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系统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推动解决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精锐科研力量,围绕《纲要》核心内容,在纸媒、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阐释研究,助力《纲要》落地生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现摘取部分优秀成果,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 ![]()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正在以迅猛之势重塑全球教育生态。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凭借其多模态生成、跨学科整合与自适应交互能力,深度重构了知识创生方式、师生交互模式和教育治理体系,推动学校教育进入人机协同、人机共生的新阶段,同时也对校长领导力带来了全新挑战。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掌舵人,正在成为实现学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卡点。探索校长领导力的重构路径已成为破解技术赋能教育“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命题。国际上,美国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推广,积极探索新教育范式下校长领导力的全新内涵与提升路径。本文旨在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校长领导力的内涵要素,从国际视野提炼校长领导力重构的典型举措,并结合教育强国战略要求以及我国实际,提出校长领导力发展的中国方略。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全球性渗透不仅重构了教育应用场景,更触发了教育系统变革。校长作为学校变革的决策者与引领者,其领导力重构已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 1. 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教育强国进程中的核心支撑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推动人类社会转型,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全球22%的职业将面临结构性变革。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正在“被逼入墙角”,全球教育竞争已进入“技术赋能深度”与“人才素养适配度”双重博弈的新阶段。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并于2024年正式启动“人工智能+教育”行动。2025年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的战略路径,并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战略任务。作为教师队伍“龙头”的校长,是将“人工智能+教育”国家战略落地为学校实践的关键枢纽,必须率先理解“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价值,精准把握教育创新的新机遇。因此,校长必须重构领导力,以前瞻性视野重塑学校教育发展新蓝图,为推动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提供关键支撑。 2. 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破解教育范式转型中的结构性矛盾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教育形态从“大规模标准化教育”向“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演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例如:英国中小学教师使用AI完成作业设计的比例从2023年4月的17%骤升至同年11月的42%。这一现象折射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的快速渗透。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释放教育效能的同时,也引发了效率提升需求与伦理风险管控、教学模式创新与学校管理机制滞后等结构性矛盾。这些正是教育从“工业化效率优先”向“以人为本发展”转型的深层次映射,绝非局部可调和的浅层次问题。因此,传统的校长管理范式已不足以应对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唯有重构领导力,将技术冲击转化为进化动能,才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变革中重构学校秩序,守护教育的价值根基与未来潜力。 3. 校长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破局与价值重构的双重驱动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校长的角色定位和能力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校长面临职业破局的现实压力。随着人工智能加速进入校园以及人工智能应用成为评估学校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素养不足已成为限制校长职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为校长提供了重构学校教育生态、实现专业价值的新机遇。因此,校长必须主动从“经验型管理者”转变为“智能型教育创新者”,实现职业成长与个人价值的同步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逐步从增强走向系统性变革,作为学校掌舵人的校长被赋予新的使命和责任,其领导力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和丰富。在学术层面,校长技术领导力、信息化领导力、数字化领导力、智能化领导力等相关术语混用。本文统一采用数字领导力代表相关术语,并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校长领导力也是一种数字领导力,只不过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类人性、创造性、生成性、互动性等特性赋予数字领导力新的内涵。当前,学界对数字领导力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主要存在能力说和过程说两种学理阐释。能力说将校长数字领导力视为校长为推动学校数字化转型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过程说将校长数字领导力视为校长引领全校师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推动学校数字化转型、达成学校教育目标的动态过程。在实践层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欧盟的《教育工作者数字能力框架》(European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 Educators)和美国的《教育领导者数字素养标准》(ISTE Standards:For Education
Leaders)是当前国际上为数不多但获普遍认可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校长领导力标准。尽管上述三个标准从不同视角构建了校长数字领导力框架,但总的来说,它们均将技术、教学、组织以及个体专业发展作为校长的四个核心能力要素,并且关注到校长数字领导力发展的动态性、阶段性和差异化特征。 通过系统梳理上述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并结合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的要求,本文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校长领导力界定为校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通过战略性整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推动学校教学、管理等系统性变革的能力,是由终身学习力、技术变革力、教学变革力和组织变革力四个子能力组成的复合型能力体系。终身学习力是指校长通过持续性的认知迭代与主动性的前瞻学习形成持续发展动能,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教育创新的先行者和学习型学校组织的核心灵魂,是其他三个子能力的根基。技术变革力是指校长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形成正确的认知,审慎对待并积极拥抱,具备主动驾驭技术的能力。教学变革力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是指校长在“以人为本”教育观和“人在回路”(Human-in-the-Loop)技术观的指引下,构建起人机协同、人机共生教育生态的能力。组织变革力是指校长能够前瞻性规划学校变革愿景,整合协调人力、财力、技术、数据等各类资源,推动组织结构与文化基因深度变革,为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构建起多元协同、数据驱动、敏捷治理的学校组织体系。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校长领导力并非静态的能力,而是校长在与技术、他人、环境等互动过程中不断动态发展起来的能力,具有长期性、阶段性和个性化特征。 为了抢占“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新赛道,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聚焦校长领导力“重构什么”与“如何重构”双重议题,通过标准制定、素养培育、支架搭建及生态创设,推动校长领导力与学校数字化转型动态适配。 1. 标准制定:为校长领导力重构提供规范化的参照指引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人才队伍的标准化建设是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掌舵人以及人工智能教育的引领者,其能力的标准化建设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成效。为了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校长领导力建设从经验驱动走向规范发展,使其与人工智能教育同频共振、协同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发布校长人工智能素养标准或数字素养标准。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4年发布全球首个《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提出包括校长在内的教育工作者应具备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人工智能教学法、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五大能力,并将人工智能素养发展划分为习得、深化、创造三个阶段。美国在2018年发布《教育领导者数字素养标准》,根据校长等学校管理者所应扮演的公平倡导者、愿景规划者、赋权领导者、系统设计者以及互联学习者五种角色,提出其应具备的能力素养。这些标准对人工智能时代校长领导力的内涵特征进行了清晰界定,不仅有助于校长领导力的规范化、持续性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学校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在学校的融合应用,对提升校长数字领导力和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 素养培育:为校长领导力发展搭建多元化的成长平台 韩国等多个国家非常重视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校长领导力建设,通过制订培训计划、开发培训项目、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等为校长领导力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持。例如:韩国于2023年发布《数字驱动教育改革计划:释放教育中个性化学习机会》,将提升教师队伍(包括校长)的AI素养作为学校数字化转型的五大核心任务之一。日本为校长等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系列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培训课程,并在国家教师培训平台Plant上设置了“生成式AI课堂应用”专门课程。美国正在开发人工智能教练Stretch
AI,支持校长等教育工作者通过使用AI工具实现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同时,美国搭建了在线社区Generation AI,集资源中心、专业学习中心、互动交流平台、创新策源地等功能于一体,帮助校长等教育工作者通过集体学习、专业对话、智慧碰撞,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总的来说,AI知识、AI教学法、AI教育应用、AI伦理等已成为校长领导力培训的重要内容,按需定制的培训课程、AI支持的专业发展、在共同体中互学互鉴、基于教育实践的学习研讨等灵活多元的形式,为校长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选择和更精准的专业支持。 3. 支架搭建:为校长推动组织变革提供科学的工具支撑 学校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校长做好前瞻性的愿景规划和实践努力,还有赖于科学工具的支撑。日本等多个国家在入口关、过程关、出口关搭建脚手架,帮助校长构建起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入-实践-评估-改进”的良性应用闭环。 首先,在入口关制定并敏捷迭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校的应用指南,帮助校长辨清技术的本质和能力边界,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和教育观,掌握生成式人工智能学校应用的指导原则和实施路径。例如:日本在2023年、2024年陆续发布两版《中小学教育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指南》(初等中等教育段階における生成AIの利活用に関するガイドライン),为校长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校的应用提供了规范指引和工具支持。 其次,在过程关通过供给大量、优质、适配的资源和工具以及设立示范学校等多种方式,帮助校长加快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校的应用。例如:爱沙尼亚于2025年启动实施“AI飞跃”计划,为所有学校提供免费的高质量AI工具和知识。韩国从2021年开始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先锋学校,通过示范引领吸引更多校长投身到人工智能教育建设的浪潮中。 最后,在出口关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帮助校长科学评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校的应用现状和成效,找到优化和改进的路径。例如:美国发布“K-12生成式人工智能成熟度工具”(K-12
Generative AI Maturity Tool),将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成熟度划分为行政领导力、技术、学术AI素养等七个维度,起步、发展、成熟三个水平,并基于此开发了在线自评工具,方便校长随时按需诊断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成熟度水平,明确需要关注和改进的具体领域。 4. 生态创设: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为帮助校长推动学校数字化转型,除了在学校内部给予工具支撑外,还须在学校外部创设更加良好的发展生态。英国等多个国家致力于推动教育行政机构、学校、科技公司、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构建起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首先,通过制定顶层规划、加强立法规约、设置专门机构等,构筑起发展与安全并行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生态,为校长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校的应用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法理边界。例如:韩国相继发布《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技术振兴方案——以教育技术引领教育创新》,明确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家战略地位,为人工智能在学校的普及应用指明了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同时,韩国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信息安全产业振兴法》等法律法规,引导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朝着“科技向善”的方向规范化发展,并为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构筑起坚实的安全基座。 其次,架构起学校需求侧与技术供给侧之间的桥梁,帮助校长采购到适切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政府通过白名单机制简化了校长的决策过程,提升了决策效率,并减少了劣质产品带来的风险。例如:英国为学校和教育技术供应商搭建数字交易平台。一方面,数字教育产品和服务经过政府审定,确保了安全性、性价比和高质量;另一方面,政府提供一系列“帮助学校采购”(Get
help buying for schools)的免费服务,使学校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最优惠的价格采购到最合适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通过科研引领教育和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校的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循证依据。例如:爱沙尼亚一直采用循证方法制定教育决策,正在打造由研究系统、商业环境、知识转移三个轴心组成的“研究-开发-创新-创业”一体化发展体系,以加速《爱沙尼亚教育战略2021-2035年》目标的实现。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校长领导力重构不仅是技术赋能的必然要求,更是全新教育范式下实现全人培养目标的关键支撑。基于国际经验与我国实际,我们应探索构建“标准引领-实践驱动-评估转化-生态升级”一体化支撑的校长领导力培育体系。 1. 标准引领: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校长数字领导力框架 尽管我国已于2014年发布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并开展了人工智能助推教育领导力培训、智能教育领导力研修等培训项目,但该标准已落后于时代发展,由此导致校长领导力建设缺乏前瞻性、系统性、规范性。我国应尽快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校长数字素养标准》,与《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学生数字素养标准》等形成相互支撑、同频共振的共同体能力发展标准体系。该标准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校长的角色和能力进行清晰界定和系统设计,构建起“核心能力+发展阶段”的二维素养矩阵,为校长领导力的培养培训、评价认证等提供参照指引。同时,要基于该标准制定我国校长数字素养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分层分类培养方案,打造“人工智能+校长领导力建设”生态系统,推动校长领导力的系统性、规范化建设。 2. 实践驱动:以场景化项目推动校长领导力持续提升 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是最有效的领导力。校长领导力的本质是实践智慧,需通过场景化项目推动能力转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校长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这些实践经历对于推动校长领导力提升至关重要,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校长领导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首先,通过典型示范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建议国家和地方遴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校,由校长亲自率领开展试点项目,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学校教育的可行路径。试点项目可涵盖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等多个领域,可开展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利用AI画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等试点项目。通过试点项目,校长不仅能够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而且可以将成功经验分享传播出去,带动更多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探索。 其次,打造校长数字领导力发展共同体,支持校长在集体智慧碰撞中实现个体专业发展。建议建立跨校、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校长数字领导力发展联盟,通过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讨会、工作坊等,搭建起校长之间平等对话、互动交流、集思广益的平台,实现集体智慧和个体智慧的协同发展。 最后,基于开源模型构建校本化智能教育工具。校长应充分认识DeepSeek等开源模型赋能学校教育的价值,结合学校发展需求和校本化教育资源,基于开源模型开发校本化智能教育工具,形成本校独特的发展竞争力。例如:基于DeepSeek和校本教学资源开发适合本校应用场景的智能备课系统,有助于为本校教师提供更精准的教学支持服务。 3. 评估转化:建立数据驱动的校长领导力进阶机制 校长领导力提升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国家和地方应构建“监测-反馈-改进”一体化的动态评估体系,助力校长领导力的持续性发展。 首先,开发契合我国国情的校长领导力评估工具。我们可借鉴美国基于《教育领导者数字素养标准》开发的教学领导者认证项目,构建一套涵盖终身学习力、技术变革力、教学变革力和组织变革力的多维度能力评估框架和自评工具。 其次,建立常态化评估与反馈闭环机制。一是将定期评估深度嵌入校长领导力发展的日常环节,通过科学的评估工具和严谨的评估流程,对校长在技术应用、教学创新和组织变革等方面的实践进行伴随式数据采集和智能化分析评估。二是借助学习分析等技术将评估结果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给校长,使其能够清晰洞察自身能力现状,精准定位改进方向。三是邀请外部专家提供一对一的专业化指导,帮助校长突破发展瓶颈、优化实践策略、提升领导力水平。 最后,充分释放评价结果的激励效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优化学校绩效考核体系,将数字领导力评估结果作为校长年度考核、任期考核的核心指标,与绩效奖金、评优评先紧密挂钩,激发校长持续提升领导力的内在动力;在职称评定环节,将评估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促使校长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主动投身于数字领导力提升行动。 4. 生态升级:打造多元多维协同的良性发展环境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发展面临复杂环境和多重挑战。国家和地方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多元协同,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多元共建生态,为校长领导力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助力学校借助人工智能的新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方面,采用“基础规范+分级指导”模式进行制度规范和引导。尽管我国已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为技术向善发展和教育公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安全基座,但这些政策更多聚焦于宏观层面规约,缺乏对人工智能在学校落地的可操作性指引。北京、上海等地区已率先发布推动人工智能进学校的地方性工作方案和应用指南,但这种地方先行模式可能导致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较为薄弱的地区因无法公平享有技术红利而陷入新的数字“洼地”。为此,国家层面应加快制定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校的应用指南等政策文件,出台分层分类政策和分阶段指导意见,确保所有学校都能公平、安全地享有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红利。 另一方面,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体系,帮助校长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校教育。政府主要负责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科技企业专注于教育专用大模型等技术的研发和服务供给,科研机构侧重于通过理论和循证研究引领技术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作为实践主体积极探索技术应用的创新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