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份工作,在ASML做算法,不到1年,新鲜劲还没过,家里有事回国了,没办法,只能半途而废。 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所以回国之后,我就想,第二份工作怎么也要做久一点,可别落下个朝三暮四的形象。 阴差阳错去了四大,说实话,刚开始真挺有意思。 一年能做十几个项目,短则两周,长则两月,根本不会腻歪。 我曾天真地以为,可以在这呆下去,学下去。 可好景不长,从第三年带项目开始,就再没有接触过新项目。 我还主动找老板聊过,想去接新项目,可老板嘴上答应,可最后还是以“老项目离不开”为由,不放人。 我也终于看明白了,自己进来时正赶上特殊时期,那时候SOX法案刚出来,谁都没做过,所以才有那么多新项目做不完地做。 可两三年过去就已经很成熟了,该做的企业基本也都做完了,剩下的只是按部就班维护存量。 站在老板的角度看,我这种熟练工人当然还是放在老项目性价比高,毕竟是为了赚钱,又不是为了探索宇宙。 终于熬到第四年,实在忍不住了,看到底稿就想吐,不下现场都能把报告编出来。 看着团队还在那装模做样地加班赶稿,我终于忍无可忍,这tmd纯粹是在浪费生命。 正赶上之前一个甲方外企找我,我就过去了。 虽然还是同样的项目,但毕竟到了企业内部,应该有所不同吧? 结果发现,报告还是那些报告,整改还是那些整改,只是扯皮对象从客户,换成了同事。 只是刚来,又不好走,走了简历上不好看。 再加上看在钱的份上,我硬生生在那熬了两年,把业绩做到了全球前三。 老板被全球CEO点名表扬,乐呵呵请我吃饭。 席间我看他春风得意,于是借机提出,能不能给我轮岗去带别的团队? 结果法国人脸色瞬间变了,说看好我的专业能力,建议我走专业路线,至少再干一年,一年以后想清楚了再谈。 于是我捏着鼻子又干了一年,正要找法国人谈,结果人家调任总部荣升CFO了。 新来的老板两眼一抹黑,自然不同意我调动。 但我可没那么多时间浪费,于是去了另一家外企。 唯一的变化是,之前跟法国人吵,现在跟德国人吵,之前跟经理们吵,现在跟总监们吵。 甚至他们不用张嘴,我都知道要说什么,很多时候直接甩出来证据堵他们的嘴。 我在会议室吵架,团队在外面给我准备证据,两年都没怎么在自己办公室呆过。 后来我一合计,这跟在四大做项目有啥区别呀? 再次毅然决然地走了。 可去哪呢? 去哪干的无非还是这些事。 正巧,那时候互联网正如火如荼,我很好奇,自己这头猪站在风口上,是不是也能飞呢? 毕竟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飞,去见识见识也好。 于是被人拉着去互联网公司创业。 两年时间,没日没夜的加班,累但很充实。 可到了第三年,业务上了正轨,我又开始无聊了…… 作为一个正常人,我想跟我一样经历的应该大有人在吧? 我自认为还是个有韧劲的人,但同一家公司真的呆不长。 两年,最多三年,真的感觉此人已死,只是混日子等着入土。 而这又正是现代公司制度所需要的,它根本不需要有灵魂的人,需要的只是不出差错完成任务的机器。 底层是零部件,中层是连接件,高层是大套件,各司其职,看起来风风火火,可没一个是人。 既然不是人呆的地方,人走了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当然,我不是骂那些十年一日坚守岗位的不是人,可能人家真的在岗位上找到了价值。 但我猜,其中更多的只是转移了注意力,在岗搞搞副业,没准将来副业还能变成主业。 这种只能说,不是跳槽,胜似跳槽吧。 你遇到的很多问题,根本不是什么意愿问题,更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认知问题。 所谓认知,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你就好像一个二维生物,不知道三维的存在,总在一张纸上寻找光明,可看到的只有阴影。 本书的目的就是以作者多年亲身经历为例子,带你看一看另一个维度,没准哪段经历触动了你,让你能够跳出低维度重新审视自己,观察世界,你就赚大了。 认知觉醒:你会发现升职加薪竟然如此简单 作者在ASML做过算法,回国后进入四大从事咨询,后进入外企管理层直至做到高管。互联网兴起后开始自主创业,基本实现财务自由之后开始尝试写作,目前全网粉丝已过百万。累计创作超过300万字,出版3本书籍,仍有20本待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