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奇妙现象:近几年全球似乎很少买新战机了,究竟是什么原因?

 喵妹畅谈 2025-04-15

近年来,全球军火市场上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曾经被各国争相抢购的战斗机,如今却成了滞销品。冷战时期动辄几十架起买的盛况不再,甚至连印度这样的军购大户也开始犹豫不决。这背后究竟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一、天价战机让小国望而却步

冷战时期的战斗机堪称白菜价。以苏联米格-23为例,单价仅360万美元(折算购买力约当今2000万美元)。而如今,一架美国F-35要价1.09亿美元,俄罗斯苏-35也要1亿美元,连四代机如F-16V的价格都接近7000万美元。

对于GDP不足千亿美元的小国而言,购置一支现代化空军意味着掏空国库。以乌干达为例,2017年购入8架苏-30MK2后,高昂的维护费用直接挤占了国防预算,最终不得不转向更便宜的枭龙战机。

这种买得起养不起的困境,让许多国家选择躺平”——宁可维持老旧机队,也不愿冒险升级。

二、二手战机市场内卷严重

冷战后,大批退役战机涌入二手市场。例如,美国抛售的F-16二手价仅需新机的三分之一,性能却仍可应对中小国家的需求。这些性价比之王迅速抢占市场,让歼-10、米格-35等新机型举步维艰。

还有,就连俄罗斯自己的苏-30和米格-29,也被二手市场挤压得喘不过气。毕竟,对预算有限的国家来说,能用就行远比最新款实在。

三、国际局势降温,战争形态剧变

冷战时期,美苏对峙让各国时刻紧绷神经,战机采购成了保命刚需。但如今,全球化让经济合作取代军事对抗,小国更愿将资源投入基建而非军备。即便局部冲突频发,现代战争的核心已从空中制胜转向体系对抗

俄乌战争便是一面镜子:俄军虽有苏-35等先进战机,却因缺乏预警机、卫星侦察和电子战支持,屡屡被乌军无人机和防空系统反制。反观乌克兰,仅凭北约情报支援和少量苏-24,便能用巡航导弹远程打击俄本土。

这场战争让小国醒悟:与其砸钱买战机,不如投资无人机和防空系统——后者成本更低,效果却立竿见影。

四、F-16F-35垄断困局

在现役战机中,F-16堪称三代机之王。冷战后的黄金二十年里,它占据了全球70%的三代机市场,构建了庞大的兼容生态。后发者如歼-10,即便性能相当,也难以撼动其地位——毕竟,换装意味着重建整个后勤和训练体系,成本高得吓人。

而五代机市场则被F-35“卡脖子。尽管其性能领先,但美国通过源代码和后勤系统牢牢掌控命门。北约盟友甚至担心:一旦得罪美国,F-35可能被远程锁死。这种受制于人的风险,让加拿大、葡萄牙等国纷纷暂停采购,转而观望欧洲自研的六代机。

战机市场的冷清,实则是国际格局、战争形态与技术革明的综合结果。未来,随着六代机、无人机和AI技术的突破,市场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但无论如何,谁能以更低成本提供更完整的作战体系,谁就能在这场军售寒冬中破冰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