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天哲:何为龍?能者,龍也!——破解中华龍文化的起源秘密

 毛天哲 2025-03-01 发布于浙江

何为龍?能者,龍也!——破解中华龍文化的起源秘密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学者毛天哲)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考证与古文字分析,重新审视中华龙文化的起源问题,提出“龙”的本体实为伏羲时代所见之“能”,即古籍所载“黄能”“玄鼋”,属甲虫鳖类动物。作者指出,“能”“竜”“龙”三字在古文字中同源,甲骨文与金文字形显示其原型为被驯养的巨型鳖鼋,尾部附绳的形态印证其与先民生活的密切关联。文章结合图腾崇拜、生物学观察及天文学知识,论证伏羲氏族以“能/竜”为图腾,其形象因汉代以降的神话化逐渐演变为融合多种动物特征的虚构生物。研究揭示,龙文化的核心源于对自然物象的观察与文明初创期的智慧凝练,其本质是“失形得神”的文化演进产物。

关键词

龙文化起源;能者龙也;黄能玄鼋;图腾崇拜;古文字考释;伏羲传说    

一、引言:千年之谜的提出

世俗常言中国人是龍之传人,然龍为何物?本体是什么?历来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传曰孔子曾誉老子为“龍”,而老子则比孔子为“凤”。此二老为儒道两家魁首,真是能给后世子孙出具难题。古之四灵,二人各占其一,而不明言何为“龍”焉,何为“凤”焉,让后世之人迷茫了数千年。故王充言及于此,渭然叹曰:“以孔子之圣,尚不知龍”,则难怪俗人谓之“龍神而升天,不足怪也。”

闻一多先生曾提出,“龍是夏人和楚人的象征,称老子为龍,就等于说他是楚人或夏人的本家。”(《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龍凤》)他认为“龍、凤”分别是“夏、商”的图腾。然而,孔子称赞老子为“龍”,显然是用物象来拟人。《管子·水地》中描述:“龍生于水,身披五色而游,故显神异。能小如蚕蛹,能大藏天下,能上凌云气,能下入深泉。变化无常,上下无时。”孔子曾四次评价管仲,并以师礼待之。他用“龍”的变化无形来赞誉老子“合则成体,散则成章,乘云气而滋养于阴阳”,这一说法或许就源自《管子》的论述。    

世称管仲能博通三坟五典,淹贯古今。然其言龍,殆亦不能明言何物,则知东周以来,上古三代典籍散佚良多,其或始自周幽王骊山之难乎?吾毛氏,本文王王姒之嫡子孙,周初即名满天下,逮至周穆,史迹仅存于《穆天子传》中。宣王中兴,“南仲大祖,大师皇父”,《常武》奋勇,名以诗留。然世人莫能知其为毛氏之先也。若夫《清华简》、《毛公鼎》不出,则吾辈概莫能知毛公班位列穆王三公,毛公歆身居懿夷孝时期太宰之位,仲山父、尹吉甫、南仲、皇父皆毛氏族先祖也。毛氏之隐史,亦若夫如“龍”乎,衍隐其名,则失其实也。

周幽王遭逢犬戎侵伐诸夏之难,兵燹过后,王室财帛图书几不能存一二矣。平王东迁,民失其所,公失其位,鼎埋黄土,斯文不在,则“龍”之实谓,诚不可知也。《司马法·天子之义》云:“夏后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龍,尚文也。”然则子孙丧国,夏人殆以忘知“日月”乃“伏羲女娲”之代称也,殷人则失忆“白虎”即麒麟也,而周人竟至于不明“龍”谓何物,可谓斯文扫地尔。

龍之起源,古今中外学界及民间冥搜苦考者不乏万计,说法良多,至于今,学界终有共识云:“龍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然则“龍”谓何物,概莫能解,依旧渺然。若夫以不可考来塘塞,则只能谓我辈无才。今哲则明言,何为龍?能者,龍也!    

依稀有着“初龍”模样的大鼋

二、文字学考证:「能」「竜」「龍」的同源演变

1.「能」即鼋,伏羲之启示物

既言能者,龍也!然则“能”为何物?“能”者,伏羲所见之物也,古之谓“黄能”、“玄鼋”者也。鼋者,大鳖之菁也。故“能”者,即鳖也,古文为“竜”。“竜迈负图,神开我心”,此伏羲画卦之原说,后世被衍为“龍马负图”。世远年湮,后之人将竜、能、鼋、龍、鳖分而用之也,是以不知“能”者即“龍”也。

自古鳖龟在中国就是神物,古人称“不食者为神”,而鳖龟不吃不喝也能活着(有传说古人造房子常将龟埋房柱下,百年后翻建,龟仍活),且寿命之长人所共知,俗语“千年王八万年龟”。此外龟背圆拱,腹甲方型,符合古中国 “盖天说” 的天圆地方之象。而甲骨文的“甲”就是指鳖龟背甲,古人烧灼鳖龟甲以书契文字。龟甲还有着不可思议的图案。龟背正中线有五个大圆点,外缘旁列八个圆点,最外侧边缘共分成二十四份。这和代表天道的五行八亟何其相似!腹甲又分成十二份,这和岁星运行周期何其相吻合!看到这些自然生成的图案,古人觉得龟是感应天地之气所生灵物亦是很自然的。    

直到今天,古文字研究专家们并没有隶出甲骨文的“图”字,哲以为,“龟背”之象形或就是甲骨文“图”字,因其上有图案,考察金文“图”字,亦大致能看出类似“龟背”之象形。古今学者在没有弄清楚“图”字符义的情形下,扯谈“河图洛书”则会陷入神话的陷阱。

龙马负图,大抵指的是大鼋背了只龟

许慎《说文解字》云:“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可见伏羲当年所见,正是一只大黄能(鼋)背负着一只龟(图),故伏羲称其“竜迈负图”(可见附图)。「竜分五色,文开五易,甲象崇山。」伏羲受此启发,知天地之数,阴阳之变,始画八卦,皆连山名易,并作甲厉数理,殆以「河图」名之。尚书顾命篇中有“天球河图”,盖就是上古圣王之遗宝也。    

自伏羲受鼋龟神示,创制河图,制甲历,造书契以代结绳,人则更膜拜“鼋”之神通,概以其形摹写其状为“能”或为“竜”字。又造“申”字言其神也,“申”字正是鳖“甲”之出头也。伏羲后立九部、设九佐,则以「能或竜」纪官,号竜师。命臣飞竜氏依照河图之法造六书,命臣潜竜氏依照河图之法衍算甲历,制历法,定节气。自己尝百药,制九针,以拯天疾,开创了中华最早的文明。

2.龍即大鼋,是伏羲的宠物

今之俗人对伏羲创制八卦、始造书契之传说,有的相信,有的似信非信,甚至有人不知伏羲为何人,然哲之信弥坚也。伏羲自谓能一画开天地,在兹「神开我心」。而今哲能以破解“能者为龍”,殆亦“祖先神示”也,否则悠悠数千年,古今学者高才辨识者若过江之鲫,缘何留待吾小子哲来解此千古谜团。以今轨古,哲与伏羲之心是相通的,盖亦知伏羲传说不虚也。

人要生存,就要觅食。人类早期是饮毛茹血、采集野果、渔猎生活;后来燧人氏(即伏羲他爹)发明用火,烧食或煮熟食物,人的智力和体质大为增强,人类文明开始发端。伏羲受「黄能负图」启发而创河图八卦,「能」即大鼋(竜)。《淮南子》称「鼋伏随日」,其背甲纹理暗合五行八亟,腹甲十二分区对应岁星周期,古人视其为「通灵之物」。甲骨文「能」「竜」字形如鼋,尾部带绳,表明其曾被驯养。    

甲骨文十二生肖的龍字

于省吾先生在其《甲骨文字释林.释鼎龍》(P218)说道:“甲骨文借(龍)为宠,宠乃后起之分别字”(于省吾释“鼎龍”为“方宠”)。于先生此论确有见地,虽然其释“龍”为“宠”还可商榷。但其论述说明,古代名叫“龍”的东东确实是动物,而且是有宠的动物。没有宠,也进不到房间内。能进房间的动物,大约是猫狗之类。吾能想象的出,伏羲当年牵着那只启迪了他智慧的大黄能(亦叫竜或叫鼋),当宠物养着四处闲逛的快乐模样。在甲骨文里,“能、竜”字符造型都有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那就是牵“龍”的绳子。

3.同音字的关键线索

《说文》谓“能”:「熊属。足似鹿。从肉声。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称能杰也。」许君此说,失之古义多矣。熊之古文从能从火,今俗写为熊,失其形也。能,实为鳖也。《淮南子·说林训》谓「鳖无耳,而目不可瞥,精于明也。」又谓「鳖伏随日,谓随日光所转,朝首东乡,夕首西乡。」古之先人极其注重观察“天象”、“气象”与“物象”之变,而“物象”则以生物学现象为主。    

古人早知“鳖龟”能预知风雨。俗称“二月二,龍抬头”,实则是“鳖龟”抬头也。此日过后,则大地复苏,阳气上升,雨水渐多。俗亦云当鳖浮游水面,朝上游方向翘头,则天气必起变化,或台风、或燥热、或暴雨、或雷电。俗谚“龟背有汗,出门带伞”。故古人以为,龟鳖能通神致天打雷,故以天雷“隆隆”声以呼。“竜”或是鳖龟类甲虫的甲骨文初字,“竜”古音当为“能”或“龍”。

《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对“物象”的观察结果产生了文字,知晓了数理,表示为文字符号,即如“阴阳”、“八卦”、“日月星辰”、“竜凤”等。中国“古文字”是生命之符号,是从特殊角度观察天地万物之结果,就如《周易》八卦,具有生生不息的科学意义。

甲骨文又常用“龍能”互用    

甲金文中各式各样的“龍”字,有些不是哦.

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按拼音检索汉字,于“能”字同在一部的仅三字“能、竜、螚”,奇怪否?不信的话你现在就可以用拼音输入法试试。汉字之多数以万计,加之衍写、误隶等,据计有八万之众,常用字也不下八千,而音同“能”者,仅“竜”也。何故?无它尔,古之“能、竜”本同为一字也。

“螚”字古今用者极少,惟见《淮南子·说林训》曰:“免啮为螚。”《注》免啮,虫名。《玉篇》却谓:“俗能字,鳖属。”哲以为,《玉篇》所解为是,《淮南》当是误用。前所提及“熊”字,当为“螚[nài]”字之讹。“螚”,通“竜”,亦同“能”,盖亦是“龍”的古字、古音。

竜,《说文》未收该字,而北宋《集韵》谓“龍古作竜”。在今之日本,“竜”还是日常所用“龍”字的另一种写法,比如“恐龍”在日语写成“恐竜”(きょうりゅう)。日本人至今理解“竜”即龍也,“天竜旗”就是“天龍旗”。    

现代拼音中,「能」「竜」「螚」三字同音,绝非偶然。「螚」字《玉篇》释为「鳖属」,与「能」「竜」同义;「熊」字实为「螚」之讹写。此类文字线索左证了「龍」与「鼋」的本体同一性。

二、古文献中的「龍」:从现实到神话

其实古人记载中早就暗示过龍就是甲虫,可以畜养,也是可以吃的,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秋,龍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智于龍,以其不生得也。谓之智,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龍实智。古者畜龍,故国有豢龍氏,有御龍氏。”献子曰:“是二者,吾亦闻之,而不知其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宋,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龍多归之。乃扰畜龍,以服事舜,而锡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诸鬷川,鬷夷氏是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扰于帝,帝赐之乘龍,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也,而未获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饮食龍。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龍,以更豕韦之后。龍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烹之,既而使求。惧而不得,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献子曰:“今何故无之?”对曰:“夫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低伏,郁湮不育。

故西汉王充《论衡.龍虚篇》引此而论曰:“由此言之,龍可畜,又可食也。可食之物,不能神矣。世无其官,又无董父、后刘之人,故潜藏伏匿,出见希䟽;出又乘云,与人殊路,人谓之神。如存其官而有其人,则龍,牛之类也,何神之有?”哲以为,王充若当年若知“能”者即龍也,则自能恍然大悟也。    

先秦经典文献中有关“龍”的记载,其实都是指“大黄能”即“竜”,为了叙述方便明白,下文里我一般用“竜”字代替“能”字。如春秋时,子产执政的郑国发大水,有人看见“龍”在河渊里争斗。鲁昭公29年,说有“龍”现于绛城郊外。此处“龍”即“竜”也。

舜帝时管上访的官员叫“龍”,“帝曰:'龍: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此为“竜”被用作氏族中某支系人名,就如古“豢龍氏”的后裔在今天以“龍”姓自名。又如“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实则“左青龍”即“左青竜”也。成书年代较早的《易经》多次提到龍,还详细描绘了龍的各种形态,比如“潜龍勿用”,“见龍在田”,“飞龍在天”,“亢龍有悔”,“或跃于渊”,其实都可以用鼋或竜替代想象。

黄斑大鼋,古人称大黄能、斑竜(龍),“夏启乘龍”大概就是这玩意

屈原《天问》有“焉有虬龍,负熊以游?”之问,王逸注:“有角曰龍,无角曰虬。言宁有无角之龍,负熊兽以游戏者乎?”毛奇龄《天问补注》则据《通鉴外纪》以注:“黄帝氏有熊,常乘斑龍四游。”哲以为,王注谬谈,毛奇龄误信,其实古书上写的“虬龍”、“斑龍”皆指岁数很老的“大鼋”,鼋之头部常生疣状突起,又被人戏称为癞头鼋,后人认为龍有角就是此处来。古人盖指年岁很大的癞头鼋为“虬龍”、“斑龍”,整句话意思是“癞头鼋背了只小黄能游玩”。可见屈原之时,殆以搞不清龍为何物也。若屈子当年获知龍就是只大鳖而已,当无此问。史载所谓“龍”之史迹,大体可以用“竜”替换还原之,即其真实也,余者不再纂言。    

龍一直是夏后氏吉祥物,《史记封禅书》:“夏得木德,青龍止于郊。”司马迁抄载古书,而自己却不明“龍”为何物,故含糊其辞,其实就是“竜”也。《瑞应图》(敦煌残卷)引《括地图》:“禹平天下,二龍降之。禹御龍行域外,既周而还。”可见又是两只大黄能,即竜。《左传》昭二九年云:“共工氏有子曰句龍,为后土。”句龍,即勾竜也,是以“蜷体神竜”象以名也。

司马迁《史记》中描述的所谓“夏之二龍漦椟藏而至于周厉,漦化而生褒姒”的故事,其实那二龍,就是二只大鼋(竜)而已。二竜在有夏朝庭之上公然交配,精液留了一地,故“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司马老儿添油加醋,云二竜自言“余,褒之二君。”将褒姒出生神秘化了,以至后人看的云山雾罩,信以为真。

三、龍图腾崇拜与十二生肖的起源

1.十二生肖起源于伏羲女娲时代

中国的远古先民一直有着图腾崇拜,黄帝轩辕氏部族图腾是天鼋,炎帝神农氏部族图腾是朱雀,共工祝融氏部族图腾是玄龟,颛顼高阳氏部族图腾是日月,帝喾高幸氏部族图腾白虎,殷商先祖少皞氏部族图腾是玄鸟,女娲氏部族图腾是蛇,伏羲氏部族图腾是龍,即“大黄能”,就是“竜”。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最奇特的文化之一,远古先民相信某种动物是氏族部落之先祖或是保护神,这是远古先民在追究种群自身来源以及探求天地万物与本族群之间关系的一种信仰。图腾早先是为动物是无疑的,后来才延伸为植物或无生物。

在我国,长期以来民间将十二生肖用于记年记时辰,而在古代历法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对应的正是十二生肖。十二支的甲骨古字就是十二生肖动物的象形字,东汉许慎《说文》中即讲到“已”字为蛇的象形,同样的还有“亥”、“豕”。甲骨文中,“龍”字,又说顺了,其实该说是“竜”字,就是“蟞”,或是“能”的字符构造,通俗讲就是“鳖的象形,其尾部牵着一根绳子。”

论及十二生肖的起源,清代学者赵翼则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在《咳余丛考》中说:“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而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制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可作大胆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

哲以为,郭沫若此说完全是民族虚无主义在作怪,或者说是惟西方文明论的学术情节在作怪,导致其作出这类荒诞的判断。为什么不可以认为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本源自中国的十二地支说呢。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91年10月180卷第4号封面刊登了一幅印第安人保留的名为《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的彩色鹿皮画。学者一致认为图中酋长头上是一只天鼋龟,认为天鼋是黄帝族的族徽,从而认定此酋长就是中国的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 内有远古部落图腾15种,其中就有“天竜”

《祈年图》的发表确实太重要了,据图的发现者考证,此图作于1491年,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那一年。说明印第安人世代相承的这幅画应基本是四千多年前的黄帝形象原样,这就保证了所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祈年图》告诉我们,中华先民黄帝族发现美洲大陆比哥伦布早了至少四千年。早在四千年前,轩辕黄帝族的人就通过白令海峡横跨太平洋来到美洲定居了,他们的后裔就是现今居住在纽约州奥茨顿哥村的易洛魁人,而且哲推断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亦大多是我们中国黄帝轩辕族的后裔。轩辕黄帝族人能横跨大西洋,则徙居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中亚大陆等自然不在话下。    

不少人将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论衡》视为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龍。该书《言毒篇》又说:“辰为龍,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如此,十二生肖便齐了,且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这的确算是古文献中最早之记载。故有人据此就认为十二生肖最早源于东汉。

然哲以为,文献记载并不表示起源点就在文献所著的年代,这个是显然的道理。果然,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竹简的出土,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出土竹简的《日书》甲种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其内容为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其中记载有:“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原文脱漏〕盗者男子,青赤色……已,虫也,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哘,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

《日书》中所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据考证,睡虎地十一号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时期。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有人据此又说十二生肖起源于夏人,流行于殷商。哲以为不然,十二生肖中不为后世人所知的“龍”的存在,就表明起源还应更早,应该就是起源于伏羲女娲时代。    

2.生肖与伏羲氏族分支的关联

十二生肖应该与远古先民图腾和伏羲甲历有密切关系,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自古以来,中国各地就流传有女娲造六畜的传说。此六畜即十二生肖中的鸡、狗、羊、猪、牛、马。这恰恰反映了远古先民驯化动物为己所用的史迹,表明了人类从狩猎时代转向畜牧业时代的历史背景。剔除六畜,十二生肖剩余的就是鼠、虎、龍、蛇、兔、猴。而蛇就是女娲氏的图腾,龍(即能、竜)就是伏羲氏的图腾,余以为,鼠、虎、兔、猴就是伏羲四子分支浑沌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陆氏的图腾。    

战国时代魏人着的《竹书纪年》中说,属于伏羲氏的有所谓长龍氏、潜龍氏、屠龍氏、降龍氏、上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等等,哲以为,其大致都源自伏羲女娲的子嗣,从伏羲四子中分支出来的。前面所说的“夏后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龍,尚文也。”依稀还能看到远古图腾崇拜的影子。

周人先祖黄帝族因历代掌管伏羲甲历,而有机会和能力创“甲子以纪年”,传说黄帝让大挠(一说为风后)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子历。大挠制定了六十甲子(干支),用来记录年月日时,容成又制造了历法,可见黄帝轩辕族天文历法知识是世代相承的,当为伏羲三子昊英氏的后裔,周人亦是。而殷人恐是伏羲次子朱襄氏的后裔。

署名高胡的《美洲的华夏文物》一文说:“在莫哈克奥次顿哥村人的《轩辕黄帝礼天图》(即前面说过的《祈年图》)中,绘有熊、狼、黾三氏以及其他6个部落的氏族徽。黾氏为最高氏族,其次为狼氏,其三为熊氏。”哲以为,作者说的黾氏即竜氏,即龍族。除了作者明说的三种,《礼天图》上还有十一种动物,其中有蛇、鸡、牛、马、狗、鱼、蜥蜴、鹤、虎等,可见黄帝时以十二生肖作地支的说法殆有根据。而“竜”即龍,是毫无疑义的,自可追溯到伏羲女娲时代。

人们在谈论十二生肖起源的时候,常常忽略了十二生肖最初是以记时辰的这一事实,《古三坟》记载伏羲《皇策辞》中有“岁起甲寅”,且有“皇曰:甲日寅辰,乃鸠众于传教台,告民,示始甲寅。”记载,这表明,伏羲初作甲历,用以记日、记时辰是确定无疑的。后世轩辕黄帝修订历法,只是继承了伏羲甲历中的干支纪日、记时,用于纪年、纪月。故哲认为,十二生肖纪日、记时既然可以追溯到伏羲女娲时代,那么十二生肖起源之悠久,可与甲骨文“竜”字的出现相提并论。    

你能想象这只海龟有多大吗??

四.从「竜」到「龍」的神话讹变

中国人或考古界的学者,喜欢将考古发现的某些貌似龍的文物命名为某某龍。如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雕龍,据说距今五千五百多年,现在是已作为华夏银行的标志。但哲以为,那不过是蛇形玉器或可能是大鼋的龟头部分,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龍”。古人(不包括东周以后的古人)概念中的“龍”是鼋,即黄能,亦即竜(祖宗哎,说的真拗口,怪不得孔老夫子说,名不正,言不顺也。)

远古先民有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作为最有灵性的“竜”被先民崇拜,有神灵崇拜和生殖器崇拜两种含义。有句俗语称“千年王八万年龟”,可见龟鳖寿命之长。而竜或鼋又是鳖中最大者,加之给伏羲启迪了智慧,开创了远古的文明,故先民对其膜拜是毋庸置疑的。而竜龟之灵表现在它那伸缩自如的头颈,貌似男子生殖器,故远古先民们留下的所谓“龍”形玉件、“龍”形图案或“龍”形构件等,不过就是竜或鼋的头部造型。    

早期一些“龍”形玉器,其实就是“竜”之头颈,故无爪.

将所有发现的类似“龍”的文物集中在一起研究的话,你会发现春秋战国以前的龍身体都比较短,之后才越来越长,越来越长~,甚至加进了蛇身、马头、牛角、鱼鳞等等后人想象的东西。这表明了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对“龍”为何物的认识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尤其在汉代,谶纬流行,神怪异说横溢,“龍”越来越被神化,记过历代文人的不断加工,“龍”终于有了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成为了中华民族心目中想象的共同图腾。

而早先的古文字“竜”早被汉儒废弃不用了,重新隶写出了个“龍”字来代替。而“黄能”之“能”字,被异说为熊属,说是贤能、能杰之义。“能”之远古时的字义被湮没无存。“鳖”字的出现大概亦是汉儒所为,鳖从敞从黾,而《说文》谓黾,蛙黾也。段玉裁注曰:虾蟆也。难道说虾蟆憋在水里就是鳖了?可见不通之至。古“螚”字被释为“小虻虫”,差之千里。其实“黾”字从字义上讲,亦绝非蛙黾也。    

如“绳”字,就是用丝带束缚龟竜之意,若“渑”字,即豢养龟竜之地名(哲推测,帝舜时候的豢龍氏等就可能在今天的渑池一带)。“黾”应该是古代“竜”字的另一种写法,黾上部加元字即鼋字,哲在《“战国楚帛书.甲篇”补释考论》一文就说过,鼋在帛书中的字符构型是“从大从能”,而“大”者,有“元、始、天、尊”之义,故哲以为,鼋字盖为伏羲称呼的专有名词,天鼋就包含有“天之能子,天之始帝”等含义。

中国人心中的龙形象

五、余论:龍的本体还原与文化反思

研究这些古老的汉字,可以发现“能、竜、鼋、黾、螚、熊、鳖、鼍”等,皆与伏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简而言之,所谓“龍”这一字,实乃伏羲——这位远古时代最“能”的能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所创始并命名。其本体,便是大龞,即是“黄能”,即是“鼋”,亦是“竜”。可悲的是,数千载后,子孙不肖,竟连“龍”之本体为何物也弄不清了。陈独秀先生曾对汉儒妄解古书文字深感厌恶,曾撰文痛骂之。以“龍”之失考一事参之,陈先生骂的又何尝不是。    

哲亦不敢多言,再说下去,恐触怒全球华人。因在华人的思维定势里,早已接受了龍就是现在这种“头有角,身有鳞,四爪、长须、蛇身”的模样,是一种“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天、隐则潜伏于渊”的神异怪物。然不管是否信服吾之考证,从历史真实性考察,龍就是“能”也,就是竜,就是大鼋。

尔亦可细观上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篆文中,“龍”与“能”字形是多么相似,此乃神示也。数千年争论不休的“龍”到底是何物从此一朝破解,吾毛天哲或成华夏各族的千古罪人,亦或成千古哲人!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哲亦曰:知我者,其惟“竜”也!罪我者,其惟“龍”乎!

综上所述,「龍」的本体即伏羲时代的「黄能」(大鼋),其形象因文字讹变、图腾神化而逐渐脱离现实。汉代以降,「龍」被赋予蟒身、鱼鳞、鹿角等元素,成为民族共同想象的图腾。今日所谓「龍文化」,虽为文化融合之果,然溯其根源,可谓「失其形而得其神」,亦不失为中华文明包容演进之见证。还原「龍即鼋」的真相,并非否定其象征意义,而是追溯文明源头,重拾先民「观察物象、师法自然」的智慧。如孔子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唯有直面历史,方能理解「龍的传人」之真谛。

毛家小子天哲撰于浙江金华

时维黄帝纪元四千七百一十一年端午节前夕    

二〇二五年二月二十八日修订

参考文献: 

1. 闻一多. 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龙凤[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 

2. 管仲. 管子·水地[M]//管子.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3. 左丘明.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M]//左传.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4. 王充. 论衡·龙虚篇[M]//论衡.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5. 刘安. 淮南子·说林训[M]//淮南子.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6. 于省吾. 甲骨文字释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7. 司马迁. 史记·封禅书[M]//史记.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8.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9. 屈原. 天问[M]//楚辞.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