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大师——乾隆御医黄元御(八)

 知识宝库以致用 2025-04-14 发布于湖南

差点成了神话

其实我在写黄元御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人很是奇特,他从学医,到去世,一共才二十来年,他是怎么一下就明白了治病的道理的?他是怎么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的?甭不服气,您把这些本草的东西看一遍,理解一下,也要很长的时间啊?他怎么能那么熟悉,而且还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的?

就说这个《长沙药解》吧,为什么用长沙这个名字呢?那是因为他把张仲景所用过的药都给解释了一遍,传说张仲景曾经做过长沙太守,所以又叫张长沙,在这本《长沙药解》这不能中,黄元御把每味药在张仲景的各个方子里是怎么用的,作用在哪里,他都给论述了一遍,整个书读下来,就感觉黄元御那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让人看得那叫一个佩服,您学习《伤寒论》如果再看看这本《长沙药解》,那您的理解可就深多了。

这位黄元御到底是怎么学习的?难道他真的是天生的?我们中国人很容易神话一个人,比如黄元御在民间的传说就特别的多,这更让人们觉得此人不凡。我们现在来剖析几个传说吧。

山东当地传说(奇怪,黄元御在山东没住多久,传说却很多),说有哥几个,有一天看到黄元御远远地走了过来,于是就闲着没事儿,就商量作弄一下黄元御,其中一个说:“我听说这位医术特别的好,现在我来躺在地上装死,看看他能不能识别出来。”剩下那哥几个也都是无聊之人,于是赞同,这位就躺在了地上。等黄元御走了过来,几位一起央求:“老大,您就救救命吧,这位不知道怎么,就躺在这了,是不是要死了?”黄元御没说什么,马上蹲下给这位诊脉。诊完了说:“这位马上要死了。”这帮哥们一听,哈哈大笑,连躺地上的都笑起来了,说:“我们装的,没有死啊,哈哈哈!”黄元御很认真,说:“是,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危险,可是这位本来肠胃就有病,岂不知现在是暑热之天,这湿热交蒸,天地之间热毒流行,这位躺在地上这么久,热毒已经从口鼻而入,现在已经深入脏腑,无药可救了,这个病来得可是迅速,估计马上就要死了。”

这哥几个还不信呢,于是黄元御就走了。没多大一会儿,这位的肚子就开始痛,然后几个时辰以后,就真的死了。这个传说流行很广,但是我们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应该是老百姓的一种神话模式,或许这个故事有它的原型,但是显然加工过的痕迹比较的重,因为以黄元御这样的境界,是不会扔下濒临死亡的患者不管,扬长而去的。

另外一个故事,是说黄元御的一个表兄考中了科举,马上要到南方去当官了,走之前,大家都去他们家告别,很多人都送了礼物,纷纷说以后照顾之类的话。元御很特别,说:“我没有什么东西送的,这样吧,我送你一脉吧”,这是过去的医生的一种送礼方式,叫赠脉,王孟英也经常送朋友们脉(这比较省钱)。诊完了脉,黄元御却把眉头皱了起来,说:“大哥啊,你这脉象显示,两年以后,你将患发背,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性命之忧啊。”大家一听,顿时鸦雀无声,心想,这是真的假的啊,我们也知道你黄元御很厉害,可是您这不成了乌鸦嘴吗?但是这位表兄显然很是相信,他立刻被恐惧的情绪给笼罩了,问:“老弟,那我该怎么办呢?我还有好多的事情没有做啊,不会这么倒霉吧?”黄元御沉思片刻,说:“这样吧,我给你开个方子,你到任后,立刻服上十付,这样我就可以把你背上的疮移到腿上,这就不严重了,然后你可以在当地找个医生治疗。但是,我对这个医生是有要求的,这个医生必须是知道这个腿上的疮是别的地方移动来的,才能让他治疗,否则就不要让他治,因为连这个都看不出来,水平肯定不够。”

后来,这位老兄在到任后就按照黄元御的指示服了药,结果在两年以后,果然在腿上生出了一个疮。到了这个时候,我相信这位兄台一定会感到毛骨悚然的,敢情这是真的啊!于是立刻招来医生,让大家看这个疮,然后挨个的问:“知道这疮是哪儿来的吗?”

  所有的医生都茫然不知所问:您这是从里面长出来的啊,哪儿来的?什么意思?这下,这位老兄的心彻底地凉了。最后,有一位医生看了,说:“大人,我知道您这个疮是一个高手从别的地方给移来的。”这位老兄差点哭了:“天啊,终于有人知道了!”接着这位医生说的话又差点让他晕过去:“我只是能看出来,可是不会治疗。”于是,最后的肥皂泡破裂了,最后,这位仁兄疮口崩裂,在悲惨中死去了。

传说越来越多,最后连黄元御的死都被搞得很戏剧化,这个故事是麻瑞亭老中医传下来的,说是打上面传的,故事的内容是说黄元御在晚年的时候,沈阳一个王爷的儿子病了,求乾隆皇帝派个御医来治病,乾隆就把黄元御给派去了(这个做法倒是符合乾隆的脾气),于是黄元御就一路风尘,马不停蹄,直奔沈阳,等到了沈阳,就来到了王府,进了院子,直奔正堂,在走的过程中,黄元御就听到厢房里有人咳嗽,等到落座之后,王爷就说了:“黄先生的大名我是久仰了,我的儿子患肺病,好长时间了,您一会儿给瞧瞧脉吧。”

  黄元御听完,说了句:“刚才我路过厢房,听到咳嗽之声,是否就是贵公子呢?”王爷说:“正是犬子。”黄元御说:“那就不必看了,我听这个声音,他的肺脏已烂,无药可救了,必死无疑啊。”王爷一听,当时就感觉很不爽,但是这位王爷表达不爽的方式太奇怪了,他立马抄家伙,直奔厢房,只听得一声惨叫,然后王爷就拿个盘子托着个烂肉出来了,走到黄元御面前,对黄元御说:“黄先生,你的医术果然高明,我儿子的肺脏的确烂了,肺脏就在这里。”说着,把盘子放到了黄元御的面前。黄元御虽然学的是医学,但毕竟解剖课没认真上过,看到如此情景,吓得是面如土色。这种恐惧估计各位体会不到,就好比是您是个医生,给一位领导看病,一号脉,也没让人家去做核磁共振或者拍个片子什么的,就说人家肺脏上长了恶性肿瘤,结果这位领导当即就……您说说这能不哆嗦吗?

结果黄元御是一路颠回了北京,告诉了乾隆皇帝,同时跟皇上说了:“您这位堂弟太生猛了,把我吓着了,我现在要告老还乡了,不行了,被他吓得不会号脉了。”乾隆一听,得,这事儿谁都不怪,你就回家养养吧。于是黄元御返回家乡,告诉儿子,为爹我的胆被吓破了,也就能活一百天了,你把大家找来,和我告别吧。结果,在和亲戚朋友见个面后,果然在百日的时候去世了。就是这么个传说,符合黄元御五十三岁去世的史实,而且当时乾隆确实喜欢把御医派到八旗各处去诊病。

但是,这只是个传说,各位可以想想,达到了黄元御这种医疗水平的医生,会通过一个声音就判断病证吗?他对于一个患者的病,一定会仔细思考的,何况是一个王爷的儿子?

我们说一个古代的中医好,要通过他留下的学术著作来说,如果通过类似的传说,则会不但不给名医增光,反而辱没了他们的职业精神。那么,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其实,这个故事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另外一个名医王九峰的,这位王九峰也是个民间医生,被乾隆征为御医,当时人称“王征君”,也就是黄元御的同事,当时也是有位八旗里的将军,女儿病了,乾隆就派王九峰去治疗,王九峰来到将军府,好多人都在哪儿呢,王九峰就诊脉,结果诊完了,来到大厅,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就说:“恭喜您了,哪儿有什么病啊,您的姑娘是有喜了!”王九峰说完,就发现所有的人都用满怀敬意的眼神望着他,仿佛在说:“算你有种!”这位旗人当时脸就绿了,为什么,因为他姑娘还没嫁人呢!结果他恼羞成怒之下,提着刀进入内室,一会儿,提着一个胎儿就出来了:“说,先生果然好脉法!”结果,王九峰吓得那是魂飞魄散,从那以后,耳朵聋了。王九峰在当年的外号就是“王聋子”,这事儿当时被大家当作一件王九峰丢脸的事儿谈,大家总拿这事儿逗王九峰,所以这事儿属实。

后来好多喜剧比如《大宅门》都从这里取材做了故事。这事儿发生在王九峰身上,就不大会在黄元御的身上再发生了,如果乾隆派出去的御医个个是这个结果,乾隆早该急了。现在清楚了,这些传说都是不大真实的黄元御,那么,黄元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到底是如何才在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一窍不通的学子,成为了一个名留医史的大家呢?

其实,从黄元御写的书的序言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黄元御是怎么生活的,他早年由于眼睛的残疾,被排除在科举之外,这对他的心理伤害一直持续着,后来,在北京工作期间,他很有些愤世嫉俗,看不起那些俗人,那些往来应酬的人,这结果搞得他很孤立,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黄元御下班了,都是在冷清的屋子里,自己琢磨着医学,整天在那里伏案写作。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成为一个高手?黄元御为我们做出了答案,那就是,耐住寂寞,刻苦专研,用全部精力,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素灵微蕴》这本书的最后,黄元御写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个特有地位的邻居,这位邻居整天坐着车子,出去应酬,整天一身的名牌儿,见天儿的喝,可天天的路过黄元御的门口,就有些好奇:这位怎么天天都闷在家里,干什么呢?于是终于有天忍不住了,看朋友约的饭点儿还早,就顺便进来了,寒暄了一下:“您说我们这都是高干宿舍住着,还真没怎么聊过,您整天在家都忙什么啊?忙收藏吗?练字画?”黄元御就回答,我整天给古代的医学典籍作注解呢(穷年作解)。这位一听,傲然而笑,嗨!我都以为您在忙什么呢,原来干这个,太没意思了,您看看人家那些生活,多好啊,您这好啊,这么多好东西不尝试一下,整天在屋里“足不出于方州,行不越乎闾里,抱一篇以长吟,面百城以自喜,仰屋梁以咨嗟,扶空几而叹只”,您这都图什么啊?黄元御叹了口气,说:恐怕说了你也不明白啊,古代留下的那些医学经典,能够真正理解的人已经很少了,我为了让大家看得明白,就把这些书给注释一遍,这样可以让这个世界好的医生更多啊,让病痛中的人痛苦更少啊,所以没有时间玩了,现在,我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呢,你能明白吗?

在《四圣心源》的序言里,黄元御凄凉地写到,当时“霖雨初晴,商飙徐发,落木飘零,黄叶满阶。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生故国之绵思。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润色。”

黄元御自己孤独地坐在桌子前,秋风吹过,满院凄凉,院子外面的世界也许很精彩吧?也有很多热闹的事情吧?但是黄元御似乎并没有关注那些事,他把自己以前的手稿拿出来,又开始一笔一笔地修改。我们现在打字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每本书都是需要自己用毛笔一笔一笔的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用这种小楷,黄元御为我们留下了近二百万字的著作。

其实我们也不能完全说大家不愿意和黄元御交往,实际的情况应该是黄元御自己拒绝了很多的社交机会。从前来拜访他的人来看,其实当时很多人都希望和他交往,只不过是黄元御没有时间和大家应酬而已。他最后选择能够和他交往的,都是和学术有关的人员,比如当时的丞相文瑞公的孙子,叫伊赞咸的,这个人非常的喜欢医学,自己也很刻苦,他就不断地跑到黄元御的家里,向黄元御学习。黄元御见这位能够如此的专心医学,也很感动,于是对他很是看重,他们在一起讨论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关于瘟疫痘疹的问题,伊赞咸问了很多的问题,黄元御都一一作答,最后还把问答的内容放在了《四圣悬枢》这本书里面。

如果要说中医有理论家,那么黄元御无疑是其中的一位,他从学习中医理论出发,在经过临床实践以后,又回归到理论,并通过总结,为中医增添了新的理论内容。虽然黄元御的学说也有偏颇之处,他在理论领域对使用滋阴的药物比较排斥,但是实际上在临床中,他也没少使用该类药物,总的来说还是根据病证施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