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来稿@T8作文】2025 届高三部分重点中学 3 月联合测评(T8 联考)作文指导及范文

 郑州一中侯巍 2025-04-15 发布于河南

Hello, beautiful spring

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追求精致的生活。精致的生活,是不是高质量的生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思辨类材料作文。部编版教材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思考 —— 我们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度过怎样的人生?发挥了语文学科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成长,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作用。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追求物质主义精致思潮的问题,并进一步思考我们生活的目的和价值,具有辨析的价值。

“精致的生活” 是一种生活方式,通常的理解是物质的奢华或表面的光鲜,但生活中的精细追求和仪式感,也是一种精致。这种精致尊重生活、尊重他人和尊重自我,更加重视生活者心灵的丰盈程度,体现了一种教养和修养。古今中外知识分子很多具有这种追求生活的品位、趣味的品质,即使落拓贫寒,但不放弃对生活和自我的尊重。当代社会追求的 “精致” 更多偏重物质方面,将物质享受作为精致生活的首要条件,是对精致的一种片面理解。现实生活中精致的生活形式多种多样,如培养一门爱好,将居所布置得温馨有序,有定期运动的习惯,重视个性化的舒适感等等,也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生活的质量” 是对生活形态的一种评价。它包括物质和精神、外部条件和内在体验等维度。首先,以物质保障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获得自由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这是高质量生活。这类生活质量着眼于个体在社会的就业、医疗、教育、环境与社交等方面的体验。其次,除了上述要素外,还有个体的创造性能力的实现、精神世界的丰盈程度、个性价值的体认与实现等等。生活的质量既有社会评价的维度,也有个体自我体验的角度。从社会维度看,高质量的生活需要提升社会发展水平,更大程度地解决民众关心的社会问题。从个体角度看,赋予生活以温度和意义,体验自我的生活品位更有质量感。


破题思路

1. 概念辨析:精致生活(形式、物质)与高质量生活(本质、精神)的区别。

2. 现象批判:现代社会将精致等同于奢侈、消费主义的误区。

3. 深度挖掘:高质量生活的内涵(如思想自由、精神追求、生命体验)。

4. 辩证关系:精致可以是高质量的载体,但需避免本末倒置。


核心立意

精致生活不等同于高质量生活,真正的高质量生活需要精神与物质的平衡,更需要内在的丰盈。


优秀标题

《精致不应只有一种模样》

《高质量生活需要“内外兼修”》

《别让“精致”成为生活的枷锁》

《在粗粝现实中开出精致的花》

《精致可以很简单》

《苔花何须牡丹妆》

《浮华之上,本真未央》

《精致之花,须植根于精神沃土》

《在物质褶皱里开出精神之花》

《超越精致,抵达生活的澄明之境》


优秀范文

弃精致之外表,追丰盈之内心

当社交媒体上 “精致穷” 的话题持续发酵,当年轻人为一支限定口红透支信用卡,我们不得不思考:真正的精致究竟在于物质堆砌,还是精神的丰盈?《论语》中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 的乐道精神,恰为当代青年指明方向 —— 抛却表面的浮华,方能抵达生命的本真。

真正的精致是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北宋文豪苏轼在黄州赤壁泛舟时,面对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的自然之景,发出 “物与我皆无尽” 的哲思。这位被贬官员将粗茶淡饭品出清欢之味,把破帽旧衫穿出魏晋风骨,在物质匮乏的境遇中完成了《赤壁赋》的精神涅槃。正如《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用两年时间在湖畔小屋证明:当生活褪去不必要的装饰,灵魂才能在简单中获得自由。

过度追求外在精致往往导致精神空虚。古有石崇与王恺斗富,用蜡烛作柴、锦缎铺路,最终却落得 “金谷园里草离离” 的下场;今有某些网红为打造 “名媛人设”,拼单奢侈品、伪造高端生活,在虚假精致中迷失自我。这种本末倒置的生活态度,恰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为一串假项链耗费十年青春,最终发现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珠光宝气,而在于真诚的生活。

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构建精神的桃花源。敦煌女儿樊锦诗扎根大漠四十载,用褪色的工装守护千年文明;张桂梅校长用贴满膏药的双手,将两千多名女孩送出大山。他们的衣着或许不够时尚,生活或许不够精致,但精神世界却如璀璨星河。正如李子柒在田园中展现的诗意生活,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华服美食,而是那份返璞归真的生命态度。

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我们当以古人为镜,以精神为锚。从颜回的 “不改其乐” 到苏轼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从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 到李清照的 “生当作人杰”,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坐标,始终在告诉我们:真正的精致,是内心的丰盈与灵魂的高贵。当我们学会在简约中感受生活的本味,在淡泊中追寻生命的真谛,方能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翱翔于精神的万里长空。



简评

本文以 “弃精致之外表,追丰盈之内心” 为题,紧扣 “精致生活与精神追求” 的辩证关系展开论述。结构上严格遵循五段三分四环节,首段以 “精致穷” 现象引出论点,中间三段分别从 “精神追求”“物质异化”“当代价值” 三个维度递进论证,结尾呼应开头升华主题。论据选取兼顾课本素材与时代热点,既有颜回、苏轼等传统文化符号,又融入樊锦诗、张桂梅等时代楷模,辅以《项链》《瓦尔登湖》等中外文学经典,体现深厚的素材积累。语言凝练典雅,善用排比、对比等手法,引用《逍遥游》《传习录》等典籍增强说服力。全文逻辑严密,既有历史纵深又具现实针对性,展现了高中生对时代命题的深刻思考。

 

追求精神丰盈才是高质量生活

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尺,不应仅以物质精奢为刻度。当社交媒体将 “精致生活” 简化为摆盘艺术与 ins 风装修,我们更需要从《论语》“绘事后素” 的智慧中,重新审视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核的辩证关系。

真正的精致当以精神丰盈为底色。北宋文豪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 时,被贬黄州的困顿处境与超然心境形成强烈反差。这种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的生命境界,恰与当下某些年轻人 “精致穷” 的生存状态形成对照。据《中国青年消费报告》,绝大多数受访者曾为购买奢侈品透支消费,这种用物质符号填补精神空洞的行为,本质上与玛蒂尔德夫人借项链装点舞会的选择如出一辙。反观敦煌研究院的修复师们,常年穿着沾满矿物颜料的工装,却在千年壁画中触摸永恒,这正印证了《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的深刻哲理。

过度追求形式精致反而会消解生活本真。明代魏学洢在《核舟记》中惊叹于 “罔不因势象形” 的雕刻艺术,这种尊重材料本性的创作理念,恰是对当下 “标准化精致” 的启示。当小红书博主们用统一模板改造出租屋时,苏州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正遵循 “修旧如旧” 原则,让战国木牍上的裂痕讲述沧桑。更值得警惕的是,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网红同款” 搜索量三年增长迅猛,这种趋同化消费本质上是对个体价值的消解。

高质量生活需在物质与精神间寻求平衡支点。孔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的讲究,与其“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洒脱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智慧。这种辩证思维在当代依然闪耀:华为工程师在实验室吃泡面攻关 5G 技术,餐食的简陋与精神的富足形成奇妙平衡;敦煌女儿樊锦诗守着戈壁吃咸菜,却用数字技术让千年佛窟焕发新生。这些实践都在诠释《道德经》“大巧若拙” 的深刻内涵 —— 最高级的精致往往呈现最质朴的形态。

作为跨世纪时代青年,我们更需要读懂《周易》“白贲无咎” 的启示:去除浮华的装饰,才能显露本质的光华。当商家用 “精致生活” 概念制造焦虑时,不妨重温张岱《陶庵梦忆》中那段箴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真正的精致不在器物之精,而在情志之真,这或许才是评判生活质量的核心维度。 



简评

本文观点鲜明,紧扣 “追求精神丰盈才是高质量生活” 展开论述。开篇便指出衡量生活质量不应只看物质,引人深思。行文过程中,大量引用古诗词及事例,如苏轼、《核舟记》、华为工程师等,从正反两面论证精神丰盈的重要性与过度追求物质精致的弊端,逻辑清晰。结尾呼吁跨世纪青年追求情志之真,回扣主题。整体文采斐然,旁征博引,将抽象观点阐述得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


END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