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是很多人最怕听到的一个字。 一旦确诊,很多患者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开刀”。 可有些人开完刀后没多久又复发,甚至病情更糟。 ![]() 那是不是所有癌症一发现就该动手术? 汤钊猷院士在研究癌症五十多年后给出的答案却让人一愣:“癌症不是外来敌人,更像是身体内部失控的'内乱’,不能一上来就动刀。” 这句话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 癌症,不是一种单纯的“坏东西”很多人以为癌细胞就像毒瘤,切掉就好。 但汤钊猷院士提出的“内乱”理论完全改变了这个看法。他认为,癌症其实是身体内环境出现失衡,细胞“造反”了。 这些细胞原本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只是因为长期的慢性炎症、代谢紊乱、免疫功能下降等原因,它们开始“不听话”,疯狂生长。 ![]() 这就像一个公司内部出了问题,某个部门开始自作主张,不受控制。 你能说把整个部门砍掉就是解决办法吗?显然不行,背后的管理机制才是根本。 当我们说癌症是“内乱”,意思就是:它是身体系统性的问题,不能只靠外科手术治表不治本。 ![]() 为什么不能轻易手术?汤院士给了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手术本身带来的创伤和应激,可能会激活体内潜伏的癌细胞。尤其是在术后免疫力下降的阶段,原本被抑制的癌细胞反而有了可乘之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患者术后几个月就发现转移或复发。 ![]() 第二个原因是,很多癌症在发现的时候其实已经不是局部问题。比如胰腺癌、肺癌、肝癌,初期症状不明显,等到确诊时,癌细胞可能早就通过血液或淋巴跑去了全身各处。 这时候再去做局部切除,意义并不大,反而耽误了调整全身状态的时机。 第三个原因是,有些肿瘤的“生存环境”比肿瘤本身更关键。如果只是把肿瘤切了,身体内部的“癌细胞温床”还在,那新的癌细胞可能随时会长出来。 手术治的是“果”,而身体内环境才是“因”。 ![]() 如果不手术,那癌症怎么治?这并不是说所有癌症都不能手术。汤钊猷院士强调,“该手术的,当然得手术,但不能一上来就动刀。” 关键在于判断时机和方式。 他提出了“带瘤生存”的理念,这个概念听上去有些让人害怕,但实际上是更科学理性的思路。 意思是说,不急于消灭每一个癌细胞,而是通过调节身体环境,让它们不再疯狂扩张,变得“安分守己”。 ![]() 比如晚期肝癌患者,如果手术风险太大,身体承受不了,那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比如中医调理、介入治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方式,让身体与癌细胞“共处”一段时间,争取更长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在汤钊猷院士的团队中,有不少肝癌患者在没有手术的情况下,靠综合治疗存活了十年甚至更久。 这说明,“带瘤生存”并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更智慧的选择。 ![]() 不是所有癌症都“恶”,关键在于它的发展速度很多人一听“癌”字就慌了,其实癌症也分很多种类和恶性程度。 有些癌症,比如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列腺癌、某些类型的乳腺癌,发展非常慢,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威胁生命。 对于这类癌症,过度治疗反而可能让患者更早失去健康。比如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前列腺癌患者,哪怕不治疗,也可以活到其他疾病夺去生命。 这并不是说不用理会,而是说,要根据具体癌种、发展速度、身体状态,个性化选择治疗方案。 ![]() 汤钊猷院士也提到,中国很多患者“怕死怕得太快”,一听医生说“恶性”就立刻要求开刀、化疗、放疗,结果身体被折腾得快撑不住了,癌细胞反而“趁虚而入”。 这其实是一种误区。 真正有效的抗癌方式,是从“改错”开始如果癌症是“内乱”,那最重要的就是“重新整顿纪律”。 汤钊猷院士反复强调一句话:“要让身体成为癌细胞不喜欢的地方。” ![]() 什么意思? 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身体“适合癌细胞生存”的环境。 比如糖分摄入过高、长期熬夜、情绪焦虑、缺乏运动、慢性炎症,这些因素都会制造出“癌细胞喜欢的土壤”。 他在研究中发现,很多肝癌患者都有脂肪肝、乙肝背景,这类人群如果不从饮食、睡眠、情绪、免疫力等方面入手改善,即使切除了肿瘤,也很容易复发。 ![]() 他曾建议一个癌症术后患者:每天清晨慢慢走路30分钟,不是为了锻炼,而是为了让身体“动起来”,调动免疫系统。 这种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背后是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让身体自己去“管住”癌细胞。 还有饮食方面,他特别提到:不要说“补”,要说“调”。很多人术后拼命进补,吃高蛋白、高热量,其实反而让癌细胞也跟着“吃饱了”。 他建议多吃些清淡的、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煮熟的绿叶蔬菜、胡萝卜粥、南瓜汤,少吃红肉、多吃鱼,特别是深海鱼类。 ![]() 结语癌症并不是“敌人”,它是身体给出的一个警告。汤钊猷院士用53年的研究告诉我们:不要把手术当成唯一的救命稻草。 真正的抗癌,是让身体重新回到“有序”的状态。 手术不是不能做,但要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为的是让这个曾经“造反”的身体,重新找回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