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上古《易经》到教员《矛盾论》,跨越几千年的“辩证”轮回

 罗宋汤的味道 2025-04-15
图片

从上古《易经》,到王阳明心学,再到教员的《矛盾论》。

我们一口气看完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

看完之后,你会发现群经之首《易经》和教员的《矛盾论》竟然存在神奇的对应关系。

图片

这不仅是一条时间线,也是一条揭示我们中华民族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在不同时代回应挑战的,核心智慧演变之路!从宇宙的奥秘,到内心的力量,再到改造现实世界的哲学武器。

1、《易经》,是混沌初开的智慧密码。

想象一下咱们的远古祖先,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洪水、猛兽、风雨雷电、丰收与饥荒……他们迫切需要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找到趋吉避凶的方法。

他们靠什么?靠观察!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观察动植物的生长枯荣,观察社会人事的变迁。他们发现,一切都在变化,但变化中似乎又有某种不变的模式和节奏。

《易经》就是他们长期观察、思考、归纳的成果。它是先民试图破译宇宙密码、指导人生实践、安顿自身存在的智慧结晶。

《易经》绝非算卦那么简单,它是一部关于易(也就是变化)的哲学。

图片

核心思想包括:

1、联系:天、地、人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天道与人道是相互关联、可以感通的。人可以通过效法天道来提升自己。

2、变易:变化是宇宙的常态和本质,没有什么是永恒固定的。它教导我们要认识变化、适应变化,甚至驾驭变化,“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3、阴阳:对立统一是宇宙最根本的法则,不是你死我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动态平衡。这是理解一切变化的基础,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中正:追求阴阳平衡、刚柔适中是理想状态。这也是指导个人修身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原则。

《易经》奠定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底色:辩证的、整体的、变化的、注重和谐与实践的。提供了一套理解世界的基本框架和方法论,成为了后世中国哲学的“文化基因库”。

2、百家争鸣,是礼崩乐坏下的呐喊与思索。

东周末年,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争霸,战乱频频,原有的社会秩序土崩瓦解,这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

旧的价值观崩塌了,人们极度迷茫:国家如何才能富强?社会怎样才能安定?人应该如何活着?这种深刻的时代危机感,催生了知识分子们的集体思考和呐喊。

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其中影响后世最深的,是儒道法三家。

图片

儒家孔子目睹礼崩乐坏,痛心疾首,认为道德沦丧是根本原因。他想通过恢复周礼、重建道德秩序来“救世”。

他的核心思想是“”和“”。目标是培养“君子”,达到“内圣外王”。方法是“克己复礼”、教育、修身,为重建社会伦理提供了基石。

道家老子看到儒家积极“有为”的救世方案在乱世中经常碰壁,甚至加剧混乱。他们也反感社会上各种虚伪的礼法和权谋。他们转向更宏大的视角,思考超越具体社会问题的宇宙根本大道。

他的核心是“”和“”,道是规律,德是按照规律行事。主张“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妄为,返璞归真,提供了在乱世中安顿心灵的智慧。

法家韩非子面对残酷的兼并战争和人性中自私的一面,认为靠道德教化根本行不通。

他们不谈玄妙的“仁义道德”或“自然无为”,强调君主应该依靠“”(明确的法律)、“”(驾驭臣下的手段)、“”(绝对的权力)来治理国家,方法是“以法治国”。法家思想深刻影响了秦朝的统一和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

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奠定了中国哲学的主要方向和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如何实现个人安身立命与社会长治久安?

3、独尊儒术,是吸取教训之后的大一统。

秦朝用法家统一了天下,但很快灭亡。汉代吸取教训,选择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图片

融合了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思想,将儒家伦理与宇宙论相结合,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儒家从此成为官方哲学。

但是,道家思想并未消失,黄老之学在汉初流行,道教也逐渐形成。

4、魏晋玄学,儒道思想的一次深度融合。

到了东汉末年,社会又开始动荡,礼教得不到遵守,再一次礼崩乐坏。

图片

知识分子对僵化的儒学感到失望,转向老庄,并结合《周易》,发展出“玄学”,探讨“有无”、“名教与自然”等本体论问题,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精神的逍遥。但是,这种思想只让少数的文人获得了精神的解脱,最典型的就竹林七贤。

5、佛学思想,是对外来思想的本土化。

佛学的传入,带来了全新的世界观——缘起性空,严密的哲学思辨和系统的修行方法。这对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佛学的传入,就像一条鲶鱼,搅动了整个中华思想的池塘。它迫使儒家和道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尤其是关于心性、本体、超越这些问题。

图片

到了唐朝,我们基本上做到了让佛经说汉语,这表明了佛学思想融入了中国文化,成为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部分。

出现了很多中国本土化的佛学流派,比如禅宗,就吸收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宋明新儒学做好了准备。

6、程朱理学,是儒学的复兴。

到了宋代,面对佛学思想的巨大冲击,很多儒者感到,如果不回应佛学的挑战,儒家可能真的要“熄火”了!

他们要重振儒学,不仅要讲伦理道德,还要能建立一套与佛道相抗衡的,能够解释宇宙万物本源和人生终极意义的儒家形上学体系!

于是,一场儒学复兴运动开始了!北宋的周敦颐、张载、还有二程(程颢、程颐)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宋的朱熹,更是集大成者!

图片

他们构建了一个极其宏大精密的哲学体系,核心思想包括:

1、: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本源和最高法则,是形而上的、永恒不变的道德实体。

2、:是构成万物的物质基础,是形而下的、流变不居的。

3、理气关系:“理”是“气”的本质,“气”是“理”的载体。“理”只有一个,“气”却千差万别,所以万物才各不相同。

4、修养方法:“格物致知”!通过向外穷究事物的道理,来认识那个普遍的“理”。最终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达到圣人境界。

朱熹的理学体系,整合了先秦儒学、吸收了佛道思辨,上至宇宙论,下至修身功夫,无所不包,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深刻塑造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形态。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成功的“系统重装”和“版本升级”!

7、阳明心学,内心力量的回归。

程朱理学虽然精妙,但也带来了问题:

一是“格物致知”过于强调向外寻求,过程繁琐,普通人难以企及;

二是容易导致“知”与“行”脱节,满口仁义道德,行为却跟不上。

有没有更直接、更简便、更具力量的成圣之路呢?

这时候明代王阳明出场了,这位文武双全的思想家,给出了石破天惊的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