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笔下所写的《出师表》,书坛却无人不服,700多年了至今未被超越!

 书画博学 2025-04-14 发布于广东

在刘备逝世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前主的复兴大业,在他晚年五出祁山北伐曹魏,如果不是在最后一次病丧于五丈原,他还会有六次七次北伐,如此精神让人可敬,在他第二次祁山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所上呈的一份奏章,而《出师表》也有前后之分,一般我们较为熟悉的是《前出师表》。

先帝刘备中道崩殂,后主刘禅初登皇位,蜀汉偏居益州,国力疲弊,内忧外患交织。
诸葛亮深知,兴复汉室的大业重担在肩,这份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报答,对蜀汉江山的责任,让他在表文中情真意切地劝谏刘禅,要广开言路、亲贤远佞,言辞恳切,感人肺腑。
因其蕴含的忠义内涵与文学价值,陆游曾在《书愤》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也就是说《出师表》的艺术成就无人能比。所以此作也是后世书家很喜欢拿来创作做内容的篇文赋。
不少名家都曾挥毫临摹,李邕、米芾、苏轼、岳飞等人的作品各具特色,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众多版本中,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赵孟頫行书《出师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书法爱好者的目光。
赵孟頫身为赵宋皇室的后裔,在南宋被元延取缔之后,他原本想隐居山林做个隐士,试图远离尘世的纷扰。
然而,元世祖忽必烈广纳贤才,经人举荐,他几次推拖,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入仕了元朝的官场。
这一选择,让他饱受争议。身为宋朝皇室后裔,却在元朝为官,对着曾经的 “仇人” 自称 “微臣”,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 “大节有亏”,他自己也常常写诗自嘲,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可见一斑。
但抛开立场不谈,赵孟頫在书法领域的成就堪称卓越。在他和好友的“尚古”之下,让书坛得以传承正统书法800年,如若不然不知得生出多少丑书般的存在。
在还是承接了宋末尚意书风的元初,他最先提倡让书风回归魏晋古法,他自身也是由赵家书气转而学习晋唐笔法,最终将晋唐书法的神韵与自身才情完美融合。
他的楷书端庄秀丽,行书更是灵动飘逸,最终使得他成了书坛的大咖之一,他的书法更是成为了经典流派之一,在今天仍然甚行。
在他的晚年,历经人生的起伏后,心境发生了变化,书法风格也更加成熟。赵孟頫行书《出师表》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笔法细腻精妙,起笔方式多样,或藏锋逆入,尽显含蓄内敛;或露锋直入,展现果敢利落。
就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中的 “先” 字来说,起笔露锋顺势而下,行笔中锋沉稳,线条圆润饱满,转折处提笔轻顿后折锋下行,整个笔画充满了节奏感与韵律感。
在结构布局上,赵孟頫巧妙地运用笔画的伸展与收缩,营造出字的空间感和平衡感。通过字的大小、轻重、疏密变化,以及笔画的穿插避让,使整幅作品行气流畅,布局疏密得当,虚实相生。
笔力深沉扎实,笔势雄健放纵,既有 “二王” 书风的神髓,又兼具魏碑的端庄与草书的灵动,将苍劲老到与姿致洒脱融为一体。
董其昌称赞赵孟頫为 “书中龙象”,在这件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赵孟頫在数十年精研王羲之、王献之法度的基础上,将晋人之纵逸、中唐书法之丰满,与个人独特的华贵之气相结合。
对此,您怎么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