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历史守护者” 杨进文 人们将古树群比喻为“历史的守护者”,是强调了古树群历经沧桑、见证岁月流转的特点,我家住在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陈石村,境内有一处漂亮的古树群。它们像守护神一样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记录着过往的历史和变迁,为后人提供着无尽的遐想与启迪。 古树群地处西(岩)威(溪)公路旁边,这里交通便利,紧邻武冈市邓远泰镇周塘村;这里是个苗家自然院落。这些古树群是经过老祖宗一代又一代不遗余力而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陈石村古树群集中而不疏散,错落有致,树茎挺拔,冠幅似伞,品种繁多。既有千年古樟,又有五百年之久的古枫,还有古大叶榉(俗称糠头柴),更有罕见的古栗树。2000年2月,被城步林业局挂牌予以保护的有5棵,暂未挂牌的8棵,共达13棵之多。 ![]() 曾在清朝时期,当地杨姓修族谱,族长拟写了“护树条款”,并载入了《杨氏族谱》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规划修建西岩至威溪的公路即将穿村而过,而这条公路的走向,恰好与古樟树的位置发生了冲突,干部与群众面对这一难题,大家陷入了沉思。是追求现代化的便捷,而牺牲这棵见证了无数风雨的千年古樟?还是寻找另一种方式,让交通与自然和谐共存? 在村办榨油作坊里当会计的杨竹林,晚辈叫他“阿八爷”。那几天,阿八爷白天坐立不安,夜晚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半夜时分,他用手轻轻地推醒老伴潘莲英说:“莲婆,这次修公路是桩好事,但是,我家旁边的古樟一定不能剁(砍伐),我想拆去家里的一间屋用来修路,你同意么?” ![]() 知夫莫如妻。莲英顺从的回答:“前年送大儿子长荣去部队里当兵,也是你的主见。只要是你脑壳里悟好了的事情,我就听的!” 第二天,阿八爷将“拆屋让路”的决定公布于众。杨竹林这个决策,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更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当公路最终绕过古樟,蜿蜒向前时,村民们站在路旁,望着那棵依旧郁郁葱葱的古樟,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西(岩)威(溪)公路,不仅连接了外界与村庄,更架起了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桥梁。 古树群,成为了陈石村里的最佳标志物及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每年都会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观光摄影。古树群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家通过研究古树可以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 古树群,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能够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古树群为鸟类和其他小动物提供了栖息、繁殖和觅食的理想场所,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村里的人对保护古树的意识更强了,尽管那些靠近稻田边的古树枝叶遮挡了禾苗生长的阳光,但是没有谁架梯上树,去伤害古树一枝一叶…… 陈石村古树群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枝繁叶茂,如同绿的华盖覆盖着一片宁静的天地。古树的树干粗壮挺拔,仿佛是一座天然的雕塑,岁月在其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彰显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古树群的树冠宽广如伞,像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呵护着树下的小生命,为它们提供庇护和荫凉。那一棵棵高大的古树宛若一座座绿色的塔楼,直插云霄,树梢在风中摇曳,如同一面面绿色的旗帜,指引着方向和目标。 ![]() 离古树群不远的高边山那两棵古樟,每一个枝节都像是城堡的塔楼,在日夜守护着周围的生态环境。村内老屋院子成片的古树林像一把把巨大的绿色伞盖,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了一片片凉爽的庇护所。每一棵古树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象征,更是村民们世代相传的精神图腾,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 当我见到那些古樟古枫,我会自然而然的将其与慈祥的老者联系在一起。因为它们静静地伫立在村子里的不同角落,见证着岁月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村里那成群结队的古树犹如一片绿的海洋,波涛起伏,绵延不绝。 ![]() 陈石村古树群仿佛是一座座天然的凉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避暑纳凉的好去处。紧靠古树的住户,在炎热的夏天中午,从家里搬一张小桌子,提几把小椅子,坐在古树下惬意地用着餐。夏天的午后,鸡热得撑翅膀,狗儿热得伸着舌头,猫儿热得眯缝着眼睛。它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古树下乘凉。一阵过后,它们就变得“活泛”多了。 陈石村那一棵棵古树又似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这就是我从心底里热爱这些“历史的守护者”的缘由。 ![]() 作者简介:杨进文,苗族,笔名先进文化,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会员,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红网论坛特约评论员,作品散见于《中国工人》《中国绿色时报》《湖南日报》等报刊杂志。多次参加全国文学大赛,分别获过一、二、三等奖。 |
|
来自: 唐白甫grpj8q5p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