老祖宗当时已经掌握了的、现在仍然让我们感到高山仰止的东西,一方面却又以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对他们品头论足,这,与某小国韩流的无耻之徒有何区别!

黄帝所作、大禹所刻,道教《五岳真形图》,历史上最早的地图?

我庆幸于生在一个更加公平的“知识开放”的时代,信息、科技越来越大众化,而不是仅垄断在少数人的手中。就如《庆余年》里的叶轻眉心中所愿:

“愿终有一日,人人生而平等,再无贵贱之分,守护生命,追求光明,此为我心所愿,虽万千曲折,不畏前行,生而平等,人人如龙。”

您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

各位朋友,如果您觉得有那么点意思,恳请您点赞哦!

奇趣谈山海,尽心聊国学——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