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静经》全文翻译

 大山860 2025-04-15

《清静经》全文翻译

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译文

太上老君说:大道没有固定形态,却能生养天地;大道没有情感偏好,却能推动日月运行;大道没有名称,却能滋养万物生长。我不知如何称呼它,勉强命名为“道”。

原文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译文

道包含清与浊、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天属清而运动,地属浊而宁静;男性象征清阳与主动,女性象征浊阴与主静。万物由根本衍生枝末,生生不息。

原文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译文

清是浊的源头,动是静的基础。人若能保持内心清静,天地的能量将自然汇聚于身,回归本源。

原文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译文

人的元神本喜清净,但被妄心扰乱;人心本应宁静,却被欲望牵绊。若能常摒弃欲望,心自然宁静;澄清杂念,元神自然清明。

原文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译文

如此则眼、耳、鼻、舌、身、意六欲不生,贪、嗔、痴三毒自灭。若做不到,是因心未澄澈,欲念未除。

原文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

译文

真正能摒弃欲望者,内观心念,心本无念;外观形体,形本虚幻;远观外物,物本非实。悟透这三者,唯见一切皆空。

原文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译文

连“空”的执念也放下,空到极致时,连“无”的概念也消失。无无皆无,便达至澄明寂静。寂静到极致,欲望无从生起,方为真静。

原文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译文

以真静之心应对万物,方能显露天性;常应外物而心不染,便是永恒的清静。

原文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译文

如此修行清静,渐与大道相合;虽称“得道”,实则无所得;仅为教化众生,假名“得道”。

原文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译文

能悟此理者,方可传承圣人之道。

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译文  上等修行者不争名利,下等修行者热衷争斗;真正有德之人不标榜德行,刻意标榜德行的反而不是真德。执着于形式的人,其实并不明白道的真谛。众生之所以无法得道,是因为被妄念所困。一旦产生妄念,就会扰动心神;心神被扰动,就会对外物产生执着;对外物执着,就会滋生贪欲;贪欲一生,便带来烦恼。烦恼与妄念不断折磨身心,使人陷入污浊屈辱的境地,在生死轮回中漂泊,沉溺于苦海,永远背离真道。唯有觉悟'真常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心灵永恒的澄澈与安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