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老街区到新地标,探寻戴家巷的“蜕变”密码

 细雨青衫 2025-04-16

      作为一座山地城市,重庆的里街巷弄中藏着别样的精彩,独树一帜的风景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造化与人工的妙笔。而戴家巷,便是这样一条奇妙的有韵味的老街。

藏于山,隐于巷,筑于悬崖之上的戴家巷,沉淀着巴渝山城的百年过往与新生,可谓嘉陵江岸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戴家巷老街区更新改造项目地处渝中区解放碑商圈,紧邻洪崖洞景区,占地面积约45亩,着力打造集都市怀旧人文老街和城墙瞰江休憩区、崖壁步道观光区、渝味生活体验区三位一体的休闲区,于城市繁华之处,展古今重庆之美。
图片

藏于山,隐于巷

图片

戴家巷崖壁步道用地面积近10000平方米,景观步道起于戴家巷老街,延伸至嘉陵江畔,长约750米,其中悬空栈道300米,上下落差近60米。

图片

崖壁步道景观

图片
戴家巷堪称一条与洪崖洞互相借势的文化轴线,眺望江景的同时可尽览历史文化遗存。巷子以崖壁步道为主,崖道险要,崖壁上还遗留有吊脚楼的痕迹,被称为巴渝文化的“活化石”。
图片

夜景观

图片
重庆古城墙大多建在悬崖上,其中最险要的莫过于戴家巷崖壁步道洪崖城墙这一段。洪崖城墙位于临江门和洪崖门之间,崖壁奇陡,城墙绕过临江门后,从飞仙岩蜿蜒向东。城墙下崖壁上有吊脚楼痕迹、飞仙岩石刻以及铺满阳光的洒金坡。历史上,渝中区经历四次筑城。明代戴鼎第四次筑城,形成“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有8000余米的城墙。此段城墙位于洪崖门和临江门之间,两个城门和城墙都是筑在这片高崖石壁之上。
图片
戴家巷老街区更新改造项目荣膺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一批)。戴家巷的更新,不仅串联起了洪崖洞、解放碑等多个流量要塞,还利用原有地理位置的优势修建了类似蜀道难的崖壁步道,也聚集了本地特色的品牌来构建真实的生活场景。戴家巷让游客在体验了重庆特色景观的同时,还能享受沉浸在街坊邻里生活之间的真实烟火气。

前 世

渝中区就是重庆核心的中心城区,也是老重庆人的“母城”,在这里浓缩了重庆山城、江城、不夜城的精华。渝中区北部一直是繁华中的繁华,有着解放碑商圈、洪崖洞、朝天门等多个知名景点。而戴家巷,就处于这个繁华区域的隐蔽角落,一个现代交通难以触及的“灰色地带”,闹市的繁华并未蔓延至此。现存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70—90年代,曾是一片热闹的商贾往来之地,随着码头运输的衰落,逐渐从繁华的商业中心变成悬崖边的破旧棚户区。以现代生活的尺度来看,戴家巷的街巷尺度逼仄,大部分房屋存在屋面漏水、立面破败、管网不畅、乱搭乱建、消防隐患等突出问题,也被政府评价为“影响市容市貌”的存在。临江崖壁杂草丛生,上下高差约60米,无上下连接通道,居民出行不便,且存在滑坡等地灾隐患。

图片戴家巷改造前.

图片戴家巷靠近滨江路段有着近60米的高度差,改造前是悬崖峭壁. 彼山绘制.

入口深且交通不便是戴家巷最大的痛点。在改造前,居民只能顺着临江路及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旁边的小巷子和临江路立交桥下的窄巷子才能出入,这也是他们唯二的口。外地的朋友只能在来吃知名的丁孃孃火锅时能窥见一二,不过未改造前的戴家巷,大多数人还是把他当一个破旧老城区来看,并没有深入挖掘的动力。戴家巷的人群画像也相对复杂,老城区的房价、入住率及消费人群品质都不算高,在这些条件背后也可以透视出戴家巷在改造前的场景不太乐观。

图片

改造前的戴家巷,除了居民,很少有人能直接发现它. 彼山绘制.

今 生

2018年,渝中区全面启动了戴家巷老街区城市更新项目,用类似中医针灸疗法的方式进行微更新,采取统一规划、分步推进、“政府+居民”共同实施的模式,完善公服设施、保留老旧建筑、重塑区域功能、调整产业业态等,重新激活了区域价值与活力。更新改造后的戴家巷老街区于2021年对公众开放,展现了重庆七、八十年代的街巷风貌,现已成为集文创市集、精品酒店、艺术展览、渝味餐饮等为一体的都市人文新地标。

多方合力 重塑戴家巷风貌

政府发挥引领撬动作用

更新过程中,政府实施片区环境改造、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补齐、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对片区所有的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对阶梯巷道进行了整治和扩宽,新建崖壁步道1100米,形成吊脚楼畔、峭壁黄葛等6处景观及5处观景平台,惠及1000余户居民,为居民自发参与更新工作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戴家巷从繁华街区的“背街”,转身成山水客厅的“门面”,为片区整体功能提升打下基础。

图片

改造后的戴家巷区域,串联起了客流量极大的解放碑和洪崖洞区域. 彼山绘制.

实施改造的第一步便是将临江路的入口打开,让戴家巷不再是背街的区域。首先先将戴家巷挨着临江路的危房推倒,搭建新的公共空间,也引入新的主步行入口。这样的操作也使得戴家巷在人流量极大的临江路上有了一个可以展示的面。
图片

戴家巷将临江路48号旁边的危房拆除,做成公共空间,也是现在新的入口.  图(右)彼山绘制.

戴家巷靠近滨江路的悬崖峭壁,则选择塑造了一个重庆特色的盘山步道。新的步道在保留了老吊脚楼、洪崖城墙这些渝北地域的基础上,修建了向东横向以“Z”字型逐渐向下蜿蜒,向西用一条悬空栈道与城墙平行连接西侧栈道的崖壁步道。至此,戴家巷的新入口不仅达成了串联解放碑商圈与洪崖洞景区的目的,也链接了重庆高度差60米左右的上半城和下半城,看似曲折的条件有些时候可以变废为宝,成为独特的体验场景。

图片

戴家巷新修建的崖边步道,东边呈Z字形、西边是悬空栈道

戴家巷崖璧步道建成后,社区的通达性与体验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新建社区公共厕所、整治片区下水管道等措施均为后来的特色商业和兴旺的人群做好后勤,当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重庆,并趋向于探索那些独具山城特色的老街巷老社区时,集合多重优势的戴家巷,自然有了出圈的可能。

居民自发参与自主更新

随着片区环境改造、空间品质提升、商业活力增强,戴家巷吸引力了大量游客,临崖底层商业价值不断提高,带动了街区楼栋底层居民自有物业的全面商业化,尤其是各种特色小店入驻底商,增强了街巷整体的游玩趣味性、业态体验性及品类丰富性。兴旺的底商进一步加快了居民自主更新的步伐,居民开始自发进行二三层及以上的更新改造,自发开展加装电梯、房屋装修,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店,居民自主更新总计投入近亿元。楼栋更新的纵向延伸,使街区商业规模不断扩大,街区氛围越发浓厚,“戴家巷”品牌影响力不断向周边外溢。

自发生长的业态,让街区重新焕发活力

平台公司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

由区级平台公司负责前期商业存量资产更新改造与整合运营,并率先导入优质业态,带动业态升级,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带动效应。重新升级存量资产后,引入以体验性、互动性和场景感为一体的主力消费业态,形成“戴家巷”城市新名片。商业空间的更新是画龙点睛的一步。戴家巷原来是社区居民里的必经之路,在成为知名景区的中转站之后,会面对更多的游客和本地其他区居民人群,这也让戴家巷既是一个城市客厅,又有一个独特的人设。崖边的盒子,用大片亮眼的橙色作为外包装的小型商业体便是创新之一。戴家巷更新项目并没有采用需要花大价钱的艺术装置,反而找准重庆楼体多变的特质,就地取材,以“艺术化处理”对小空间进行更新,做了由9个巨型集装箱错落重叠的特色建筑。崖边的盒子在建成之后交给专业商馆公司运营,业态也以文创、餐饮、咖啡、酒馆为主。
图片
图片

俯瞰戴家巷,靠近滨江路段可以看到这个亮眼的橙色盒子

在新建建筑之外,戴家巷更为独特的就是在保留原有生活气质的同时,聚集了一圈独立业态,渲染了温情又时尚的氛围感。在崖边的盒子一旁的城墙瞰江休憩区道路是日常的场景重现,也是用70-80年代的生活场景拼贴出来的城市记忆。而整齐的标识、店招、灯光、公共艺术的配合,又让街道影像没那么家常随意。

图片

戴家巷更新后最有代表性的小街道,不过百米,被本地人称为重庆武康路.  图 | 阿甘

氛围感的凝聚不仅需要更多有类似风格、独立的品牌聚集,并且需要主理人们持续地经营。咖啡业态是构成精品街道的必备元素,客人在此不仅消费咖啡本身,也会消费品牌主理人的品牌和匠心,也构成了独特的社交场。“TOTOMATO”靠用心制作的咖啡和初代粉丝口口相传,成为了三联周刊榜上有名的咖啡店。很多独立品牌都凑在一起来开店,共享戴家巷隔栏远眺嘉陵江的开阔风光。戴家巷地势挺高,比下面嘉陵江滨江路高出60米,还有特别出片的东水门大桥,特殊的风光让品牌们想尽办法制造通透的窗景。
图片

店面

图片
如果说咖啡是新一代的爱好,那茶是重庆离不开的陪伴。“城门多,寺庙多,茶馆多”是重庆的特色,坐茶馆吃茶摆龙门阵、一碗盖碗茶从早喝到晚是重庆人的生活习惯。戴家巷也离不开茶,“听雨轩”和“伴三”都是布置雅致的茶馆,坐在古城墙旁、坐在大树下听店主的经历,也是难得体验。“7+手打柠檬茶”是近年热门品类。藏在多栋楼宇中间的“小北茶馆”浓缩了重庆的非凡体验。小北起名源于易烊千玺主演的《少年的你》的主演,因地制宜的乘凉场景和特色体验,给人留下印象。
图片

店面

图片
戴家巷的更新相比于大型更新项目拆迁、建设、卖地等寻求经济平衡的模式更像是一场微小的手术,是偏向于“人的尺度”的收缩感,也更在意“从大街区到小街坊,从宽马路到窄街道,从快节奏到慢生活”。不过百米的背街小道,却凝聚了有生命力的生活美学。有逛有吃有玩有体验,且商业也逐渐开始向上、向下地垂直式发展。业态的更新虽没有什么全国驰名的品牌加持,却走出了贴切温暖的生活化路线。翻了3-5倍的底商租金也侧面证明了戴家巷的兴起——重庆在网红之外,还有本地生活美学商业的崛起。
消费者的成长让人人都想要有差异化的体验和有追求有审美的品牌,同时对于小品牌来说,街道的租金和自由度也让他们容易成长,这让城市中心微更新成为多方互利共赢的一个方法。而城市也需要这样更多的特色体验空间及活力广场,这些空间体验使城市更加立体,是体现城市软实力的一环。
随着居民自发更新的不断扩大,对街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统一维护、以及品牌运营推广的需求愈发迫切。区级平台公司还承担起了片区运管的职责,牵头与周边商家合作组建了“商家联盟”,政府和居民共同参与街区管理,统一街区运营,提供社区公共服务,保障街区形象精品化呈现。一系列的改变使居民自发更新、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居民对社区有了归属感和责任感,形成了“美好生活共同缔造”的凝聚力。

结语

近日从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获悉,近年来重庆大力开展城市体检,把城市体检发现的老城区城市功能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目前重庆市已启动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226个,力求不断挖掘城市存量空间、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通过完善公共服务、盘活闲置资源、融入历史人文等城市更新举措,推动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其中,作为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之一的戴家巷,通过“政府引导撬动,居民自发参与,多方共治共管”创新探索,实现了街区共建共治共享,激发了片区发展活力,提升了居民获得感与游客体验,为重庆全市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享受到了重庆旅游热潮红利的戴家巷,在流量的冲击中,依然把握住了自身的定位,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街巷原生的味道,提供了差异化的慢生活体验,如同微创手术的更新理念让聚拢来的流量化作烟火人间。


来源:网络综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