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对主观意象的运用可以归纳成四种模式,称为错搭。错搭是指若有两个不太搭界的事物,A 与 B,常人一般不会把 A 与 B 搭配在一起,只有诗人才敢进行这样的搭配,仿佛是不小心出错才会造成的搭配。错搭的本质是将两个常人熟悉的旧事物,通过硬性搭配,创造出一个新事物,这样就产生了诗意熟悉中的陌生。 错搭一词实际揭示出诗意产生的真相。诗意是在错误中产生的,太正确产生不了诗意。常人视为正常的、正确的、规范的搭配,一般与诗意无缘,因为人们太熟悉它们。错搭提示我们想要要想创造诗意就要故意犯错,敢把不相干的东西进行搭配,也就是通过把两个旧事物并置来产生诗意需要的陌生感。常人的旧眼,因为已经被现实固化,但错搭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来帮助人,常人换眼,使他们也能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在旧的事物。 一、用主观意象写诗的第一种模式,A 的 B。 时间的锈迹 旧锁孔里/时间的锈迹/静静蔓延/像沉默的记忆/在岁月的角落/暗自沉淀 那斑驳的痕/是梦破碎的残片/被风偷藏在/无人问津的昨天 钥匙在时光中迷失/希望与绝望交织纠缠 每一道锈痕/都是命运的蜿蜒/这时间的锈迹啊/如心底无法言说的伤/在寂静里/独自生长 运用主观意象写诗,运用错搭归纳出的第一种模式是 A 的 B, A 和 B 分别是两个不太搭界的事物。例如穆旦《云》是暴雨的种子,自由的家乡。把暴雨与不搭界的种子搭配成 A 的 B, 因为这一错搭是常人不熟悉的就产生了浓烈诗意。同时,《暴雨的种子》也指出云是暴雨的成因,很贴合云与来自云的自然现象。穆旦,野外演习,我们看见的是一片风景,多字的树,富有哲理的坟墓。 A 是哲理, B 是坟墓。诗人将完全搭界的两者错搭出哲理的坟墓,给人强烈陌生感,诗意浓烈这首诗是写备战演习,诗人看到了死亡包含的悖论,朋友和敌人,正义和残酷。这一哲理体现出的思考,也避免了陈词滥调。 运用 A 的 B 错搭模式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写出一句话,用一句话写出一个场景或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场景。 第二步,从该场景中挑选一个事物 A, 找到别处找一个与 A 不搭界的事物 B 来与 A 搭界,创造出错搭模式 A 的 B。 第三步,在最初的句子中用 A 的 B 替换掉 A, 很神奇的诗句就会出现 例如,闪电的云层频频出现。第一步,一句话写出现实场景,闪电在云层频频出现。 第二步,挑选场景中的事物,比如闪电,找到与之不搭界的另一事物,比如银河银蛇,形成错搭模式闪电的银蛇,用错搭模式闪电的银蛇替换掉闪电,诗句就大功告成。 闪电的银蛇在云层频频出现。 案例 2,泪水在脸上流流淌。 第一步写,一句话写出现实场景,泪水在脸上流流淌。 第二步,挑选场景中的事物,比如泪水,找到与之不搭界的另一事物,心,形成错搭模式,泪水的心。 第三步,用错搭模式,泪水的心,替换掉泪水,诗句就大功告成。泪水的心在脸上流淌。 案例三,我走进教室。 第一步,一句话写出现实场景,我走进教室。 第二步,挑选场景中的事物,比如教室,找到与之不搭界的另一事物,药瓶,胃,形成错搭模式。教室的药瓶,教室的胃。 第三步,用错搭模式,教室的药瓶,教室的胃,替换掉教师这句就大功告成。我走进教室的药瓶,我走进教室的胃。 案例三,我捧着海水。 第一步,一句话写出现场实景。我捧着海水。 第二步,挑选场景中的事物,比如说海水,找到与之不太搭界的另一事物乱麻,形成错搭模式,海水的乱麻。 第三步,用错搭模式我捧着海水,替换掉海水,诗句就大功告成。我捧着海水的乱麻。把量词加进去,变成我捧着海水的一团乱麻。 二、用主观意象写诗的第二种模式:A是B 错搭归纳出的第二种模式是 A 是 B,同样要求 A 与 B 不太搭界。这种模式里的是是广义的,还包含像、如似、属于等等,比如云像花、云是花、云如花等都属于 A 是 B 这一模式。比如星星是沙子,沙子是星星,星星是天上的沙子,沙子是地上的星星。翻开很多诗选,会发现很多诗句都是按 A 是 B 的模式写的。传统诗人喜欢用像、如似、属于等来对比事物 A 与事物 B,通过认定两者的属性有诸多相似来构成隐喻,表达想法。当代诗人并没有遗弃这些比较词,仍在使用,只是不像从前那么频繁,因为现代主义诗歌面世后,诗人们找到了新的比较词,是像代表的那一系列比较词看重 A 与 B 显而易见的共性或相似性,是并不在乎 A 与 B 是否有可见的共性或相似,他比较粗暴,直接宣布 A 等于于 B。顾城生命的幻想曲太阳是我的纤夫,他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 12 小时的路途顾城把一束束阳光想象成一根根纤绳,整个白天拉着我前行。顾城生生命的幻想曲黑夜像山谷,白昼像巅峰诗人把白天的活动看作人繁忙的高光时刻,把黑夜看作人脱离世界休息的疲惫时刻山谷用来隐喻人在黑夜的低潮期,巅峰用来隐喻人在白天的巅峰期,既恰当合理,因搭配有陌生感,又富有诗意错搭时,直接使用 A 是 B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迫使读者先接受 A 与 B 等同,再去挖掘为什么诗人对比两个事物时可以变得肆无忌惮,不必再如像那样必须拘泥于显而易见的相似,可以先强行错搭,再给出一点提示,来加强主观意向的说服力。冯至十四行诗集一个寂寞是一座岛,一座座都结成朋友。当你向我拉一拉手,更像一座水上的桥。诗人先宣布寂寞等同于岛,用错搭创造出诗意,再迫使读读者去挖掘。这一解释的关键词是拉手和桥,让人窥见到诗人对岛的看法。岛被水包围,与世界隔开,是孤独的。这四行诗大致是说,因为人人寂寞,人人成了孤岛,只有你我拉手,才是打破人与人隔绝的桥梁,让一座座孤岛都结成朋友。黄帆地铁,它更像一支药瓶,每天装进我这颗胶囊,让我准时到达教室的胃,为一群学生治疗他们的背叛。地铁像药瓶,我这颗胶囊可以看作是 A 是 B 的模式,教师的胃是前一种错搭的模式。a 的 b 造就了诗句丰富的内涵,与教师经验也十分吻合。 三、用主观意象写诗的第三种模式:B解释A 主观意向写诗句的第三种模式, B 解释 A, 用事物 B 重新解释事物 A。 写作现代诗时,如果 A 是一事物, B 是另一事物,用 B 重新解释 A, 就会产生诗意。因为重新解释的实质是换眼,是跳出原有的旧眼光开始用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旧事物。创造主观意象的目的是要把非常现实的旧事物变成不现实的新事物,等于让读者暂时忘记旧事物原来的现实属性,让他们相信你的解释才是旧事物的真相用主观意象写诗的第三种模式, B 解释 A。 这种模式与前两种模式, B 的 A 的 B 和 A 是 B 略有不同。 B 解释 A 的模式并不严格要求事物 A 与事物 B 相隔很远, A 与 B 甚至可以搭界,照样能创造出诗意黄凡,盘子盘子,碗只剩下了底。当碗没有了围起的部分,只剩了底,只剩了底,就成了盘子。用熟悉的碗和盘子,创造出了熟悉中的陌生及诗意。北岛,生活生活网,诗人用网的属性来解释生活的属性,比如任何东西一旦落入网中,就再难逃脱难有自由。暗示可悲的生活也同样如此。人一旦落入其中,就身不由己。先想一个事物,再去想另一个事物。当找到两者的某种关联,你的解释就变得合理。刚开始的时候,哪怕你找不到关联,导致解释很牵强,也没关系我用手抚摸你满头的沙子,有点怪异,但有诗意了。我用手抚摸你满头黑色的沙子,联想到沙子在什么状态下能与头发关联的更好。你满头堆着沙子焊成的长梯,找到更强强的关联,把一根根头发看作一粒粒沙子焊成的长梯孩子,海上婚礼,风吹起你的头发,一张棕色的小网洒满我的面颊,我一生也不想挣脱。洒在面颊上的头发纵横交错,有网的形状。为了加强关联,诗人特意给小网增加了棕色,令小网拥有和头发一样的颜色。这结写的是爱情,男子因情生怨,一生也不想挣脱这棕色的罗网。借这种模式的神奇意象,巧妙传递出情深意切。特朗斯特罗姆,当我们重建岛屿的时候,船接近岛屿的时候,暴雨打来,船失明,水银在海面上颤动,蓝色烟飞云散,大海在所有所有的屋里,门厅的黑暗有一丝波光,脚步沉重的在楼上挪动,旅行箱露出熨好的微笑,一支同船的印度乐队,一个在波涛里睁眼的婴儿。用水银重新解释海浪翻滚,新奇和诗意就喷薄而出。用睁眼的婴儿来重新解释船上的印度乐队,乐队不惧暴风雨,如同婴儿哪怕在波涛中,因生命的推动,也要睁眼。 四、用主观意象写诗的第四种模式:让A做A做不到的事 用主观意象写诗句的第四种模式,让 A 做 A 做不到的事。现实中做不到的事,如果把它搬到文字中,偏让做不到的事发生,恰恰就会诞生诗意。诗意出自现实事物的能力与诗中事物能力的落差,落差带来陌生感,进而催生出诗意。 运用让 A 做 A 做不到的事模式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写下你想到的某个事物 A 第二步,想一想 A 做不到哪些事,列出其中之一。 第三步,不管 A 做不做得到,硬让 A 去做第二步列出的那件事,即 A 做不到的那件事。 如果你是一个太现实的人,看山永远是山,看水永远是水,就不容易写出诗来。如果能打破现实带给你的固化思维,能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你的思维就开始旁逸斜出,进入诗的领地了。案例,葡萄牙安德烈森我的双手把持着星辰我的双手把持着星辰用双手把持星辰是人能力之外的事,诗人偏让这种事在诗中发生。把持星辰的异想天开还传递出诗人欲与天地同体成神的宏愿。渔船在海滩上沉睡,一动不动,睁着雕像一般的眼睛诗人用拟人的写法写船像人一样拥有生命,从而把停在海滩上的渔船视为正在沉睡,同时它睡着的时候还睁着眼睛罗伯特伯莱渴望奢华的天堂龙虾整个夏夏天弹奏着古吉他一人写法把龙虾整个夏天不停举螯的动作看作是不停弹奏着它自己身体构造成的一把古吉他,这一说法极其生动,也贴合龙虾和吉他的形状。百华衰老经疲倦还疲倦的不够,人在过冬。一所房子外面铁路暗淡的灯光。在远方,远方,远方人呕吐掉青春,并有趣的拿着绳子。青春无法从体内呕吐掉。诗人意在诗中创造陌生和新的可能,从而传递出青春在衰老者的体内已成为不适之物,受到早已世故年龄的排斥,理想已被时光磨损。那个曾奔向远方的远方人,不得不把不得不把不合时宜的青春呕吐掉。欲帮脚注,海棠花从迷雾中现身。反对春天的人心生悲悯。夭折的孩子从黑土地里冒出来,他从地下带着一枚月亮。孩子无法从地下带来一枚月亮。这一说法与现实逻辑违逆,从而令诗意陡生可能暗示从地里长出的海棠花是诗人眼中的月亮,而海棠花的生长受到夭折孩子的滋养,从地里冒出得益于夭折的孩子化为土壤后的一臂之力。 客观意象与主观意象的平衡问题。主观意象是诗意的浓稠剂,主观意象因为是诗人用旧事物创造出的新事物,一旦营造出来,就会令读者有强烈的陌生感,诗意浓烈。一旦觉得诗歌的诗意寡淡,可以通过添加主观意象来让诗歌起死回生。如果放任主观意象的用量,使之过多,诗歌也会给人过分刻意人工的感觉,失去自然真实的灵性。客观意象是诗意的稀释剂,客观意象因为诗意寡淡,就成为诗意稀释剂的不二之选。这样一来,主观意象和客观意象就成为调节别新诗诗意的利器。主观意象和客观意象的平衡问题,就是浓稠剂和稀释剂的比例问题。总体的原则是,客观意象过多,就需要添加主观意象来增加诗意浓度。主观意象过多,就需要添加客观意象来稀释诗意浓度。真正优秀诗作都隐藏着主观意象与客观意象平衡的诀窍。 强调主观意象与客观意象的平衡,不等于说无人全部用客观意象或全部用主观意象写诗。只是与两者的平衡相比,单纯用客观意象或主观意象,不只想达到相同的效果,难度更大,一旦力所不逮,弊端也很显著。诗歌固然在乎创意,诗歌的生命线固然在于心意,但诗歌仍保有沟通的原始本性。只是诗歌的沟通与日常语言的沟通有所不同。诗歌并不追求语言含义的唯一性,诗歌的沟通常会把读者引向始料未及的地方。好的诗人都懂得沟通与创意的平衡,不会将理解的大门封闭起来。 诗人在诗中会为语言重新立法,使诗的语言超越字典对字义的定义,超越格律语法语言常规的规约,从而处处显显示出处处出轨的蛮力。这种蛮力不止可以改变现实事物的能力,比如把高能力赋予给低能力的事物,比如让红花像人一样害羞、脸红等。它也打破了固化的生活逻辑、视角、成见,帮助人们更新看世界的眼睛。常人只能为现实世界立法,法不变,世界就难变。但面对日日新的语义世界,只有诗歌能抓住飘忽不定的语义,为语言世界重新立法。 写诗实则是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是理性自我与非理性自我的亲密合作。用主观意象写诗的四种模式,等于让你在辽阔无垠的潜意识大海圈出一个区域,诗意皆出自此区域。模式告诉你,无需在此区域之外耗费精力,那会一无所获。模式虽然帮你缩小了诗意的搜索范围,但在模式提示有诗意的区域里,仍需要非理性的灵光一现。就好像你理性上知道 A 的 B 搭配会产生诗意,那么究竟选择哪个 B 与已知的 A 搭配?模式可以帮你摒弃模式以外的无用搭配,助你修改诗句以逼近诗意。但很多绝妙的最佳搭配仍要靠即兴试错或灵感降临。学会善待理性的自我和非理性的自我,学会促成两者的无爱合作,仍是大家今后写作尤其诗歌写作的课题。模式等越是烂熟于心,甚至融于血脉,灵光乍现也会越成为常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