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前使病人进入类似睡眠状态,以利于其后的麻醉操作,这种麻醉前的处理称为基础麻醉。基础麻醉与麻醉前用药的区别是,前者必须产生神志消失的效果,而后者则以不使病人神志消失为原则。 【适应证】 1.需要手术而又难以合作的儿童。 2.精神非常紧张、不能自控的病人。 3.因各种原因而失去自控能力者。 【基本操作原则】 1.基础麻醉必须由麻醉科医师实施,并有麻醉记录。 2.基础麻醉可在病人进入手术室前或在手术室内进行。 3.注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维持病人的呼吸和循环稳定。 4.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其他有创性操作或麻醉操作时,应有麻醉科医师观察病 【常用药物]】 1.硫喷妥钠 2%~2.5%溶液,10~20mg/kg,深部肌内注射。严禁在皮下、动脉内及神经部位注药。 2.氯胺酮 3~5mg/kg,肌内注射。以上药物多用于儿童。 3.咪达唑仑 常用于成人,0.07~0.15mg/kg,肌内注射。如进入手术室,0.01~0.03mg/kg,静脉注射。 利用药物阻滞神经传导的功能,使麻醉作用局限于躯体某一部分称为局部麻醉。局部麻醉一般由手术者实施。因此,术者应熟悉所用局麻药的药理性质和不良反应,并具有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局麻药直接与黏膜接触后,穿透黏膜作用于神经末梢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适应证】 眼、耳鼻喉、气管、尿道等部位的黏膜麻醉。不同部位应选择不同药物浓度,如角膜选用较低浓度的药物。 【给药方法】 用喷雾器喷于黏膜表面;以棉球涂抹在黏膜表面;以棉球或纱条填充。为达到完善的麻醉作用,须多次给药,一般2~3次,每次相隔5min左右。 【常用药物】 2%~4%利多卡因,1%~2%丁卡因。[不良反应] 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部组织刺激、过敏反应等。 将局麻药注入手术区域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而达到局部麻醉作用。
【适应证】 体表手术和介入性检查的麻醉等。 【禁忌证】 局部感染,恶性肿瘤。 【操作方法】 “一针技术”,即先行皮内注药形成皮丘,再从皮丘边缘进针注药形成第2个皮丘,沿手术切口形成皮丘带。“分层注药”,即浸润一层切开一层,以达到完善麻醉的目的。每次注药前应回吸,以免血管内注药。 【常用药物】 0.5%~1.0%普鲁卡因或0.5%利多卡因。[不良反应] 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部组织刺激、过敏反应等。 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的周围,阻滞其传导冲动,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适应证】 颈部手术的麻醉,颈部肿瘤或神经性疼痛治疗。 【禁忌证】 呼吸道梗阻,不能合作者。 【操作方法】 1.病人仰卧,头向对侧偏转并向后仰,常规皮肤消毒。 2.颈浅丛阻滞。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做一皮丘,与皮肤平面垂直进针达筋膜处,回吸无血液即注入局麻药5~10ml。 3.颈深丛阻滞。现多采用改良颈深丛阻滞法。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皮肤平面垂直方向进针,当穿刺针达颈:或颈。横突后,将针稍后退离开骨质并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后,注入局麻药5~8ml,即将该侧的颈深丛阻滞。 【并发症】 1.颈交感神经阻滞导致霍纳综合征。 2.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有引起呼吸功能障碍的危险。 3.局麻药毒性反应。 4.误入蛛网膜下隙引起蛛网膜下腔阻滞。 5.局部出血和血肿形成。 (一)肌间沟阻滞法 【适应证】 肩部和上肢手术,但对前臂及尺侧阻滞效果稍差。 【操作方法】 (1)病人仰卧,前臂下垂,头转向对侧。 (2)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治疗巾。 (3)在环状软骨(颈6)水平,胸锁乳突肌外侧触及前斜角肌,再往外可触到一凹陷,即为肌间沟。 (4)穿刺针向背、尾方向刺入,有穿破鞘膜感和异感出现,证明定位正确。 (5)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即注入局麻药15~25ml(含肾上腺素5μg/ml)。 【并发症】 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局部血肿等。 (二)锁骨上阻滞法 【适应证】 上臂、前臂及手掌部手术。 【操作方法】 (1)病人仰卧,双臂靠身体平放,头转向对侧,肩下垫一小枕。 (2)常规消毒皮肤后,铺治疗巾。 (3)在锁骨中点上缘1~1.5cm处进针,并向内、后、下方缓慢推进。当触及第1肋骨或出现异感时,证明定位正确。 (4)固定穿刺针,回吸无血液后注入局麻药20~30ml(含肾上腺素5μg/ml)。 【并发症】 气胸、血胸、局部血肿等。 (三)腋路阻滞法 【适应证】 上肢手术,尤以前臂和手掌部位手术最佳。 【操作方法】 (1)病人仰卧,上臂外展90°,前臂屈曲90°,充分暴露腋窝。 (2)常规消毒皮肤后,铺治疗巾。 (3)在腋窝触及腋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将穿刺针紧靠动脉上方向内、下方刺入。当针穿破筋膜时有落空感,针体可随动脉搏动而摆动,并可出现上肢异感,说明针已进入腋鞘内。 (4)固定穿刺针,回吸无血液后注入局麻药20~40ml(含肾上腺素5μg/ml)。 【并发症】 血肿,局麻药毒性反应。 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神经根而使相应部位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习称脊椎麻醉(spinal anesthesia),简称脊麻或腰麻。 【适应证】 下腹部、腰部、盆腔、下肢、肛门及会阴部位的手术。 【禁忌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或脊神经根病变、脑膜炎等。 2.感染,如脓毒血症、穿刺部位感染等。 3.脊柱疾病,如脊椎严重畸形、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等。 4.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5.不能合作的小儿、精神病病人。 6.合并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外伤失血、腹内高压者等为相对禁忌证。 【操作方法】 1.体位:侧卧位为最常用体位;坐位一般用于鞍麻;俯卧位较少用,偶尔用于俯卧位腰椎手术。 2.穿刺部位:成人应在腰2以下的腰椎间隙,儿童在腰。以下的腰椎间隙。 3.穿刺方法 (1)皮肤消毒后铺消毒洞巾。确定穿刺点,并于皮肤、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做完善的局部浸润麻醉。 (2)正中穿刺法。将腰麻针经穿刺点与皮肤垂直刺入,沿穿刺针轴心方向将针推进。依次穿过皮肤、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到蛛网膜下隙,取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 (3)旁正中穿刺法。穿刺针自距中线1.5cm近尾侧处刺入,然后穿刺针对准中线稍向头侧推进。穿刺针只穿过部分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隙。 (4)穿刺成功后,固定针体,回吸有脑脊液回流,再将蛛网膜下腔阻滞药注入。 将局麻药注射到硬膜外隙(硬膜外腔),使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受到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硬膜外阻滞,又称硬脊膜外腔阻滞或硬膜外麻醉。有单次法和连续法两种,一般都用连续法。 【适应证】 1.常用于腹部、腰部、盆腔及下肢的手术。 2.颈部、上肢及胸壁的手术也可在硬膜外腔阻滞下完成。 3.术后镇痛。 【禁忌证】 1.不能合作者。 2.穿刺部位有感染者。 3.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颅内压升高者。 5.严重低血容量及休克者。 【操作方法】 1.病人体位 常取侧卧位。 2.正中穿刺法(直入法):在选定穿刺椎间隙行局部浸润麻醉后,以导针穿透皮肤及棘上韧带。将硬膜外针沿导针孔刺入皮肤、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然后缓慢推进。当针尖穿过黄韧带时,有阻力突然消失或出现负压现象,表示针尖已进入硬膜外间隙。以注射器回吸无脑脊液流出,注气无阻力,证明穿刺成功。 3.旁正中穿刺法:以选定椎间隙旁开1.5cm为进针点。局麻后以导针穿透皮肤,穿刺针沿导针孔向中线30°~45°角推进。穿过棘间韧带及黄韧带时,阻力突然消失或出现负压现象,回吸无脑脊液流出,注气无阻力,证明硬膜外穿刺成功。 4.置管:置管前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是否有裂痕或残缺。经穿刺针将导管插入到硬膜外腔,导管穿过针口3~5cm时,一手顶住导管,另一手将穿刺针退出。 导管在硬膜外腔的长度以3~4cm为宜。 5.骶管阻滞穿刺方法 (1)经骶骨孔穿刺注入局麻药阻滞骶神经的方法称骶管阻滞。适用于肛门、直肠、会阴部的手术。 (2)病人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先以手指触及尾骨顶端,在尾骨顶端上方3~4cm处有一凹陷点,即为骶骨孔。该点的两旁为骶角,与左、右髂后上棘形成等边三角形。 (3)在骶骨孔行局部浸润后,将穿刺针与皮肤成75°角刺入,当穿破覆盖于骶骨孔的骶尾韧带时有明显落空感,再将穿刺针改为20°~30°角向前推进,即可进入骶管。 (4)注射器回吸无血液或脑脊液、注气无阻力后,将局麻药注入。 【常用药物】 注药方法 (1)试验剂量:应常规注入“试验剂量”,一般为2%利多卡因2~5ml。注药5min后,未出现腰麻症状,且在相应部位出现感觉减退,表明导管位置正确。 (2)追加剂量:连续法在注入试验剂量5min后,并已静脉输液,方可注入追加量。追加量的大小因人而异,一般为试验剂量的2~3倍。注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3)维持量:维持量为初量(试验量与追加量之和)的1/2~2/3。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是两种阻滞方法的联合应用。其优点是麻醉作用起效快、肌肉松弛好、镇痛效果确切;可以满足长时间手术麻醉的需要;局部麻醉药的血药浓度比单纯硬膜外阻滞低;留置硬膜外导管可以用于术后镇痛。 【适应证和禁忌证】 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相同。 【操作方法】 1.病人体位常取侧卧位。 2.穿刺和注药方法 (1)皮肤消毒后铺消毒洞巾。确定穿刺点,并于皮肤、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做完善的局部浸润麻醉。 (2)一点法。穿刺点在腰2.3或以下的椎间隙。先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取一根长腰麻(24G,120mm)经硬膜外穿刺针内向前缓缓推进直至有硬脊膜突破感。拔除蛛网膜下腔阻滞针芯,见有清亮脑脊液流出,即可将配好的蛛网膜下腔阻滞药注入蛛网膜下隙。退出蛛网膜下腔阻滞针后,再按硬膜外阻滞方法将硬膜外导管置入硬膜外隙。退出硬膜外穿刺针,固定硬膜外导管后,嘱病人仰卧,按蛛网膜下腔阻滞方法调节麻醉平面,直至合适为止。 (3)两点法。根据手术部位选择适当的硬膜外穿刺点,先行硬膜外阻滞穿刺并置入导管备用。然后在腰2.3或以下椎间隙用笔尖式细脊麻针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穿刺成功后注入已配好的蛛网膜下腔阻滞药,并按蛛网膜下腔阻滞方法调节麻醉平面,直至合适为止。 (4)若蛛网膜下腔阻滞时间上不能满足手术要求时,可应用硬膜外阻滞来维持麻醉。 3.硬膜外注药方法 (1)注药前测试麻醉平面并记录。 (2)先注入“试验剂量”1.6%~2.0%利多卡因3~5ml,5~10min再测麻醉平面。 (3)如果麻醉平面异常超过第1次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且循环明显波动,导管有可能进入蛛网膜下腔,下次给药应按蛛网膜下腔阻滞药量给药。 (4)如果麻醉平面能满足手术要求,但未超过第1次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并且血压脉搏稳定,说明硬膜外导管在硬膜外腔,可间断硬膜外注药以维持麻醉。但维持量一般不超过常规量的2/3。 (5)每次注药前应常规轻轻回吸,以警惕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 【注意事项】 1.一点法穿刺是先注蛛网膜下腔阻滞药,后置硬膜外管。在置管时,尤其是置管困难时,应有一位麻醉科医师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应及其对生理的影响,以免发生意外。 2.当启用硬膜外麻醉时,必须注射“试验剂量”以排除硬膜外导管意外进入蛛网膜下隙的情况。 3.因为对硬膜外注药是否能漏到蛛网膜下隙尚有争议。因此,每次注药的量应小于常规用量。注药后应密切观察呼吸和循环的变化,直到稳定。 全身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经静脉或肌内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称为全身麻醉。这种抑制是完全可逆的,当药物被代谢或从体内排出后,病人的神志及各种反射逐渐恢复 指以手术示范、新技术推广、多学科诊疗、教学病例讨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等形式开展的实践锻炼,包括但不限于基于模拟场景的各类实操培训班,以研讨学术问题为核心的各类研讨会、工作坊、学术会议等学术研讨活动。 【全麻诱导方法】 (1)吸入诱导法:除应用于小儿外,现很少使用,有时以面罩吸入诱导。将麻醉面罩扣于病人口鼻部,开启麻醉药蒸发器并逐渐增加吸入浓度以使病人意识消失并进入麻醉状态。 (2)静脉诱导法:先以面罩吸入纯氧2~3min;将选择的静脉麻醉药从静脉缓慢注入,同时严密监测病人的意识、循环和呼吸的变化;待病人神志消失后再注入肌松药;病人的呼吸受抑制或停止时,应用麻醉面罩进行人工呼吸;然后进行气管内插管。插管成功后立即与麻醉机相连接,进行机械通气。 全身麻醉的维持期的主要任务是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满足手术的要求,消除各种不良反射,调控病人的生理功能以保证循环和呼吸等功能的稳定。 1.吸入麻醉药维持 (1)经呼吸道吸入一定浓度的吸入麻醉药,以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2)目前临床上常将N2OO2-挥发性麻醉药合用维持麻醉。N2O的吸入浓度应低于70%,挥发性麻醉药的吸入浓度可根据需要调节,需要肌肉松弛时可加用肌松药。 (3)吸入N2O时,应监测吸入氧浓度或脉搏氧饱和度(SpO2),吸入氧浓度不低于30%。麻醉结束停止吸入N2O后,应吸入纯氧5~10min。 (4)挥发性麻醉药应采用专用蒸发器以控制其吸入浓度。有条件者可监测吸入麻醉药浓度。 2.静脉麻醉药维持 经静脉给药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静脉给药方法有单次、分次和连续注入法3种,应根据手术需要和不同静脉全麻药的药理特性来选择给药方法。单一的静脉全麻药仅适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短小手术,而对复杂或时间较长的手术,多选择复合全身麻醉。 3.复合麻醉维持 (1)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全麻药复合应用,也称平衡麻醉,麻醉药彼此取长补短,以达到最佳临床麻醉效果。 (2)根据给药的途径不同,复合麻醉可分为全静脉复合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全静脉复合麻醉是指在静脉麻醉诱导后,采用短效静脉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肌松药复合应用,以间断或连续静脉注射法维持麻醉。静-吸复合麻醉是在静脉麻醉诱导后,采用静脉注药和吸入麻醉药维持麻醉的稳定。 1.适应证 (1)全麻气管内插管。 (2)全麻期间维持肌肉松弛。 (3)消除机械通气时的人机对抗。 2.注意事项 (1)应用肌松药,应进行气管内插管,并施行辅助或控制呼吸。 (2)肌松药无镇静、镇痛作用,不能单独应用,应与全麻药伍用。 (3)由于应用氯琥珀胆碱后可引起短暂的血清钾升高,眼压和颅内压升高。因此,严重创伤、烧伤、截瘫、青光眼、颅内压升高者禁忌使用。 (4)合并有神经-肌肉接头疾患者,如重症肌无力,慎用非去极化肌松药,减少剂量。 (5)有的肌松药具有组胺释放作用,有哮喘史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6)体温降低可使肌松药的作用延长;吸入麻醉药、某些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多黏菌素)及硫酸镁等,可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 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具体以相关政策文件内容要求为准。 图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其他商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