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物件,都带着实实在在的时间烙印,反映了那时候的真实日子;每个老物件的背后,都有那么一段或者几段让人记忆深刻的故事,装载着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和精神宝藏。 春节前夕,我在家里收拾旧物,翻出了我的“藏宝”:一块上海牌手表。这是妻子1977年腊月嫁到我家,用彩礼钱给我买的。当时由于物品紧俏,需要凭票才能购买。这块手表售价120元,而我送给她家里的彩礼钱仅仅有180元,所以越发显得珍贵。 在20世纪70年代,手表可是个稀罕物,年轻人结婚时都得备上一块,算是“必备品”。那时候常说的“三转一响”里头,手表就算一“转”。但是,妻子当时给我买这块手表,并不是追求时尚,而是因我担任生产队的队长,她希望我能珍惜宝贵的青春时光,努力当好队长。而我一直没舍得戴,将这块寄予了妻子深情的手表簇新地包裹在红绸布里,一直珍藏至今。 小时候,我在村小学读书,看到老师们戴着手表,随时抬起手腕就可以看时间,很是神气,于是我和同学们经常用圆珠笔在自己的手腕上画手表,还煞有介事地标出几点几分,在“实现”自己小小愿望的同时,心里却期盼着,什么时候我能拥有一块手表呀!上初中的时候,看到在陈集街上摆摊修钟表的老爷爷,他打开台灯,眼睛上卡着放大镜,一丝不苟地修理手表,也会引发上学和放学路过的我和同学们好奇地围观,再和同学低声耳语一阵,成为少年美好的记忆。 在孙桥高级中学读高一时,一次期中语文考试,我没有手表掌控时间,写试卷最后的那篇作文时,刚写了一半,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监考老师统一收走了试卷,导致那次考试成绩很不理想,自己为此懊恼不已。暑假期间,我去京山县城表姐家玩,把这件事告诉在县邮政局上班的表姐夫,他把一块钟山牌旧手表送给我,于是,我读高二时,拥有了第一块手表。虽然这块手表款式极为普通,但已经足够让我兴奋不已了。这块手表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我不时地看看时间,睡觉时也不摘下。可是一个礼拜六的下午放学后,我步行回到家里,戴在手腕上的手表却不见了,估计是表带的卡针松了,导致手表脱落丢了。我打算沿路返回去寻找,但转念一想,从学校回家有近40里路,一只手表落在公路上,即使不被过往的车轮碾碎,也被过往的行人捡走了。我只好忍痛割爱,为此难过了很久。 1973年元月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当年秋天我用25元钱购买了一块心仪的钟山牌老款手表。这款手表走时准确,除了需要每天上弦从未出现状况,一直陪伴我度过了十八个春夏秋冬,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伙伴。更为重要的是,让我逐步建立起很强的时间观念,遵时守约成为我一生的遵循。 1991年春,我到京山县新市供销社印刷厂上班,用188元钱买了一块国产东方双日历手表。之后,由于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我陆续购买更换了多款手表,手表的种类、样式、质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佩戴手表了,也很少有人再会问别人时间了。手机正逐步取代手表,更多的时候手表则是作为装饰品出现在人们的手腕上了。四年前,儿子给七岁的孙女购买了一块智能手表,这种手表具有健康监测、运动追踪、信息提醒、无线支付等诸多功能,它有着与手表相似的外形,可是实用性远远超过了手表,让我不禁感慨万千。 (许梅坤,荆门市作家协会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