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联社报道,融创中国拟将所有境外债务(约74.45亿美元)转为公司股票,具体情况预计在近期公布。若成功实施,将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首个实现境外债100%“债转股”的案例。这一方案既是融创化解流动性危机的关键举措,也是房企债务重组模式的一次颠覆性尝试。 从战略意义看,债转股将彻底剥离境外债务负担,短期内缓解约780亿元人民币的偿债压力。结合其2024年财报数据(资产负债率94%、现金余额仅197.5亿元),此举或能避免因清盘呈请引发的连锁违约风险。但潜在风险同样显著: ·债权人博弈难题:首次重组时已有债权人担忧股权稀释影响经营,此次全转股需平衡定价(如转股价是否高于净资产3.2港元)与债权人收益预期; ·境内债务传导效应:部分境内债协议要求境外重组需境内债权人同意,强行推进或引发法律纠纷。 总体而言,这是融创在流动性枯竭下的“极限操作”,成败将深刻影响房企化债路径选择。 作为首家完成境内公司债整体重组的房企,融创中国的化债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2025年1月21日,融创中国高调宣布完成154亿元境内债整体重组,成为首家完成境内债市场化重组的房企。通过“现金要约+债转股+以资抵债+展期”的组合拳,融创预计削减超50%境内债务,并将剩余债务展期至最长9.5年。 相比境内债的“速战速决”,境外债重组陷入僵局。融创自2022年首次美元债违约后,2023年首次境外重组:通过“新票据+可转债+融创服务股权置换”组合方案,完成90.48亿美元债务重组,获98.3%债权人支持;但因楼市销售疲软、股价暴跌(较首次重组时下跌超70%),原方案濒临失效,融创不得不更换顾问团队,寻求更彻底的债务减记与资产清算。 本次遂提出更激进的100%债转股计划,方案的核心要点包括: ·强制可转债+股权兑换:债权人可选择不同转换期的可转债,最终全部转为股票,具体定价机制尚未披露; ·法律规避考量:香港高等法院清盘呈请聆讯延期至2025年4月28日,债转股或为规避清盘风险的关键筹码; ·境内债协同效应:2024年完成154亿元境内债重组(削减50%债务+展期至9.5年),为境外重组争取缓冲期。 融创的“全转股”尝试为高负债房企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股权置换降低杠杆率,契合监管层“改善房企资产负债表”的政策导向;而且相比展期、资产抵债等传统手段,债转股可一次性切割历史包袱,但需承受长期股权稀释代价。但要考虑转股价的设定,需兼顾净资产、市价及未来预期,融创首次重组中强制可转债转股价为6港元(现股价仅1.46港元),此次方案或需更高溢价以获支持。 此外,若融创成功,或推动更多房企尝试债转股,但需警惕“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而且债转股后需通过销售复苏(如2025年一季度合同销售额101亿元)证明经营能力,否则可能陷入“债务-股价”双杀循环。 融创的“全转股”豪赌,既是房企债务困局的缩影,也是行业转型的试金石。其成败将重新定义房企化债的边界:若成功,或开启“以时间换空间”的新纪元;若失败,则警示资本市场——债务重组不能替代基本面修复。对于行业而言,唯有销售回暖与资本创新双轮驱动,才能真正走出寒冬。
|
|