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指》教学思考

 昵称71118986 2025-04-14 发布于四川

假期里备课的时候,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把丰子恺先生放在八单元?为什么这个单元里除了要体会作家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还要写漫画?怎么才能通过《手指》这篇文章更好地了解丰子恺其人?怎么借助这篇文章让大家对他更感兴趣?

没有想出答案的时候,就读了一些书。他的随笔,对漫画的见解,画册,他的孩子整理的作品等等。读着读着,觉得丰子恺先生真是有趣极了。这些阅读也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于是我打算用“习作五问”来整体设计这节课。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为谁写的?写得如何?

写了什么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也没有那么简单。写了什么呢?书上的原话是:五根手指各有各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深究一下发现,他还写出了各自的姿态、性格、长短。

但是课的设计是从不同的手指表达的不同意思切入的。看起来“手指”一词多么的平平无奇,可是它不是兰花指,不是艺术的手指;它不是粗糙的,祈祷的,无法实现梦想的手指;也不是伤痕累累的,充满梦想的手指。

写一个事物的时候,为什么而写会决定写的内容。丰子恺先生是为什么而写的呢?在原文中他有这样的表述:

我知道了上田氏的所谓“美”,是唯美的美。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我仍是佩服上田先生感觉的锐敏与趣味的丰富。

他是因为看到艺术家上田敏写了一篇论手指之美的文章,虽不同意上田的观点,但佩服的上田的敏锐就写了这篇文章。

读到这儿的时候,我真是觉得丰子恺先生是一个有趣,又有意思的人。有趣在,他很好地体现了这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发言的权利”。有意思在,他是一个行动派,借助这个题材立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把这段话放在小朋友面前,让他们读且说感受,他们都能发现这一点。丰子恺先生能尊重他人的观点,并且善于用文章表达自己。就这一点而言,我们达成了共识。

他怎么写的?写得好不好呢?我们借助大拇指的这一部分来学习和分析。这是我们课堂的笔记。

小朋友们首先发现的是大拇指的可爱,他“呆呆的”。别的手指跟人打招呼的时候就会努力晃动自己的身体,点头。而他摆动的幅度最小,看起来很呆。但他是很能吃苦的,他要做好多好多的事情,而且做的事情都很吃力。他还长得很丑,头大而肥,构造简单,看起来实在算不上是美。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读着读着,我们会觉得大拇指真可爱。我们都喜欢这样的朋友。

分析完之后,我们再来看他是怎么写出来的。这时我们会发现,原来丰子恺先生是把手指当作人来写的。他写了外形、作用、性格三个方面。用上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了更好地表扬,还可以抑两次,扬两次。

分析完之后,我们学习了这样的写法,完成了课后的小练笔。课堂上有一个小家伙的发言很有趣。他说,五官之中,长得最丑的是嘴。一说话,他就会裂成两半;一到冬天,他就会被冻红,变成个大香肠似的。但是我们做什么都离不开他。吃饭、喝水、说话、唱歌。要是他不工作了,那可啥也就别想干了,啥也就不好玩儿了。

听了他的发言,大家都觉得有趣极了。假以时日,说不定这小家伙也能变成风趣、幽默的人呢。谁知道呢?如果有那一天,那可真是太让人开心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