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荀子,名况,字卿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 战国晚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是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著作。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荀 子 11 《荀子·议兵》 ![]() 本文主要阐述了荀子的军事思想。荀子把军事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仁人之兵、王者之师是战无不胜的,用兵的关键在于“壹民”、“附民”,争取民心。强调礼义在军队建设中的作用,认为礼义是治军的根本,是军队战斗力和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只有用道德兼并他国,安抚人民,才能“大凝”。 “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夺之;燕能并齐而不能凝也,故田单夺之;韩之上地,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故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不能并之又不能凝其有,则必亡。能凝之,则必能并之矣。得之则凝,兼并无强。古者汤以薄,武王以滈,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无它故焉,能凝之也。故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题 解 译 “兼并他国容易做到,只是坚守和巩固它很难。齐国能兼并宋国但不能巩固,所以被魏国夺走了;燕国能兼并齐国但不能巩固,所以被田单夺走了;韩国的上党,方圆数百里,城池完整、府库充足而投奔了赵国,赵国不能巩固,所以被秦国夺走了。因此,能兼并他国,却不能巩固,就一定会被夺走;不能兼并他国又不能巩固已有的土地,就一定灭亡。能巩固本国,就一定能兼并他国。得到他国的土地而能巩固,再兼并就不会有强大的对手了。古时汤凭借毫地,武王凭借鄗地,都是百里见方的领土,却统一了天下,诸侯臣服,没有别的原因,他们能巩固已取得的土地。所以团结士人要用礼义,团结人民要用政治,礼义美好那么士人就臣服,政治清明那么人民就安定。士人臣服、人民安定,这就叫做最大的凝聚,用来守卫就坚固,用来征伐就强大,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称王天下的事业就完成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