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元,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山东平阴县退休干部。近年来开始写作,作品屡见县报,齐鲁文学社签约作家。 ![]() 老家是魂牵梦萦的地方,老家是我的根、我的魂,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儿时老家的那些事儿,一幕幕老是挥之不去,一件件往事,我牢记心间。 我的老家是邹平市代家村,村子不大,是个200多人的小村。村小也有好处,便于生产管理,生产大队实行统一核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队分为南北两个小队,分别组织生产,我的家在南队。 村子虽小,有很多能工巧匠,老一辈人中,手艺人不少,大多是绳匠,也有泥瓦匠,木匠等。因离得周村很近,人们思想活跃,经商意识很浓,能人辈出。在我印象中,事例很多,许多陈年往事,记忆犹新。 邻居大哥王京浩,在我村是个能人,年龄比我父亲略小几岁。虽是一王,但不同支,远亲不如近邻,两家的关系非常密切。大哥有两大优点,一是热情好客,他家就像一个游乐园,时常人来人往,男的、女的、大人、小孩,农闲时节,都愿去他家串门、唠嗑。他都热情相待,大家欢聚一堂,尽情地畅谈,互䜣衷肠,啦些家长里短,乡间趣事。他家是村里的扑克场,王玉和大爷,韩克林,安文礼等人,天天都来打牌,围坐一桌。手中扑克牌飞舞,既是轻松的娛乐,又是智慧的较量,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吆五喝六,热闹非凡。二是大哥人非常机灵,智商很高,村中技术含量高点的活儿,他心灵手巧,一学就会,是个人才。村里有好几台柴油机,用途很广,是动力之源,时常发生故障,愁坏了大伙儿。一天请来个师傅修理,是南邻宗家村人,在周村柴油机修理厂工作。大哥跟着他学习了一阵子,就摸索着动手排除故障,后来逐渐上路,技艺精湛,手到病除。直至后来,修理厂都专程请他前去解决难题,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令人佩服。 村里的领导人,为了改变贫穷面貌,决心大抓副业,提高村民收入。村中的韩其明大叔在济南国棉厂工作,经他牵线前去考察。村中决定上一台合线机,是织布前的一道工艺,棉纱合股上劲儿,用来织布。合线机从哪里来?当时是计划经济,有钱也买不到产品。即使能买到,村里也买不起。怎么办?派大哥前去考察学习,确定仿造一台合线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开动脑筋,从工厂仓库中,购来一块钢板,按合线机的尺寸要求,选好位置,请工厂钻孔。又购来齿轮,连杆,锭子等合线机部件,安装组合,一台土洋结合200锭子的合线机就诞生了。自此以后,村里的姑娘们当上了工人,上班三班倒,人停机不停。车间里,天天响着隆隆的机器声,像在演奏一首首动听的乐曲。村里办起了合线工厂,闯出了一条农民致富之路,构成了家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工厂运营正常,井然有序,产品的质量很好,效益也不错,合线厂源源不断地给济南加工着棉纱,一张张鲜艳夺目的人民币来到了村里。当年全村收入大增,10分工值达到一元钱,村民富裕了,腰包鼓了,大家心中乐开了花。家乡的壮举,济南国棉厂感到非常震惊,那时候正值“文革〞后期,工厂生产运营不善,生产效率不高,国棉厂组织工人们坐着大客车来参观学习,观看农村建的工厂,学习农民的艰苦奋斗精神。观摩后,深受教育,回厂后掀起了大干快上的热潮。记得那年我正在山师数学系学习,正值寒假归来,用毛笔书写了一封致济南国棉厂的感谢信,鲜艳的大红纸,耀眼的毛笔字,送到济南国棉厂,表达了对他们的诚挚谢意和新春的祝福。 村里有个“秀才”王纪明哥哥,比我大几岁。说来话长,两家还是远房亲戚,我的老奶奶,是他父亲的亲姑。他是村里最早的中学生,邹平西董中学初中毕业后,考上了邹平一中,是1964届高中毕业生。他不仅学习优秀,还是学生会的文娛部长,在一中小有名气。春节回家,村里演唱吕剧《梁山泊与祝英台》《楼台会》《借年》等剧目,他都粉墨登场,与安文芳姐姐同台对戏,分扮男女做搭档。他演得书生,青衫飘飘,温文尔雅,一把折扇,风度翩翩 ,戏曲情深,声声入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清运动,春节时村里演出《三世仇》,他当导演,并出演滑稽幽默、人人可憎的大地主,精彩的表演,令人捧腹。1962年的夏天,我于八里河完小毕业,回家后早把考中学之事,放置脑后,只知道疯玩。奶奶请王纪明哥哥来给我补习功课,力争考上中学。经过他的耐心辅导,我做完了复习资料上的全部习题。不久后,我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淄博六中重点班,学校五年一贯制大改实验班——26级2班,开始了中学的学习生涯。当时他正在邹平一中高中部学习,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点亮了我的希望之灯,帮助我登上了新的征程,我从心里感谢他。1964年参加高考,他因志愿报得太高,第一志愿是北大中文系的文史哲类专业,因高考成绩不够理想,致使榜上无名。后来四清运动,他参加了四清工作队,因文笔颇佳在总部做文字工作,工作地点在北镇。很多报告和简报,都出自他手,是当时有名的一支笔。后来组织确定保送他去山东省团校深造,后因“文革”到来,上学之事搁浅,真是命运多坎坷,生不逢时。 丰富的知识,在农村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村里决心成立种棉小组,种植棉花,增加集体收入。不负众望,有文化的纪明哥,当上了种棉组组长。种植地点在狼溪河的南边,这里是砂质土壤,通风透光,水源充沛,利于棉花生长。村里过去没有种植棉花的实践和经验,万事开头难,只有从头做起。 王纪明哥哥,充分利用所学生物课知识,努力学习棉花种植技术,决心努力攻关,提高棉花产量。一是精心挑选棉花优良品种。选择了“鲁棉一号”种子,进行播种,生长期间选取长势良好的棉花单株,编号挂牌作为预选品种。到了9、10月份收获季节,将挂牌的棉花採摘后单独存放,置于编号的袋子中。冬季农闲时节,将棉花单独加工,用专门的压制工具剝离出棉花种子。然后测量棉花的長度,重量,鉴别棉花的质量和优劣,好中选优,选出最优质的种子备用。明年开春时节,把选好的良种种植在实验田里,种植面积不大,只有几行,由专人负责管理。一年后到了收获季节,再从中比较考核,最终选出最理想的种子,作为优良品种,来年扩大种植面积。 二是精心管理,努力提高棉花种植水平。来年的四月中旬,到了种植棉花的季节。将棉花种子放在45度温水中浸泡,历经10个小时左右进行催芽。浸泡过的种子,放在屋内陆面上用被子盖好,等待三天后种子萌发了小芽,再拿去大田里种植。用镢调出小沟,浇罢水,把种子放入沟内用土掩埋,一星期后小苗儿钻出地面,冒出了嫩芽。小苗儿渐渐长大,分次选株、定植,每隔7到10天左右锄一遍地,提高地温。为避免蚜虫侵害,每隔10天左右喷洒一遍防治蚜虫的药水,以防病虫害蔓延。6一7月份,棉花开始结蕾,这时棉株長势很快,要及时修剪,保留下果枝,将多余的叶心和枝条全部去掉,7月20日前要将棉花拤头。这段时间是棉田管理的关键时期,要精心安排,加强管理,主要是打药,修叶技,打边心,去头,促使棉花结蕾、成長。9至10月底,到了棉花採摘的时候,白花花的棉花,到了收获的时节,大家忙忙碌碌,採摘棉花,收入囊中,棉花晒干后送往公社棉花收购站卖掉。棉花生产获得大丰收,最高单产达每亩皮棉200余斤,创造了棉花生产纪录,种植效益也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后来公社推广了我村的种植经验和做法,王纪明同志也被调到公社棉花站工作,组织全公社掀起了棉花种植的热潮。 往事如烟犹可见,历历在目不曾忘。过去家乡的老人,多已故去,留下的只有满满的回忆。人老容易思旧,过去的事情,常常回味,老家的事,当年的老人,像过电影似的时常在我眼前浮现,让我浮想联翩。现在虽与他们阴阳两隔,身在不同的世界,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和蔼可亲的面孔,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当年的奋力拼搏精神,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牢记在我心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